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9题。(8分)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 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2、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儿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
3、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节选自桥边的老人)8.海明威的叙事非常节制,简洁而含蓄,正如他的“冰山理论”所讲的那样,还有更多的言外之意需要读者挖掘。请你谈谈最后一段“仅有的幸运”所包含的丰富内涵。(4分)9.本文是一篇反映战争主题的小说,请你结合内容谈谈本小说在取材上的突出特点。(4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1题。(7分)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八月里,下了好几场暖和的细雨,仿佛是特意为夏种而降的甘
4、霖,这几场雨十分及时,正巧是在月中圣拉弗连季伊节前后下的。俗话说:“拉弗连季伊节雨濛濛,不起浪,不刮风,好过秋来好过冬。”后来到了夏末,田野里结满了蜘蛛网。这也是个好兆头,所谓“夏末蜘蛛成群,秋天五谷丰登”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荫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这是那位果商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苹果,以便夜间运往城里,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
5、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大嚼着苹果。这可是老规矩了。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还劝他吃:“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出发!”他用一种纡尊降贵的男低音慢吞吞地喝道,随即穿过果园向打麦场走去。他大口地吸着黎明时分凛冽的寒气和在夜间上了冻的光秃秃的果园的气息。两旁的桦树已经被砍伐掉一半的小径上,满地的落叶由于严寒而冻得发黑,全都卷了拢来,在靴子下发出簌簌的声音。在低垂的、晨光熹微的穹苍下,可以看到几只竖起羽毛的寒鸦在禾捆干燥棚的屋脊上酣睡今天可是打猎的好日子!老爷不由自主地在小径中央停下来,久久地凝望着深秋
6、的田野,凝望着绿油油的冬麦地,地里阒无一人,只有几头牛犊在田间游荡。两条雌猎狗尖声尖气地在他脚边吠着,而那条“醉鬼”已经跑到果园外边,在刺脚的麦茬地里跳跃着,向前奔去,仿佛是在呼唤主人快去旷野打猎。但是在眼下这个节令,光带几条普通猎狗,能干得了什么呢?野兽现在都待在旷野里、初耕过的休闲地里、荒僻的小道上,而害怕待在树林里,因为风刮得残叶簌簌直响唉,现在要是有一两条灵犭是 该有多好!(节选自安东诺夫卡苹果)10.第段引用了两句俗语,与一般描述的语句相比,这两句俗语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11. 选文第段选自课文的第四部分,这段描绘了什么场景?有何作用?(5分)(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
7、。(15分)提琴 美国保琼斯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开辟新面铺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8、。“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哦,迈克!”母亲很吃惊。“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
9、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
10、里帮忙。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学校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我告诉他确实有。“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
11、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父亲显得很忧虑,看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
12、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1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4分)(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13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并从叙述人称、叙述角度两方面谈谈“我”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14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6分)练习卷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尴尬(gn) 迤逦
13、(l) 拮据(ji) 命途多舛(chun)B、蕴藉(ji) 匹配(p) 自给(j) 咬文嚼字(jio)C、流憩(q) 险衅(xn) 央浼(mi) 茕茕孑立(qing) D、参差(cn) 下乘(chng) 精髓(su) 载欣载奔(zi)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叫嚣 俨然 固守成法 各行其是B、饯别 援例 皇天后土 英雄辈出C、篇幅 慨叹 绿草如茵 和协社会D、委屈 坐标 世外桃源 如火如荼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这次活动,同学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主张改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B、他们班的张明和王华两位同学,同时考取了南京大学,真是比翼双飞啊。C、
14、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雄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D、他们毕业后二十年,一直无缘相见,这次却意外在九寨沟萍水相逢。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懂得了团结的重要。B、躺在床上没多久,他就想起来了。C、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D、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二、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58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
15、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宠命优渥(恩宠) B、朝不虑夕(保证)C、日薄西山(迫近) D、更相为命(交互、交错)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凡在故老,犹蒙矜
16、育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A、与相同 B、与相同C、与相同 D、都不相同7、下面四个句子中, “之” 作代词的一项是()A、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B、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之二虫又何知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8、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B、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C、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17、,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D、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共14小题,共126分)三、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共3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一)王国维之死(刘再复)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美学家王国维,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他于一九二七年投昆明湖自尽。雪在无声地飘落,雪花在静悄悄地为你撒着纸钱。你毕竟是天生的美学家,选择那么柔润的波,那么秀丽绝顶的湖,作为你的坟,连死也被美所拥抱。雪飘落着,雪花在为你惋惜。你是聪慧的学
18、者,目光比别人伸延得更加遥远。你看到了近代美的曙色。你的笔,像长天的彩虹,吸取过西方科学的亮光,然后把他撒到故土的地上,你本来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列,时代也需要你更多的播种。但你确是太认真的遗老,太怜惜那个死去的王朝,太迁就身上那一套过时的花衣补褂。那些古老的鬼魂、陈腐的观念,竟有那么大的力量,搅乱你的神经,蒙住你明亮的眼,还紧紧地拽住你的衣角,把你拖进了永恒的寂寞。学术上的启蒙家啊,政治上的蒙昧者;新的先驱,旧的忠臣;一半朝前向往,一半向后顾恋;在书本上驳斥着陈旧,在现实中恐惧着新生。不可调后的矛盾,凝成了大苦闷,终于撕碎了你的心,胀裂了你的灵魂,并酿成了昆明湖这一节令人叹息的悲剧。雪飘落着,雪
19、花在为你叹惜!是呵,如果活的不被死的掐住了咽喉,如果前进的不被守旧的拖住了脚跟,如果春的萌芽不被冬末的残雪征服,那么,活着的,前进的,萌芽的,该会散发出多少更加浓郁的生命的芬芳。9、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雪在无声地飘落”,“雪飘落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5分) 答: 10、从文中看,王国维之死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 11、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活的”“前进的”“春的萌芽”与“死的”“守旧的”“冬末的残雪”分别指什么?(5分) 答: 12、作者对王国维及其悲剧持怎样的态度?(5分) 答: (二)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台湾)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他头发蓬乱,脸
20、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地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分证来,“这上面都写着呢,这是我以前的照片!”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卷,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
21、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
22、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家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13、中年女人两次流泪的原因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她什么
23、方面的特点?(5分)答: 14、有人认为本文第四段似乎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5分)答: 15、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5分)答: 16、下面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A、小说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叙了事件的经过;收尾时,更是以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B、作者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细致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露了当时的台湾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境地。C、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写乞讨者三年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人格的自我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发人深思。D、本文中中年女人的命
24、运和祥林嫂的命运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两文的作者也不约而同的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黑暗的社会现实。E、文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本文正是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来反映当时台湾的社会现实。四、诗词鉴赏(8分)17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见里望见了无垠。”请就下面一首诗对此加以说明。回乡偶书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答: 五、语文综合运用(共3小题,共15分)18、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4分)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
25、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陆南极内陆冰盖之巅。标题: 。19、李明在家挨了父亲的骂,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请你设计一个劝告词,劝其回家。(80字左右)(6分)答: 20、下面有一个口语交际的情景,请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5分) 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 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答: 六、默写(共4分)21名句填空。(任选四题)(1) ,秋水共长天一色。(1分)(2)悟已往之不谏, 。(1分)(3)天长地久有时尽, 。(1分)(4) ,长使英雄泪满襟。(1分)(5) ,梨花一枝
26、春带雨。(1分)(6) ,龙光射牛斗之墟; ,徐孺下陈蕃之榻。(2分)七、作文(60分)22以“年轻随想”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2、文句有表现力,文章要有文采;3、不少于800字。答案一、DCAD二、BBCA三、 (一)9、首尾呼应,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象征王国维之死,表达作者对王国维之死的悼念和惋惜。10、新与旧、前进与倒退、学术上的激进与政治上的保守,这些矛盾不可调和,终酿成悲剧。11、前者指学术上的进步及学术思想上的启蒙,也指时代的前进;后者指政治思想上的落后、保守,也指旧时代的影响。12、既肯定他学术上的进步,又指出他政治上的保守,更揭示
27、他思想上的矛盾,并对王国维的死表示了深深的惋惜之情。(二)、13、第一次是为自己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命运伤心流泪,第二次是为“我”的同情理解和慷慨大方流的感激之泪。两次流泪表明此时的她还是一个懂得廉耻且自尊自爱的人。14、不能删去,否则就不能反映中年女人是如何从一个自尊自爱的女人沦为麻木的乞丐的,也就不能揭示黑暗的社会现实是如何扭曲和吞噬一个善良的灵魂的。15、说人少了一个,并不是说中年女人死去,而是说她被罪恶的社会吞噬掉了自尊、自爱的灵魂,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以此为题有揭示文章中心和引人深思的作用。16、AD四、17、提示要点:三四句写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穷感慨,久客伤老,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这一“问”中。并且,儿童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笑貌,与诗人鬓毛疏落、老迈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强化了这种感慨伤怀。全诗在这有问有答处悄然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与回味。五、18、“中国科考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至高点”或“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内陆冰盖至高点”19、(略)20、(略)六、21、(1)落霞与孤鹜齐飞(2)知来者之可追(3)此恨绵绵无绝期(4)出师未捷身先死(5)玉容寂寞泪阑干(6)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七、作文(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