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让老师深刻领会校本研究的实在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校本研究这种新名词渐渐走入了教育教学第一线,一开始,广大教师对此缺乏认识,不了解什么是校本研究。为了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性,不走弯路,我校首先对广大教师进行了必要的宣传和培训,让广大教师都能深刻领会校本研究的三方面的含义: 首先是“为了学校”,即研究目的是为了学校,要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其次是“在学校中”,即研究实践在学校中,以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课例为载体,以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问题要有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
2、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方案和成果要在学校中实施。再次是“基于学校”,即研究课题基于学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我校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有更大的潜力可挖,必须充分利用。在研究中要坚持合作与互助,不论是专门教研人员、骨干教师还是一般教师,大家都是伙伴关系,和谐相处,平等对话,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及时收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断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
3、问题,并加以思考、探索,在同伴的互助下或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地解决问题,取得进步。 我们有计划的召开全校集体大会、教研组会、备课组会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学习,向广大教师反复宣传校本研究对我校发展的实在意义,让广大教师深刻领会其重要性,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增强实效性。 二、开展校本培训的实际方式。 为了切实搞好校本研究,提高实效性,根据我校实际,我们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地方式: 1、加强领导。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这种新型研究形式,加强了对校本教学研究的组织领导。组建了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班主任为骨干,全体参与课改教师为成员的研究队伍。 2、物质保障。我们为每个年级都订有各种类杂志与报刊,使每位
4、教师都能及时了解最新最全的教育教研信息和课改新成果。另外教师随时可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充分共享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3、理论培训。我们订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课改先进经验光盘,用于对广大教师进行课改培训。我们派出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学习课程改革理念和先进经验,然后回来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 4、集体充电和个人自修相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有关“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并购买了一批教育理论书籍,发给全校教师,要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人人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制订学校校本研究方案。 5、小课题带动。为了提高实效性,实施小课题带动战略,即教师的课题基于学校,基于教育教学实
5、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随问题而研究,随感而发,从而解决问题,得到提高。我校教师人人有课题,处处搞研究,人人有提高。 6、师徒结对、观摩听课、组内组际交流。为了搞好研究中的合作与互助,我们实行了新老教师之间师徒结对,广大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听课,教研组、年级组相互之间广泛交流,使大家形成研究中的伙伴关系,和谐相处,平等对话,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校本培训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发展而研究,它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它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挖掘学校的潜力,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增强学校的活力。因此,它不是“花瓶
6、”,只是一种摆设,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要态度务实,讲究实效。所以,它必须和教学实际和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为此,我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研训一体化探索,具体做法有: 、教研活动制度。由教研组负责组织各科教师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的形式。教研组在每学期初要认真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经批准后认真实施落实。认真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坚持组织全员参加的组内公开课,开展课题研究,搞好教改实验。督促教师撰写论文和总结,经常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做好活动记录,我们设有教研组活动记录册,有学期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活动总结等
7、栏目,活动记录包括主持人、中心发言人、参加人员、中心议题、活动内容、效果自评等项目,学校进行定期检查。这样形成了整个教研活动制度,是学科研究和发展的良好途径。 、备课活动制度。我校制定有详细的教师备课制度,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我们严格执行三步备课程序:首先教师自己备课,个人深钻教材,拟出教学目标,找出疑点、难点问题;然后集体备课,各备课组按学校安排每周一次,每次安排一个中心发言人轮流主讲,着重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的方法,并做好活动记录,为此,我们专门设有备课组活动记录册,也有学期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活动总结等栏目,学校进行定期检查;最后再次进行自己备课,根据集体备课统一意见,再次深入钻
8、研教材,把握教材,设计修改教学方案,完成教学准备工作。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把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好教学程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精讲、巧练、少讲多学,做到“三讲”、“三不讲”。我们对教案的设计编写也有具体要求,要求写可行性、实用性教案,严禁抄写、补写等应付检查式的教案,每节课后,务必写好教学反思,总结每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从而来提高自己。现在,我校形成了组组有记录、人人有教案、堂堂有反思的良好风气,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成绩日益突出,效果显著。 、听课、评课制度。广泛开展各种听课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们制定有详细的教师听课制度,另外,我们
9、举行了大量的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评委、老师参加听课,集体评课,大家抱着共同提高的态度探讨教法,讲优点,谈不足,提建议,进行深刻反思,共同提高。通过听课制度,广大教师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良好风气,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师徒制度。给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实行师徒制度。青年教师要主动、虚心向指导教师学习,指导教师要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分析教材、钻研教法,传授教学经验,共同备课,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这种制度对于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的迅速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教师新老交替和学校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进行校本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问题意识。
10、 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已成为共识。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看不到教育现象的蓬勃的生命力,感觉不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那么,怠惰、消极、漠不关心的现象就会蔓延开来。那样,教师就会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热情,因循守旧,消极应付,就会对那些年复一年的周期性的工作感到枯燥乏味。课题研究一头连接着教师的业务学习,一头连接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倡教师边教学边研究,进行校本科研。学校要以课题研究为抓
11、手,积极整合教导处教研组等各种力量,建立立体、开放的教研网络。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研究中促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同时,学校还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相互支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研究内力,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总之,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教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把传统的教学精华与课改的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改进课堂教学。并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讨论、交流,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在实践和反思中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让教师在研究和改进中提高,逐步形成专题研究。以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