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测试练习(一)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注】白二十二舍人:即唐代诗人白居易。韩愈邀约张籍、白居易同游曲江,可惜白居易因雨后泥泞未去。 (1)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分析。 答: (2)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思想内涵的理解。 答: (2)诗歌题为途经秦始皇墓,而三、四句写的却是汉文帝,
2、这样写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各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本诗紧扣一个“望”字,所描写的景物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2)结尾一句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乙)余干赠别张十二侍御 权德舆 芜城陌上春风别,干越亭边岁暮逢。 驱车又怆南北路,返照寒江千万峰。 (1)(甲)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答: (2)有人说,与(乙
3、)诗相比,(甲)诗更加自然真切、含蓄隽永。你是怎样看的?请说明理由。 答: 。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乙)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注】开元十一年(723),苏颋被调离朝廷,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诗人出京入蜀,途经汾水,作此诗。(1)这两首分别抒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2)有论者认为:同样是秋风(声),(甲)诗说“最先闻”,而(乙)诗说“不可闻”,两者各尽其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 溪 聊为溪上游,一步一回
4、顾。 悠悠出山水,浩浩无停注。 唯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 (1)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后四句在对南溪的摹写中,蕴涵了怎样的哲理?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答: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跋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本诗作于崇宁元年(1102)八月,上年七月子瞻(苏轼字)已病逝于常州。 (1)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子瞻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诗人认为,苏轼与陶渊明“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你认同这一评价吗?请说明理由。 答: 8阅读下面一首宋
5、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诗歌首句的含意是什么?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2)诗中写道:“时有微凉不是风。”“不是风”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这首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诗歌结尾写道:“不敢叹风尘。”诗人为什么会这样说?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
6、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1)作者在描写驿馆的环境时,突出写了哪个细节?烘托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 (2)“门外马嘶人起”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陈与义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注】宋高宗绍兴六年六月,陈与义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分歧,论事不合,借病辞职。本词写于辞官后前往青墩的途中。孥舟:牵舟,这里指乘船。 (1)词的上阕中“病夫因病得来游”一句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予
7、以分析。 答: (2)词的下阕在写景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复杂心情?请具体分析。 答: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游次公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柈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1)“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这两句意蕴十分丰富,请具体分析。 答: (2)有人说,“风雨”是解读全词的钥匙。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注】牟子才,字存叟。
8、南漪钓隐是牟存叟家花园的名字。 (1)综观全词,词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答: (2)杜甫在丈八沟纳凉中写道:“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这两句诗与本词结尾“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有何不同?试加以比较。 答: 1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山坡羊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1)有人说,本曲中“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字“下得尤妙”。请试作分析。答:(2)“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包含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对此,你如何评价?答:1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
9、,然后回答问题。 普天乐平沙落雁 鲜于必仁稻粱收,菰蒲秀。山光凝暮,江影涵秋。潮平远水宽,天阔孤帆瘦。雁阵惊寒埋云岫,下长空飞满沧洲。西风渡头,斜阳岸口,不尽诗愁。【注】云岫(xi):指云雾缭绕的峰峦。沧洲:水边比较开阔的地方。(1)“天阔孤帆瘦”中的“瘦”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答:(2)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测试练习(一)参考答案1(1)两个部分:前三句描写曲江一带美丽迷人的景色,后一句询问白居易不来的原因 (2)诗人极写曲江雨后空气清新景物明净所特有的美,不但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也显示出辜负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委婉地表露自己苦候、失望、
10、埋怨的情绪2(1)一是指秦始皇已死二是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是指生前声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 (2)恰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相对比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与秦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批判之情3(1)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萧疏的榆柳掩映着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最后一句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展示出盎然的意趣 (2)结尾一句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美不胜收,描绘出一个美妙迷人、
11、冰清玉洁、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洁旷远的情怀4(1)前两句写双方阔别“十年”,今日“相逢”,带有一点意外的惊喜与深沉的人事沧桑之感:后两句写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在一问一答之间。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隐含了前路茫茫的感情 (2)这种说法有道理。(甲)诗为五绝,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淡淡着笔,语言朴素不事雕饰,特别是后两句以咏叹发问以不施刻画的景语黯然收束,浑然一体,韵味无穷;而(乙)诗为七绝,渲染的成分明显增加(如“芜城陌”“春风别”“岁暮逢”“寒江”),第三句“怆”字情感直露,末句又着意刻画。所以说,(甲)诗更加自然真切、含蓄隽永(如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5(1)(甲)诗因秋风起
12、、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抒发了羁旅之情和恩归之心:(乙)诗写诗人离京万里、渡过汾水时惊觉秋天的来临,抒发岁暮时迟、仕途失意的复杂心绪(2)同意。(甲)诗中,“孤客”因为客居他乡,对时序、物候有着特殊的敏感因而“最先闻”;而(乙)诗中,只有说“不可闻”才能与其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洽。两种说法,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如回答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6(1)首句“聊为溪上游”,一个“聊”字写出了诗人闲居无聊,于是漫游南溪的情景:次句“一步一回顾”,从频频回顾的动作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南溪风光的喜爱与迷恋 (2)三、四句描写溪水,“悠悠”表现水流不疾不徐“浩浩”表现水势无穷
13、无尽;五、六句描写溪声,一仍如旧,万古长存。溪水一刻不停,浩浩而去:而溪声则依然如故,长留旧地。这就揭示出深刻的哲理:世上既有变化动荡者如彼也有一成不变者如此7(1)表达了诗人对苏轼逝世的深切悼念,对苏轼旷达的胸怀、高洁的人品的赞美与敬重,对迫害苏轼的权贵的深刻揭露(2)认同。苏轼与陶渊明虽然时代不同经历也不同,陶渊明短暂出仕后便辞官归隐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但是,两人都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性率真而行,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千载”“百世”之后都为人所敬仰所以说他们“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8(1)首句点明夏夜环境:中午时分,烈日暴晒,十分炎热;而“夜热”竟然与“午热”相同其热可想而知。作用
14、:引出次句开门在月下独立的形象,揭示“追凉”的原因,照应标题 (2)是因为夜深气静、静中生凉。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时有微凉”的原因,而是引发读者思考静与痞之间的因果关系,领悟前面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等都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作铺垫的,别有一番曲折之致9(1)这首诗真实地抒写了诗人年终回家时的复杂心情。欣喜。年关时节,漂泊的游子终于回到温馨的家中,回到母亲身边。感激。“寒衣”“家信”“怜清瘦”“问苦辛”,表现了母亲深情的关爱,也表达出诗人的感激之情。惭愧。作为子女,长期在外,难尽孝心 (2)“不敢叹风尘”即不敢流露自己漂泊的辛苦。诗人回到家中看到母亲的高兴劲儿看到针线细密的寒衣、墨痕犹新的家书
15、,听到母亲嘘寒问暖、为儿子“清瘦”而怜惜,作为儿子,养育之恩未报又怎么忍心把在外奔波劳累的情况告诉母亲使她更担忧呢 10(1)突出了“梦破鼠窥灯”这个细节,烘托了作者独处驿馆,倍感孤寂、凄凉和恐惧的心境 (2)暗示词人梦破无眠、天色欲晓,新的一天旅途跋涉又将开始,传达出词人内心的辛酸和无奈之情 11(1)词人舟行平稳,面对满塘秋荷,心情舒畅。词人自称“病夫”,并不是真正有病,只是辞官的借口。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表面上是暗自庆幸因病解职得以欣赏美景,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藏有难言的痛苦(或: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语言质朴而委婉,刻画了词人外表旷达而内心痛苦的自我矛盾心理。结合下阕“报君恩”
16、,可知词人表面上是感恩辞官得以览胜,实质上含有一种讽喻,委婉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 (2)“空见残荷满”是写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个“空”字。表达出词人对残荷满塘无限憾恨的心情。而“一路繁花相送”写今年旧地重游眼前到处是盛开的荷花;一个“送”字,以拟人化手法写出荷花的连绵不绝,表达出作者满腔喜悦之情 12(1)这是行人对女子的叮嘱。包含丰富的意蕴:你要多多保重身体避开楼头风雨。日后思念我时,不要上楼,因为楼头多风雨,它会使你想起今日我们风雨中重逢又风雨中离别的情景。在那种因风雨而引起的希望和失望的煎熬中,会使你更加痛苦 (2)同意。以风雨为主线贯穿全诗,从风雨起笔,以风雨作结,首
17、尾呼应,结构严谨:风雨起着联系人、事、情的作用;词中所抒的情都跟自然界中的风雨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意境浑然;“风雨”一词四次出现,构成反复使全词跌宕多姿,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13(1)“卷帘尽放春愁去”,心情似乎变得轻松:然“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烘托寂寞之情,暗示春愁仍在;“絮影蓣香,春在无人处”词人移舟访友,融入自然,发现春天,喜悦之情溢于言外;结尾“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诗句未成,突然下起雨来,略带遗憾 (2)杜诗写“雨催诗”,因雨而成诗;本词写因雨而“未成新句”诗句未成,突然下起雨来。杜诗意思比较直白;本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给人以美的遐想:梨花滴到墨汁之中使得写出的文章也带有梨花之香
18、,这难道不是一首很美的诗吗?词人虽云“未成新句”实际上新句已跃然纸上 14(1)“闹”表面是指清晨时的鸡叫、黄昏时的鸦噪实际上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起早歇晚。将这些人汲汲于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刻画得穷形尽相,入木三分(2)运用对比手法,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对照,讽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种观点包含了对功名利禄的厌弃,在政治污浊、社会黑暗的元代,有其积极的一面 15(1)“天阔孤帆瘦”,以辽阔的天空和水面反衬一叶孤帆的窄小。一个“瘦”字,既写出了帆的窄小,又是诗人自身清瘦形象与孤独忧伤心理的写照(2)本曲描写清秋时候的江边晚景:稻谷已经收割,水边的菰和蒲茁壮生长:山光与暮色相融,江水倒影中蕴涵着秋意;江潮平静更显、江水宽阔;天空辽远,更觉孤帆瘦小:雁阵为秋寒所惊,穿过山间云雾,落在江边沙滩上;红日西沉,秋风吹拂着渡口,主人公凝目痴望,心中涌起无尽的愁思。写景视野辽远意境开阔,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漂泊异乡的无限忧思,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