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时教学内容:1歌曲:渴望春天。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3配乐散文:春。教学目标: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3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教学过程:1教师通过教科书上的彩色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2. 请学生朗诵散文诗春,并选择适当的乐曲做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表演。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4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也可以用钢琴伴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5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
2、断。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6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如:(第三乐句)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7. 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录音。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很弱(pp)、弱(p)、中强(mf)、强(f)、很强(ff)。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8用录音带伴奏,老师指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
3、小组唱。9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师生共同设计,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边唱边加入打击乐伴奏。10、课堂总结第2课时教学内容:1欣赏:新疆之春(小提琴曲),春晓(歌曲),春节序曲(管弦乐曲),春天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2创作与表演:为旋律创作歌词,并表演。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感受其抒情性、审美性。2通过学生创编歌词、填词唱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教学过程:(一)欣赏1新疆之春(1)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如:豪放、乐观、奔放、流畅、欢快、载歌载舞等。(2)出示新疆之
4、春的主题旋律片断(第一、二部分),引导学生对两个部分的主题片断进行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如:各部分在演奏形式有什么不同?第一部分主题是钢琴伴奏,小提琴以装饰音、强音、跳弓等多种演奏形式出现,第二部分则是小提琴以双音演奏舞曲般的节奏和拨弦的形式演奏,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小提琴这一乐器的丰富的表现力。(3)通过欣赏新疆之春,使学生了解新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及他们的精神风貌。2春节序曲(1)边听边感受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如:热烈的、欢腾的、载歌载舞的等。学生小组讨论并谈感受。(2)将不同部分的音乐主题用板书、投影、课件等方式呈现出来。请学生边听边对比音乐的不同特点,如:欢快的
5、、抒情的、流畅的、赞美的等情绪特点,以及力度上的特点。(3)学生自主地找一段主题旋律并为其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表现特征。3.春晓(1)使学生了解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春晓这首诗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加入黎英海的配曲,更使其意境深这。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曲结合的歌曲的深刻内涵,并吟诵全诗。4春天奏鸣曲(1)作品是贝多芬所作10首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首,该曲因音乐绚丽甘美,明澈如水而得名。共四个乐章,可以选听其中的第一乐章,教师可以根据优美、抒情的旋律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2)组织学生讨论:乐曲第一部分中,小提琴演奏和钢琴伴奏有什么特点?(二)创作与表演1请学生即兴为春节序曲(教材内容)的旋律配
6、一段歌词,并试着唱一唱。分小组创编,然后为大家展示成果。2. 师生共同表演春节序曲音乐片断。形式:弹奏、舞蹈、扭秧歌、敲锣打鼓、演唱、教师要将全体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表演,表演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教师、学生讨论安排角色。第3课时教学内容:1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音乐故事:国歌的故事。3. 音乐欣赏:绣红旗。教学目标:1通过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体会国歌的情绪,理解国歌的来历,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2. 结合欣赏绣红旗创编歌表演。教学过程:(一)唱歌1学生随音乐红旗颂走进教室。2师生谈话:教师引导学生:看谁能唱出刚刚听到乐曲开头由小号演奏的曲调。
7、3.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根据“国歌的故事”等资料,说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4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录音、影视或教师范唱)。(2)教师指挥学生随录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注意启发学生对演唱的效果进行评价。(3)学生探究:歌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4)引导学生随音响(录音、影视、伴奏等)听好前奏,准确地把握弱起起唱,唱准三连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谱和歌词。(5)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自由改变本歌的速度、节拍(如2/4变3/4)与节奏(如变弱起为强起;改变三连音节奏),并与
8、前面进行对比,体会音乐情绪及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6)引导学生随琴声或录音机唱乐谱(包括前奏)。边唱边划拍子,并三连音节奏。(7)反馈与评价: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准确地背唱下来,师生共同评价。(二)欣赏1观看歌剧江姐的录像片段,聆听女声齐唱绣红旗。2学生探讨绣红旗的演唱形式、表现的情节、表达的主题思想和音乐的基本情绪等。3创编歌表演动作:学生可通过个人或分小组,根据各自对歌曲绣红旗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和想象,创编歌表演动作。设计符合故事情节、乐曲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表演形式,以表达江姐和狱中战友绣红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坚定的信念。在表演的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9、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伴奏作简单的评价,并在群体中参与相互交流二度创造的感受,并提出改进的意见。第4课时教学内容:欣赏:1管弦乐曲红旗颂2. 歌曲红旗飘飘教学目标:1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的形式。能边聆听乐曲红旗颂边看油画,边结合历史知识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2感受歌曲红旗飘飘国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唱形式;能哼唱歌曲红旗飘飘中一句或几句曲调。能边聆听音乐,边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能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红旗颂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然后播放录音。2. 学生聆听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题。3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段引子和主题中,听出乐曲分别用了哪些乐
10、器来演奏?其中听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调?(国歌音调)4. 聆听第二部分(展开部)。听后,学生畅谈:从乐曲中听辨出节奏、音型有什么特点?这段乐曲在演奏的形式、乐曲的风格较第一段有何不同?5. 聆听第三部分及尾声。6学生边聆听乐曲边观看油画开国大典,结合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各自畅谈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描述开国大典时的盛况。7学生对以上的见解进行评价,教师参与评价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8. 欣赏男声独唱歌曲红旗飘飘。9学生自由讨论红旗飘飘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10学生随录音边看歌谱边随之哼唱。11如果高音区有困难,教师可作移调处理。学生可畅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并说出对其中哪个乐句
11、的印象最深。(可能会有不同答案,教师都应予以鼓励)12学生聆听音乐,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13欣赏歌曲国旗颂。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14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参考课本的插图:天安门国庆节升国旗的群众集庆场面)。第5课时教学内容: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2. 学习歌曲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2. 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教学过程:(一)讲音乐故事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12、?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伯牙、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教师适当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3问: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学生的答案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到古琴音色塑造自然现象的造型功能,等等,都应予以鼓励。4听古琴曲流水这项教学内容也可以先安排听古琴曲流水,后讲故事。也可以由教师在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声中讲故事,然后摘要其中的某些片段加以欣赏。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领会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二)唱歌1可以安排学生先欣赏歌曲阳关三叠;也可以先安排学生朗
13、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2. 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4. 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5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吹竖笛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并为下节课的音乐情景剧做铺垫。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在歌曲意境、词曲准确性上的得与失。7.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第6课时教学内容:1、唱歌江河万古流2、欣赏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教学目的:1、学会歌曲江河万古流,理解歌曲中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密切关系,两段相同结构的歌词
14、与不同旋律和节奏造成的艺术效果。2、欣赏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了解黄河一中国的母亲河,体会在保卫黄河中所表现的黄河的汹涌气势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学过程:(一)以提问导入新课我国幅员辽阔,有很多江河、湖泊,在众多的江河中,最著名的是哪两条?它们流经的省份有哪些?为什么?黄河和长江(可出示地图)。黄河: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长江:青海省(通天河)、西藏自治区(金沙江)、云南省(金沙江)、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对它们有着特殊的感情。江河万古流中寄托了我们对黄河、长江的感情。
15、(二)教唱江河万古流1播放歌曲江河万古流。2讲解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并做练习。体会歌词与节奏、曲调结合在一起所表达的情感。3教唱歌曲,并打拍子唱乐谱。用自然的、较深沉的声音演唱歌曲。4学唱歌曲后,启发学生体会歌曲的结构单二部曲式(二段体)。两段开始处的不同旋律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旋律的再现起到歌曲“统一” 的作用。(三)欣赏黄河船夫曲(2遍)以提问引入欣赏内容:你是否知道与黄河、长江有关的故事,或以黄河、长江寄托某种感情的音乐作品?1欣赏一首描写黄河边人们生活的歌曲黄河船夫曲。(第一遍)2参考谱例找出歌曲中的“重复”部分。3其旋律是由几句构成的?歌曲的分句与歌词的写法 渊F比)和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
16、。4跟着录音模唱这首歌曲。(第二遍)(四)欣赏保卫黄河1以“抗日战争”引入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提问:在这个作品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气势?强调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乐曲中所表现出的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宏伟气势。2介绍黄河大合唱及其词作家光未然,曲作家冼星海。简单介绍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背景。3介绍保卫黄河中的主题旋律。分段欣赏,感受不同音乐形象:引子、主题旋律(第一、二部分)、主题展开(第三部分)、宽广的旋律(第四部分)、主题再现(第五部分)。4完整欣赏。第7课时教学内容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枉凝眉滚滚长江东逝水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教学目标通过讨论能够对四首电视连续剧主题歌中
17、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做出分析。欣赏、感受、体会每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学生参与表演活动对音乐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得以体验和认识。了解、熟悉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型和作用。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电脑播放歌曲枉凝眉三国演义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片断引起学生兴趣。大屏幕显示问题:你们看过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吗?哪些人物形象给你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知道它们的音乐吗?二、欣赏通过大屏幕播放歌曲视频: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枉凝眉大屏幕显示以下问题与文字:(1)这部作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塑造了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红楼人物”形象。(2)这首歌曲有什么风格特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歌曲具有明显的传统音
18、乐的风格特征,节奏平缓,感情十分浓郁,表现了忧伤、惆怅、枉自悲叹的情绪。音乐具有某种虚幻与超脱的色彩,好似今人追忆时的慨叹。三、欣赏:电脑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老师范唱这首歌。大屏幕显示问题:请你说出这首歌的音乐风格、速度、力度?学生为三国人物设计音乐、肖像并表演展现人物性格。学生讲评。教师归纳。四、欣赏: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通过大屏幕播放歌曲视频。学生讨论:(大屏幕显示问题与文字)(1)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这首歌的音乐情绪豪迈奔放、果敢有力,具有英雄性格,表现了人物的坚强品格和顽强意志,对人物进行了赞美和颂扬。(2)节奏有什么特点?歌曲很富有动感,
19、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好似表现唐僧师徒四人赶路的行进姿态。(3)它塑造了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怎样的形象?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的英雄形象。请四位男生在音乐声中表演师徒四人路经艰险的情影和形象。(学生准备好服装、面具、道具)学生讲评。老师结合“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深刻哲理启发教育学生。路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看我们怎样走好自己的路。五、欣赏并演唱电脑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大屏幕显示问题与文字:这首歌塑造的是什么形象?突出了什么特征?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歌曲塑造的是梁山好汉的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旋律奔放、豪爽,音程起伏跌宕,节奏感很强,音乐形象十分鲜明。学生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好汉歌。(唱出梁山好汉的气势)六、学生讨论大屏幕显示问题与文字:听完这四首电视连续剧主题歌,影视音乐有哪些类型和作用?类型: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作用:深化主题、突出剧情、烘托气氛、抒发情感、易于理解和传播。老师归纳总结:提示学生多关注影视中的主题歌和音乐。七、请同学们唱一唱你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男女生独唱、小合唱、全体唱等演唱形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