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教案知识点分析(四)光的折射定律1. 折射现象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 折射的规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3)折射现象中光的传播路线是可逆的。3. 折射使池水变浅。4.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异同:相同点:(1)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2)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3)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
2、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4)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5)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不同点:(1)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一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不同的介质中。(2)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与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其大小关系跟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有关,只有当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才相等。(五)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折射后通过实焦点。2.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
3、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凹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两次折射后变成发散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虚焦点。3. 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光线不改变。其二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其三是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4. 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
4、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5.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二倍焦距处(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3)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如幻灯机、电影机。(4)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放大镜。(实像总是倒立的,像与物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虚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二倍焦距是成缩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成实像
5、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体向凸透镜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6. 在照相时,拍摄近景应将镜头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拉长暗箱);拍摄远景应将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缩短暗箱)。(六)神奇的眼睛1. 眼睛(1)眼睛的结构眼睛是由一层坚韧的膜包着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眼球好象一架照相机,这层膜在眼球前部凸出的透明部分称为角膜。眼球里有一个透明囊状物叫做晶状体,晶状体和角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水样液,晶体和后面的视网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是玻璃体。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成倒
6、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看见了物体。(2)眼睛的视物原理正常的眼睛无论是眺望远景时,还是在看近物时,都能看得见。从凸透镜成像情形分析,那就是远物距时像能成在视网膜上,物距变小了,像仍然能成在视网膜上。光屏未移动像距不变,居然一样能成像,奥妙何在呢?原来,晶状体本身是弹性体,它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视物的远近调节它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眼睛的焦距,从而使物体的像总能成在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可见,眼睛是一种精巧的变焦距系统。眼睛的调节是有限度的,眼部肌肉完全松弛时,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也就是晶状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看到的物点叫眼睛的远点。正
7、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射入眼睛的是平行光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眼部肌肉极度紧张时(使劲看近物时),晶状体变得最凸,表面弯曲程度最大,能看清的物点叫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15厘米的地方,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眼部肌肉处于正常状态而能十分仔细地看清物体时,物体离眼睛的距离称为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是25厘米。2. 近视眼及其矫正近视眼的远点为有限距离,近点也比正常眼近。因此,近视眼的人习惯紧贴在书上看字。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凸一些,变得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从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会聚点在视网膜前,
8、矫正近视眼,可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人眼睛,会聚点就能够移到视网膜上。3. 远视眼及其矫正矫正远视眼,可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4. 眼睛的度数眼镜的度数是指什么呢?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透镜的焦距f这个物理名词,并且已经知道,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透镜焦距的倒数叫透镜焦度,焦距以米为单位时,焦度的单位是屈光度,眼镜度数是透镜焦度乘以100。如一近视镜片为-200度(也记做-200),则该透镜焦度为-2屈光度,其焦距为-0.5米,是凹透镜。再如焦距为1/3米的凸透镜,焦度为3屈光度,用它
9、作成的远视镜片为+300度。(七)透过透镜看世界1. 望远镜的构造:目镜、物镜2. 显微镜的构造: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八)走进彩色世界色散现象产生表明:第一,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的单色光经过透镜时偏折程度不一样,实验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色单色光偏折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典型例题】例1. 下列关于实像与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虚像是人的幻觉,实像是有实际光线进入人眼 B. 虚像就是影子,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亮斑C. 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则不能D. 光线经折射后总是成实像,经平面镜反
10、射后总是成虚像解析:此题易错选A、B或D,产生错解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区分虚像与实像,虚像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不能在光屏上显示,但可用眼睛观察到,因而选项A说法错误;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阴影区,不是虚像,选项B说法错误;光的折射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如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选项D说法错误;由于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在光屏上显示,所以选项C说法是正确的。正确答案:C考点分析:考查对虚像与实像的理解例2. 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轴移到距凸透镜45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 ( )A. 放大的实像
11、 B. 缩小的实像C. 等大的实像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析: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由第一次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知fu2f,即f30cm2f,由此可判断焦距的范围是15cmf30cm,当物距为45cm时,物距肯定大于焦距,但由于焦距f在15cm和30cm之间变化,所以三种情况就都有可能。正确答案:D考点分析: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例3. 近视镜为什么用凹透镜?而远视镜为什么用凸透镜?解析答案:(1)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过凸,使得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配戴凹透镜后,使光线发散后,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2)远视眼是晶状体过于扁平,物体经晶状体折射后将像成在视网膜之后,因而要戴凸透
12、镜,先对光线会聚,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考点分析:考查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例4. 小明在湖边游玩,他站在岸上看到了(1)岸上的树(2)水中的鱼(3)空中小鸟(4)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看见的景物中,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解析:他看到的岸上的树和空中小鸟是真实的景物,水中的鱼是他看到的鱼的虚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原因形成的,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确答案:(4) (2)考点分析:考查光的折射和反射同时发生的,折射产生的是虚像,反射产生的是实像。【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5分钟)一、选择题:1. 测绘图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
13、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的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A. 100mm以外 B. 50mm以内C. 略大于50mm D. 恰为50mm2. 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下图,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处,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 使烛焰位于a处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B. 使烛焰位于c处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C. 使烛焰位于b处时,成缩小的实像 D. 使烛焰位于d处时,成放大的实像3. 某同学在学习“眼球折光系统”一节时,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下图,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
14、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表示玻璃体,则图示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A. 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B. 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C. 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D. 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4. 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A.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B.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C.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D. 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5. 如下图,一塑料薄膜组成的顶棚下堆放着一堆干草,夏天雨后,阳光穿过薄膜上的积水,照射到干草上,则下列说法
15、正确的是( )A. 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大的凸透镜,如果其焦点恰好在干草处,干草有可能燃烧B. 透镜都是固体物质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镜作用C. 起凸透镜作用的应是塑料薄膜D. 水和塑料薄膜共同起凸透镜作用6. 在放映幻灯时,想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放大的钥匙的像,钥匙形状如M图示,则幻灯片应如何插法( )7. 如图所示,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A. 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B. 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向外拉,增加A. B间的距
16、离C. 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窗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D. 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窗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8.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A. f2cm B.2cmf4cmC. 4cmf5cm D.5cmf8cm9.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 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B.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C.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D.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
17、一些二、填空题:1. 用照相机拍照时,要想使被拍的景物成的像大一些,照相机与被拍景物之间应 一些;底片跟镜头间的距离(暗箱)应 些。2. 用放大镜观察邮票,邮票应放在 以内;看到的像是 、 、 ;并且邮票和像在放大镜的 侧。(填“同一”或“两”)。3. 物体沿着主光轴向凸透镜靠拢,当物体进入 之内时,在光屏上,再也找不到物体成的像。4. 要想利用凸透镜使点亮的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 上。5. 物体从焦点处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的像越来越 ,像到凸透镜距离越来越 。6. 如图所示中,矫正远视眼的是图 。7.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8、(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20cm的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蜡烛再向凸透镜靠近5cm时,所成的像的性质是 、 、 ,利用此原理制成了 。三、作图题:1. 如下图,为某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况,其中AB是物体,CD是AB的像,试在图上的适当位置画上合适的透镜,并大致表出其焦点的位置。 D B四、简答题: 矫正近视眼的近视镜为什么要用凹透镜?答:_ _【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C 2. D 3. B 4. A 5. A6. A 7. D 8. C 9. B二、填空题:1. 近,远 2. 1倍焦距,正立、放大、虚,同一3. 1倍焦距 4.焦点 5. 小,近 6. 乙7. (1)同一高度 (2)10,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三、作图题:(略)四、简答题: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过凸,使得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配戴凹透镜后,使光线发散后,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