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67课复习与训练 语文基础一、 词语的积累 读音易错字 踱 叟 钥匙 哽 哺 惩罚 滋长 书写易混字:祈祷 狂澜 宛转 巅 澎 澜 喧 郝 词语解释山巅:山顶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狂澜:巨大的波浪 宛转:曲折流转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哺育:比喻培养滋长:生长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哽住:声气阻塞。九曲连环:一个套着一个的串环,比喻一个接着一个互相关联的二、背诵默写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2、查找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2)黄河落天走东海,
2、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三、文学、文化积累1、 文学与文化积累 黄河颂作者光未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在这时期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全诗共有八个乐章,黄河颂是其中的第二乐章。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战争失败后双方签订和约,法国
3、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阅读理解一、课文重点与能力要求(一)、把握文章的主题(二)、品味关键词句 、关键词的理解:表现文章主旨的中心词语。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语。用得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关键句的理解:描写生动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表现文章中心或主题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确定理解哪些句子后,同样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3、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有:抓关键词语
4、理解。如对含义深刻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如对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的理解。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如对课文中心句的理解。(三)、情感朗读课文 原文内容1.正确、深入的理解2深刻、细致的感受 3丰富、逼真的想像 停顿 1生理停顿、2语法停顿、 3强调停顿手法特色1、 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的写作手法。2、 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中心的写作手法2、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写作表达一、 片段写作指导1设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2题目设计为之后。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
5、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结构要完整。二、作文构思指导主题:与众不同的老师提示 本文要围绕老师的生活选材,围绕关键词语选择“与众不同”的事情来反映“与众不同的老师”。还要注意从正面立意,选择能够突出老师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的事例来写。如果写任课老师可选择能突出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材料,如果写班主任老师可选择能表现老师管理班级的新方法的材料。写作时应选择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反映老师的“与众不同”。所写应尽量
6、用新颖的方式,与众不同的写法。语言应流畅、风趣。可适当运用对比的手法。思考与练习双基强化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叟 钥匙 哽 哺 惩罚 滋长 二、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三、阅读理解 木 笛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应试者人头 (cun)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丹麦来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
7、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丫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口袋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近卡片,只
8、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并歉疚地说:“ ”这一句轻声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久久,久久,一片沉寂。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朱丹说:
9、“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官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zhn) ,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去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
10、。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11、。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1)缄( )默(2)擎( )(3)人头(cun) 动(4)蓓蕾初(zhn) 2、结合语境,将文章中画线处空缺的话写在下面。 3、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4、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5、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6、文章的主人公
12、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7、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8、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一、注音su yo shi gng b chng z二、(1)(1)摇篮:比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2)屏障:比喻黄河队中华民族的保卫。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3)“监狱”比喻德国的侵略和统治,“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言是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记住祖国,激发爱国热情,为恢复国土和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三、阅读题参考答案:1、jin qng 攒 绽2、“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3、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4、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5、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6、朱丹是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7、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8、略。点拨:此题应展开丰富想像,在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