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探究滑轮的作用(第一课时)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结构、特点及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滑轮的实质。教学难点动滑轮的作用及实质。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滑轮、钩码、细绳、弹簧秤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二、引入利用课本的漫画,通过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习滑轮这种简单机械的兴趣。问题:为什么胖子能拉住包,瘦子却被包拉上去呢?这里利用到的机械叫做滑轮。三、新课教学(一)、定滑轮F1F2GF3构造:带有凹槽的
2、轮、转轴、外框;定义:工作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看课本图,分辨哪个是定滑轮。定滑轮的特点:(1)、演示实验:a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b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c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d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e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按课本本节实验要求进行。参照课本图装置进行。(2)、说明: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得的F1F2OL1L2数值有两个,一是钩码重
3、,另一个是通过定滑轮拉钩码时弹簧秤的示数。(3)、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4)、定滑轮实质:支点在转轴,力臂为轮子半径的等臂杠杆。(二)、动滑轮定义: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动滑轮的特点:FGOL1L2(1)、演示实验2 a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b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c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d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2)、说明:重物用3个钩码表示。用弹
4、簧秤测出钩码重。用弹簧秤通过动滑轮来拉钩码,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值分析得出,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教师指出: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4)、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此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但是动滑轮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要多费距离。(5)、动滑轮实质:支点在轮边缘,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三、练习: 1.重200 N的物体,使用定滑轮将它提起时,不计摩擦和滑轮重,所用拉力是_N
5、,如果使用动滑轮将它提起,所用拉力是_ N. 2、.如图所示,匀速向上拉动弹簧秤乙,当弹簧秤甲的示数为5 N时,弹簧秤乙的示数为 _N,从而可知被提重物所受重力是 _N,这个滑轮属于 _滑轮.3.如图所示,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轮拉起重物时所用力的情况,比较甲、乙两图可得结论_;比较甲、丙两图可得结论 _.课后记一、纠正作业中的错误:1滑轮的识别,尤其是动滑轮,作用力作用在中心的轴上,虽然费力但是省距离。2讲清动滑轮重力不能忽略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二、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2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3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4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5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6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