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科学下册 3.7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126273 上传时间:2025-0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科学下册 3.7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 3.7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 3.7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 3.7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 3.7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是学习了生物是怎样呼吸和光合作用基础上的再进行拓展,并且也为九上物质的转化规律作铺垫,同时通过温室效应的成因、利弊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二、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产生和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途径的知识,学生在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都有所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串成途径。温室效应成因、利弊及防治措施,同学们在近年来的报刊、电视里经常听到、看到,所以建议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用讨论的形式。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体会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在不停的运

2、动着,而且是在不断地循环演变中运动着(2)知道碳循环的意义(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途径,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4)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5)能列举一些防治温室效应加剧的措施2能力目标:(1)查找资料的能力(2)学会读图表述,分析归纳的能力(3)能通过用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复杂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去解释自然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碳循环了解,树立物质是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建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2)通过对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的了解,培养环保意识(3)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深刻认识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界的碳循环难点:自然界的碳循环四

3、、教学方法 设计情景,学生探究、讨论,师生阅读归纳总结五、课前准备 玻璃杯两个,玻璃片一片,温度计两支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复习】1.在大自然中,消耗氧气途径主要有哪些?2.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是什么?3.自然界中氧循环是指“氧元素”的循环还是“氧气”的循环?答:生物的呼吸; 物质燃烧;食物、钢铁等缓慢氧化。答:植物的光合作用。答:氧元素。温故知新引入新课了解碳循环的途径了解温室效应和成因【问题】地球上还有类似的物质循环吗?(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引:在自然界中的氧能不断地循环,而自然界中碳也可以循环的。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

4、式存在。单质有哪些?化合物有哪些?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下面来认识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读图:完成填空归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含量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四)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使地球变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演示实验】投影P68, 图2-63,分析盖有玻璃片的杯子水温高的原因是:太阳光能透

5、过玻璃,玻璃片阻止热量向外扩散,使水面温度升高,而水面的放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有保温作用。【学生解释】请同学们说说利用温室进行反季蔬菜的生产原理是什么?【问题】假如把这个温室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地球,那么“玻璃”是什么?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答:水循环、碳循环。学生回答:单质有石墨、金刚石、足球烯等;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学生读图,归纳出碳循环的几条途径:(1)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二氧化碳(2)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呼吸体内氧化二氧化碳(3)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二氧化碳(4)二氧

6、化碳光合作用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二氧化碳学生提出大量燃烧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碳循环失去平衡,从而发生“温室效应”现象,使全球变暖等。学生观察温度计,发现有玻璃片盖住的水温度高答:太阳关透过温室的玻璃后,会使室内的地面和空气温度升高,而地面的反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从而把热量储存在温室之中,所以温室内的温度要比室外高,即温室具有保温作用。答:“玻璃”是二氧化碳。复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培养学生看图,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归纳的能力。关心社会大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验进行类比,模拟,进行分析复杂的现象。玻璃片盖住杯口主要是阻止水蒸发降温,与温室气体吸收远地面的红外辐射保温

7、模拟是否合适?培养举一反三能力了解温室效应的利弊【讨论】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是什么?【讨论】温室效应有什么利弊?【讨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归纳:一、在能源方面: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寻找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地热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故;二、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保护植被、禁止乱砍滥伐。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并利用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温。 所以控制温室效应的增长速度,关键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学生阅读课本的最后一段,归纳学生讨论,达成共识答:大量使用含碳燃料和森林面积的减少,使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答:弊有:1.冰川熔化,海平面上升;2.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3.土地干旱,沙漠

8、化面积增大;4.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利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发展表达、交流能力巩固练习及作业布置作业:1.作业本A:P22(第2.3.5.6) P23(第13)2.预习:第7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七、板书设计 第六节(第二课时)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三、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光合作用 CO2 有机物 生物呼吸微生物分解作用 物质(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四、温室效应1.概念:大气中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2.成因:CO2等气体能使来自太阳的光,能很好地穿过到达大地,而地面的反射却

9、很少能穿透这层二氧化碳,使得它具有保温作用。3.温室效应的利弊 海平面上升;弊: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利: 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八、教学反思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尽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新知识时即时唤起学生对已有旧知识的联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课堂上所学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有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兴趣,所以我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在氧循环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即“氧循环”是指“氧元素”还是“氧气”的循环。2.创设适

10、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学科教学时,适宜的问题情境是良好的催化剂,可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在学习“温室效应”时,我以测两杯水温的实验作铺垫,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对“温室效应”的理解。该实验的成功与否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如果天气好,教师可以一开始上课就把A、B两杯水测了初温,其中一杯盖上玻璃片放在阳光好的地方晒,接近下课时,去测量末温。二是:天气不好,则讲解实验的步骤,让学生回家自行完成。3.教学层次及要求要兼顾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阶梯走向深入认识,让学生提验到学习学科知识的乐趣,把知识运用到问题或实际生活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对于“温室效应”的利弊和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的具体措施,尽可能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即时表扬学生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 八年级科学下册 1.2 电生磁(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八年级科学下册 1.2 电生磁(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
  • 八年级科学下册 1.7 电的安全使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八年级科学下册 1.7 电的安全使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
  •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x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x
  •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第七节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同步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第七节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同步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
  • 八年级科学下册 3.6 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八年级科学下册 3.6 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
  • 八年级科学下册 1.3 电磁铁的应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八年级科学下册 1.3 电磁铁的应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
  • 八年级科学下册 1.3 电磁铁的应用(第3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八年级科学下册 1.3 电磁铁的应用(第3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
  • 八年级科学上册 4.6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doc八年级科学上册 4.6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doc
  •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
  •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教案.doc
  •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