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思考与策略我把这些问题和误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对教育本质的忽视。 教育 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问题看似清楚明白,但是 在功利化的追求下,现实的教育却沦为为了考分的教育、为了学校声誉的教育。 其二,对教育规律的藐视。 教育是有规律的社会活动,然而现实中,过度学习、 超前学习却随处可见, 让五岁的普通孩子去学习小学六年所有的功课, 这难道符 合教育规律? 其三, 对时代要求的蔑视。 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但是很多教育 工作者对社会进步要求视而不见, 除了现成的几门学科, 很少有学校去关注社会 对人才有什么要求,关注社会对人的素质、品格和
2、人格的要求。 其四,对精神生 活的轻视。 部分教师精神生活缺失,梦想失落,激情枯竭。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校 长应当重视学校的精神生活, 为教师的发展、 生活多考虑一点, 提高教师成就感 和幸福感。 其五, 对课堂教学的无视。 很多校长成了社会活动家, 整天在外开会、 跑关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焦虑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认同以及政府的评价, 却没有精力顾及课堂教学,校长应当回归课堂、聚焦课堂,这样,提高教育质量 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陈玉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学校承担着教育主体作用, 学校的发展不仅要在办学条件上逐步提高, 满足 教育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有内
3、涵,要有灵魂。因此,学校要树立内涵 发展的思路, 用教育家的思想办学, 用课程的理念来经营, 用文化的手段来落实, 才会实现教育功效,才会使学校走向成功。一、强化反思,加强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再认识”1、认识一: “雷声大、雨点小”,不过是“浮云工程”。剖析一: 新课程改革要想成功, 不应只是自上而下的召唤, 而应成为发自内 心的呼唤与呐喊。所以,新课程改革应是一个自我革命的历程。结论一: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发展性的校本课程功能观”。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国家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 展的需要, 那么, 校本课程就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 合地方特色、 学校实
4、际和学生现实需求, 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最大限 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校本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名师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 了学校和教师更大的选择权和决策权, 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 促进了教师 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实施水平。校本课程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承载着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 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逐渐沉淀成一所学校的特色。2、认识二: “有教校本课程的专职老师,叫我们干什么?”不过是“跑龙套工程”。剖析二: 校本课程不应成为单独独立的一门课程, 与其他课程格格不入的平 起平坐的一门课,而应树立大课程观。结论二:新课程改革要树立“综
5、合性的校本课程结构观”。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 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 学生的特别需要 和本校的资源优势, 又与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 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 课程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 个性化, 即学校和教师 通过选择、 改编、 整合、 补充、 拓展等方式, 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 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 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 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 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
6、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 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 全程体验、 全方位架构的过程。 要做到 六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室尽其能、时尽其效、脑尽其思、心尽其享”。3、认识三: “我什么都不会,不知道搞什么好,随便搞一个便是。”不过 是“作秀工程”。剖析三: 校本课程开发内容要善于挖掘学校文化资源、 地域资源、 人文资源, 学校、社会、自然处处皆课程。结论三:新课程改革要树立“生活化的校本课程内容观”。开发生活化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要立足学校实际, 挖掘学校的教育资源, 发 挥学校的教育优势, 传承学校的文化内涵, 要把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 进行规划, 以学校文化为
7、主线, 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 育。一是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校本课程 必须体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提升, 必须突出学校育人特色的打造与优化。 偏离了 学校文化与特色去盲目开发学校课程, 容易让课程流于形式。 因此, 我们所要做 的就是提炼其核心价值文化,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二是挖掘地域资源。学校教育发展与地域资源息息相关,校本课程自然要整 合地域特色,让地域资源成为课程要素。三是挖掘特色育人资源。我们可以将学生参与的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 动、社区服务等,都应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来。四是挖掘社会、家长与专家资源。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行业几
8、乎涵盖社会所有 的层面, 其中不乏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 学校可以邀请部分家长, 如水利、 环保、 城市规划、 交通等部门的专业人员, 就某些行业知识开设讲座, 帮助学生了解社 会,拓宽视野;社会上藏有很多长项的能人,学校可聘为专项辅导员;另外,专 家也是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 学校可以邀请更多的资深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 指 导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4、认识四: “人家改什么,我们就该什么。”不过是“影子工程”。剖析四: “文件可以下载,经验不可复制。”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找准改革 的操作点、切入点,找准自己的改革主题词,找到自己的灵魂,静静聆听自己内 心花开的声音,量身打造,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思路。
9、所以,改革是一个不断积 累经验的过程。结论四: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创造性地校本课程实施观”。创新课程实施方式, 提高校本课程实施质量。 校本课程开发只是迈出了第一 步,关键是实施的质量和效度。要确保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必须坚持集中性、 灵活性和有效性的统一。实施大课时集中使用,实施走班化,实施一是遵循集中性原则。集中性是指学校要采取“六定原则”来实施,安排固 定的时间、地点、人员,制定细致的课程目标、实施内容、评价标准来开设校本 课程。 要在学期之初制定好课程开设方案, 对选修人数进行宏观调控, 确保教师、 学生与课程的相对稳定,提高开设的质量。二是遵循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是指根据需要随机调整开
10、课时间。 仅仅依靠集 中开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综合实践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社区去实践、体验。三是遵循有效性原则。 确定学校课程开设时间还要坚持有效性原则。 对学校 课程开课的现场, 也要进行深入的课堂观察, 关注师生互动的效果, 关注课程价 值与意义, 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收获, 确保学校课程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 而不是 走过场、做样子。5、认识五: “三月来,四月走”,不过是“快闪工程”。剖析五:改革一天并不难,难的是天天都在改革;改革一个方面也不难,难 的是对改革的再改革。所以,改革是一个连续的、持续的、永不完美、永不满足 的过程。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以
11、评价激励机制推动、推进。结论五: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多元化的校本课程评价观”。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跟上科学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程实效, 保证长 效。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评价作为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 长共同参与的分析与评估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学生、管理者主动参与,自我 反思、 自我教育, 主动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 自觉改进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 实现自我发展。二是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是指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转向对学生 多方面素质的评价。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到学习水平, 从创新精神到实践能力, 从 知识观到价值观、 人生观等。 承认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12、, 促进他们 的个性化发展。三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把握三个原则,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 等级与 评语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既要有行为观察,又要有成长记录;既要 有表层的作业, 又要有深层的学习日记。 特别要重视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为 终结性评价奠定基础、 提供依据, 使终结性评价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进而提出 改进工作的思路和计划, 作为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起点。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 程, 既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也是评价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 的过程。6、认识六: “上头叫干啥就干啥”,不过是“面子工程”。剖析六: 没有人反对的改革不是改革, 很多人都反对的改
13、革是不能实施的改 革。所以,改革要走群众路线,要看孩子喜欢不喜欢,要看教师同意不同意,要 看家长满意不满意。结论六:新课程改革要树立“民主化的校本课程管理观”。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课程领导力, 引领教师开发学校课程, 积极构建学校 完善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特色化的课程体系,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要提高学校课 程领导力,学校管理者应善于学习、不断思考、深入课堂、加强研究。同时,学 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开发课程)”。一名合格 的教师应该是“1X”型教师,那就是除了专业科目以外,还要开发实施一门甚至多门校本课程。 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 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 让学
14、生受益,让自己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中体现自身价值、体味教育幸福。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 爱好、 有选择参加校本校本课程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给学生充分的自 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管理即服务,服务即帮助。学校要树立服务思想,为每一名师生提供政策、 时间、物质、精神上的帮助,让每一名师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学习、生活,让每 个人都找到成功的源泉,找到幸福的支点。二、积极探索,开辟校本课程建设的三条途径1 、国家课程校本化。认识国家课程的不足: 国家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 综合课程不足; 国家课程 以知识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不足
15、;基础性、统一性强,学生适应选择性、个性化 不足。落实策略:增加探索实践、体验学习,增加能力、人格培养。2 、地方课程乡土化。认识地方课程的缺陷: 地方课程主题单一, 不能覆盖乡土特色的全部; 地方 课程与国家课程有些主题内容重复, 浪费了资源; 地方课程知识化倾向严重, 缺 乏与乡土实际的有效结合。落实措施:利用地方课程的主题,挖掘地域文化、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实 践体检活动。3 、校本课程生活化。认识对待校本课程观念上的局限: 模仿国家地方课程, 注重知识本位; 内容 脱离学生个性,注重统一;实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注重传授技能。落实措施: 联系学生实际, 开发足够学生喜欢的,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本 化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体验学习过程,增强学习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