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 教学设计课 题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课型新授课时编号4学习目标1.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价值观。学习重难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的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认识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集 体 备 课 个 性 设 计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信息平台】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和七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做助手。 向一瓶氧气中伸入带火星的细木条; 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
2、着的细木条; 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A.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B. 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C.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问题质疑】“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板书】 二、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二:出示目标:见上三:讲授新课:【讨论交流】请学生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制定观察计划,熟悉教材给
3、出的参考信息和实验步骤,明确观察重点。【活动探究】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取两瓶空气,用石灰水检验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不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得出的结论填入教材的表格中。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不同。并将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填入教材的表格中。检验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不同。并将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填入教材的表格中。【展示交流】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然后与同学交流、比较,查找不足,补充观察。并推荐并评选最佳观察记录。【实验报告】认真完成“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提示与总结】讲述:探究活动的手段还包括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结论与解释等等课堂小结:请学生用通顺、准确的语言叙述这节课
4、感受最深的情节或体验。作业与练习竹节在受热后由于节内气体膨胀而炸裂。依据所学的生化知识,设计试验来探究竹节内气体的成分与空气的成分有何异同?课堂检测: 1. 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推理2. 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
5、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3.通过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C、空间的形成和数量的关系 D、防治环境污染4.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是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5. 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2)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3)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2)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