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传统戏《玳瑁簪》与新编戏《狐恋》.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096769 上传时间:2025-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传统戏《玳瑁簪》与新编戏《狐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传统戏《玳瑁簪》与新编戏《狐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传统戏《玳瑁簪》与新编戏《狐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传统戏《玳瑁簪》与新编戏《狐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传统戏《玳瑁簪》与新编戏《狐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 秦腔仇大娘秦腔仇大娘全剧共十八场戏,分别为挑衅、遇寇、析产、骗局、圆梦、雪 、殉节、请婚、允婚、诬陷、投军、起解、遇兄、见父、荡寇、迎妻、喜信、圆圆。剧情是:恶人魏明以仇福耕作辛苦,供弟安逸读书为口舌,挑拨仇福与母邵氏、弟仇禄分家。同时,魏明又以为仇福找快活引诱仇福赌博。邵氏在其夫仇仲在外经商久未归家,长子仇福整日外出赌博挥霍,无奈之下,被迫同意分家。分家后仇福更加浪荡,以至田产荡尽,将其妻卖与恶霸赵元恶。此时,魏明吩咐手下二人,一人去找仇仲已远嫁的前妻之女仇大娘报信,谎称邵氏起意不良;一人去报姜秀才,其女已被仇福换赌债变卖。仇大娘至娘家,问明情况后,告官。官先后拘赵魏到堂审讯。仇福闻讯潜

2、逃。结果赵被官当堂杖毙,魏见状认罪,交出图谋到的仇家房产。之后,魏明一伙人决意对仇禄实施报复。魏明诱仇禄进入范公子花园,企图借范公子之手加害仇禄。结果范公子与其女见禄爱之,禄入赘范家。魏明不甘自己弄巧成拙,又暗以偷盗诬禄,禄被流关外。不意途中遇见仇禄,劝兄改过归家。禄至关外军中,又遇多年渺无音信的父亲仇仲,禄方知其父已在张俊元帅军营内任职。张俊凭仇仲在军中作为,相信为子伸冤的仇仲,由于苦无证据,张俊命仇仲剿盗。仇仲擒到盗案件真相大白。张俊奏鸣朝廷,禄冤得伸。仇仲携子禄回家之日,福已在其姐仇大娘帮助下,请回妻子姜孟莲。紧接着禄之妻范氏也来仇家奉婆,至此一家团圆。仅从上述剧情,也许会有人觉得这个剧

3、本,不过是将小说的情节内容,切割若干段落,以戏曲剧本分场的形式照搬而已。然而,通读剧本,其实不然。二者明显的不同,一是,剧本出于“集中”的考虑,删去了仇仲之叔仇尚廉这个人物,随之也就没有了仇尚廉为占仇仲之产,暗中将仇仲之妻邵氏许一大户人家之事的情节。二是,将魏明降了一个辈份。即魏明与仇福成了同辈人。对于这小小的变化,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联系全剧情节发展变化看,尤其是联系到魏明每每施恶的心理动机,更显合乎情理。剧中的魏明先后对仇福、仇福妻、仇禄所施阴谋,不再如原作写的由于仇、魏两家不合,魏明乘仇家变故,一味地实施报复的单一动机;而是将魏明每施一个诡计,均有更具体、明了的心理动机揭示。且一环扣一环,

4、行成前因后果联系的心理动机链。这样不仅是剧本显得顺畅,又可使观者的思绪不中断。具体的讲:魏明对仇福诱赌,动机为谋仇家之产;魏明主动与赵元恶串通,诱福向赵借贷,后逼迫仇福将妻变卖给赵,魏明此次的动机,与其说为害己无他自己家产的仇福,不如说更为讨好恶霸赵元恶。魏明对仇禄的两次加害,前一次动机是为仇大娘将魏告官,告魏一伙人设局诱赌,剥算田产,魏手下为找仇福,误入范公子花园被打逐出。更由于魏明与仇大娘对薄公堂,输了官司,还将非法所得仇福之田产交出,仇恨在心。于是,诱仇禄入范家花园。结果是魏明事与愿违,仇禄反而入赘范家花园。这就更令魏明痛恨不已。这样才有了魏明对仇禄的第二次加害,诬禄通盗。小说与剧本文体

5、不同,若将小说改编成剧本,每一位改编者在命笔之先,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他构想的情节进行组织和安排。读过这个剧本后,总的感觉是改编者在对戏曲编剧的戏剧性运用上驾轻就熟。何以见得?首先是这个剧本采用的是双轨交叉的情节结构。第一场戏,以恶人魏明挑拨仇福分家始,接下来,延伸出两条情节线。一条是以魏明等恶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害仇姓一家,直至邪恶小人落得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结局。另一条是仇福与亲人们从离到合,最终否极泰来。两条线既有一恶一善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的横向发展,又有各自分成若干段落的纵向发展,与此同时,两条情节线相互交织、搭配,形成对比的结构。整个剧情在善恶相映的颠簸推进下,最终以后一条线

6、索否定前一条线索结束全剧。关于前一条线索情节内容,前面在谈论魏明这个人物时,已将主要部分做了表述,这里无须累述。下面谈谈后一条线索的主要情节。开头是仇福听信魏明的挑唆,与母、弟分了家,继而卖妻还赌债,致夫妻也分离;再后,魏明诬陷仇禄通盗,致仇禄夫妻、母子、姐弟分散;仇家妻离子散的情节至第十场戏诬陷止。从第十一场戏投军开始,仇姓一家的命运发生转折。先是在第二场戏遇寇中,作为一家之主的仇仲有了已投军的下落;继这过场戏后,被发往关外的仇禄途中遇流浪的仇福,兄弟相聚。仇福在弟帮助下,回家与母、姐团聚;再后是仇禄到兵营服役时见到父仇仲,仇禄得元帅及父之助,冤案告破,父子同归家园;最后是福、禄各妻在仇大娘

7、的奔波、抚慰下,相继回到婆家;至此,仇仲、邵氏夫妇与二子、两儿媳、女仇大娘合家大团圆。上述的这条情节线,既是在长、短不一的场次中纵向发展,又是与前一条情节线在恶善相映的层层颠簸推进下同时进行着,最终以从善、求安的仇姓一家因祸得福这条线,去否定了以作恶、制祸的魏明落得个一败涂地前一条线结束全剧。从而完成“祸兮福之所依(仇仲词),复习祸之所藏,福祸相倚伏(邵氏词),善恶自昭彰(众台词)”的主旨。再有,体现该剧注重戏剧性的两个例子,是殉节及请婚两场戏,写得极富戏剧性。何谓戏剧性?用已故祝肇年先生的话讲:“就是指的情节转折变化的新异诱人。”先看前一场戏,这场名为殉节的这场戏,其实只是在开头写了仇福之妻

8、姜孟莲,被骗到恶霸赵元恶家,对赵誓死不从,自杀未亡。作为这场戏的主要内容却是王县令审案。而它是由三个情节段落联缀而成。第一段落是写王县令审仇大娘状告魏明等“设局诱赌,剥算田产”一案。尽管从王县令的开场白:“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得知这个尚有良知的主审官,而且从此前的六场戏中明了仇大娘此状告有理;但是,由于仇大娘当堂拿不出证据,而原本理亏、心虚的魏等人,突然听到衙役报出“仇福俱罪远 ”于是魏等人顿时转忧为“暗喜”,还同声大喊:“是啊,何人谋房,何人谋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一椿一椿的说个明白。不能随便的诬良为盗啊。”这一来,不仅仇大娘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也使王县令开堂令魏明等人“从实招来”

9、已无奈、被动。这个段落的戏剧性出在仇福的突然潜逃,致原告、主审县令与被告的处境互换、变动上。第二段落是写王县令在不宣告前一案的原被告退堂之下,却开始了对后一案,即“姜 状告仇福串卖生女”的审讯。县令一声令下,赵元恶被带到公堂,王见赵先是立而不跪,后又扬言:“咱家自来不会下跪”,随之王县令四 瓯剧仇大姑娘郑朝阳于1981年改编的瓯剧仇大姑娘,完全不同于以上的三个传统戏。这个新编戏是以仇大姑娘为全剧的中心人物,设置了仇大姑娘与娘家人:继母邵氏、同父异母的两个弟弟仇福、仇禄、仇福之妻银风、以及仇大姑娘与外人:魏明、赵阎罗的多重种人物关系的矛盾纠葛与戏剧冲突,致仇大姑娘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人物,发生大幅度

10、逆转、发展变化,从而成功地完成了改编者全力塑造的人物仇大姑娘。改编者为出场前得仇大姑娘设置的情境是:从事件上讲,仇大姑娘的父亲仇仲外出经商,途中遇匪下落不明,家财已被仇福赌博挥霍一空;嗜赌如命的仇福要将田产出卖还赌债;家中无人阻止得了仇福这败家行径。从人物关系讲,继母邵氏无力教其二子,更是娇惯仇福;才结婚过门数日的仇福之妻银风无奈无助。作为情境的前史,仇大姑娘与其父、继母的关系,早从当初的紧张转为淡漠。用继母邵氏的话讲,是仇大姑娘“一向恨我入骨”、“赌气远嫁他乡去,从此不回娘家门”。用仇大姑娘的话讲:“离家二十年了!”、“可怜亲生娘亲,一病身亡。老父因无儿子,继娶后母,是我年小不懂父亲苦衷,出

11、言不逊,触怒老父,将我远嫁外郡。我一气之下,发誓永远不登娘家大门。”此次,仇大姑娘赶回娘家,若不是老管家得仇福之妻的同意,去登仇大姑娘家门,告知娘家的变故,接回仇大姑娘,仇大姑娘恐怕暂时还是不会回来的,况且数日前仇福成婚之时,仇大姑娘念亲情,尽管托人送来了银子以示祝贺,但是毕竟没来参加弟弟的婚礼。如此看来,二十年不曾回娘家的仇大姑娘此番登了娘家门,可谓“临危”受托。仇大姑娘随老管家急速赶回娘家,初衷是为阻止仇福一再败家的行径。这也正是该剧以仇大姑娘为核心,及以仇大姑娘与仇福之间关系发展变化为中心情节之根。从全剧十场戏:惊变、堕落、分家、卖妻、引祸、遇父、买第、训弟、试弟、团圆看,集中展现仇大姑

12、娘与仇福正面交锋,致关系发展变化是第三、七、八、九场戏。在分家这场戏中,仇大姑娘与仇福一见面,先是以两个人物“打背供”的表演,彼此探视,力寻对方的心思。姐对弟本有心“狠狠骂来重重责”,想到“怕只怕,心急热粥难下嘴”,于是强忍性子没发作。弟见姐“脸白态凶人可畏”,本欲对姐讨好,却“怕只怕,拍马反被马踢腿”。接着,姐对弟单刀直入问道弟常去赌场,“还顺手吗?”弟不敢隐瞒,老实回答了姐。三天时间,就将“老管家带回来的父亲银子”全输光,还欠下人家五百两银子。这时姐以“不相信”为由,调出了弟的幕后推手魏明。姐在清楚弟已被魏明掌握,弟也完全依赖于魏明的情况下,想的是如何利用魏明对弟的影响力,尽力保住娘家的田

13、产不再流失。于是,仇大姑娘在挑明这个家的田产中有她已故生母的随嫁田产,且她此次回娘家,要“长住不走”的时,先使仇福原自认为他个人有权出卖家中的田产,用以还赌债的打算落空。继而,仇大姑娘抓住仇福急于还清赵阎罗赌债的心理,迫使仇福提出与魏明先商议办法:分家。他提出要以他该分的那份田产还赌债。此时,仇大姑娘眼见全部保住家中的田产已不可能,只得同意仇福提出分家的主张。至于如何分,是姐弟的一次较量。姐先摆明田产全在父亲名下,逼仇福主动提出田产分三份的方案。其结果仇大姑娘在被迫分家,这场与弟的交锋中,为娘家总算保住了三分之一的田产。为二弟仇禄及继母保住了母子二人活命的一份田产。当分家进入立文书程序时,仇大

14、姑娘仍不忘牵住魏明,不仅让魏明代劳写文书,还让共以“中人”名义,抓住魏明也捺下了手印。至此,仇大姑娘在经历了,想保住家中田产,不成,转而力争到家中的三分之二的田产没有丧失,而且在“分家”的整个过程中,与对手的较量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最终致既应了仇福分家的意愿,也使家中其他人,尤其是继母邵氏,也不能不认可,不能不服之理。这一切充分体现出了仇大姑娘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特性。在买弟这场戏中,仇大姑娘与仇福为主要矛盾的交点,是为筹银救父。情境是仇福逃跑流落在关外,恰与被劫父亲相遇。仇福为赎父回家来筹银。仇大姑娘即为年迈父亲备受艰辛难过落泪,又为“家产被败尽,无力筹借赎父银”着急、发愁。此时,仇大

15、姑娘提出的办法是:赎父的一千两银子,由姐弟二人分头承担。仇福欲外出借钱,被姐阻拦。在仇福也承认他既不会种田,也不会做工,更不会做生意,甚至为此痛恨自己“平生不务正业”,以致沮丧之时,仇大姑娘提出由她“买弟为奴”,并须立下卖身文书,由老管家监管劳动。待仇大姑娘筹到该付得三百两银子,以及她为仇福需付的三百两银子,她再为仇福拿出四百两银子,一并凑足一千两银子在限期内去赎父。仇大姑娘此举,虽然开始并不为家中人理解,甚至护犊子的继母,还为子成其姐禁与仇大姑娘争辩:“这三家财产,全是你管,他们哪有分文啊?”仇大姑娘当即驳继母:“.仇福一份早被他赌光,是我在公堂上打官司赢来的,还有他什么家私?仇禄一份,还不

16、够他读书吃用,哪里还有闲钱多下?你真不明白道理呦!”听了此言的邵氏,大概想到自大姑娘回娘家后,素日仇大姑娘不仅善待她这个继母,吃、喝、看病、还严加管教仇禄只读书,不干事,这个家全靠仇大姑娘一个人支撑。加之仇大姑娘摆事实,言之处处在理;又见仇福都甘心情愿由其姐安排他,因此,此时继母也只有认可的份了。由这场戏,突出展现了仇大姑娘内热外冷,善于运筹谋划的个性。“矛盾的解决,不是第一个解决了,才来了第二个,而是第二个、第三个矛盾的出现,往往隐伏于第一个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艺术家能不能觉察它,不只关系作品的思想深度,而且关系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的艺术水平。”(王朝闻论凤姐p116)这不仅从前面讲的那两场

17、戏更见如此。仇福“为奴”半年,虽然他没有明着对姐抱有怨言,但是并非甘心进行“劳动改造”。作为其弟仇禄也不忍过着自己念书,兄长受“日里劳作”之苦,于是向他师父范举人“恳求借银”。范举人虽然“动情相助”愿“为仇福赎身”去赎其父,但是他要当面与仇大姑娘说道此事。这样一来,仇大姑娘面临的不止是与仇福一个人的矛盾,还有好心办不妥事的范公子,一时糊涂的小弟仇禄,以及只晓得护犊子的继母 矛盾。仇大姑娘再次以她的聪明才智,即以仇福之妻的“灵牌”给在场所有人上了一课。妥善解决了看似他与范公子的主要冲突范公子在懂得了仇大姑娘的心思,理解了仇大姑娘一心为教育仇福改掉旧日他那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沉迷赌博的恶习,成为勤

18、劳有用之人的良苦用心后,心悦诚服地收回了他原本为仇福赎身的借银。继与此同时而是仇福幡然省悟,认识到自己不该“逃避为奴”的错误,决心从此“重做人”,做一个“吃大苦”,“耐大劳”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继而是仇禄痛苦的自责,而此时尴尬的继母得到的是仇大姑娘命人“扶母安歇去”的优厚待遇。这场戏进一步塑造了仇大姑娘那锋芒毕露的特征里,隐藏着爱怜、温柔的个性特点。这两点本不相容,但在仇大姑娘身上却是互相依赖的。这正是由仇大姑娘出于对娘家亲人们真挚、真诚的爱所决定的。总之,在仇大姑娘与仇福为主要冲突的矛盾纠葛的关系中,不断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它经历了仇福对其姐由不知、误解、无奈、顺从、到释怀、到理解、感激的磨历过

19、程。最后,才得以令仇福等亲人心悦诚服地结果。如果说,仇大姑娘与仇福等亲人的戏剧冲突,主要从情和理上,呈现出仇大姑娘的聪明才智、有情有义,那么,剧中仇大姑娘与外人魏明及赵阎罗等人的冲突、较量,则主要从理和法上,呈现出仇大姑娘的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的个性特点。比如在第四场卖妻的结尾戏,赵阎罗带众赌徒到仇福家抢仇福之妻银凤。尽管仇福在此前狂赌时,与赵立下了卖妻的字据,但是,到了眼见自己才娶亲不久的贤妻,被赵等强夺时,他还是不忍、不舍了。于是,欲护妻的仇福遭到赵的拳打脚踢;被带上来的银凤,不仅对赵骂不绝口,而且拼命挣脱欲护仇福,结果是赵拔出匕首欲刺仇福,却刺到了银凤身上。.仇大姑娘闻声,手拿菜刀带仇祥等

20、赶来。“直奔赵阎罗。赵欲逃,被仇大姑娘抓住衣领,赵阎罗脱衣逃下。仇大姑娘追到门口,一想,回身在银凤胸口一摸。”当即命仇祥等人“快抬走!”。紧接着“仇大姑娘把赵阎罗衣服搜索,摸出匕首和卖妻文书”。正是由于仇大姑娘取走了在现场的这些证据,因此在紧接下场弭祸戏中,在姜己瞻为女状告传言中的“仇福杀妻”的公堂上,仇大姑娘在仇福已被魏明连唬带骗出逃,赵阎罗拒不讲事情的真相情况下,凭着这些证据,迫使赵阎罗低头认罪。继而,仇大姑娘又以赵阎罗借银纵赌,连仇福老婆都被赢去,可见家财全落到他的腰包。如今仇福外逃,姜女生死不明,姜亲家着实可怜。望老爷责令赵阎罗归还仇福财产,若是姜女身死,供奉姜亲家;若是姜女未死,也好

21、让他养老终生.“直陈县太爷。其最终致县太爷做了如下判决:“有赵某者,绰号阎罗,乃赌鬼中之魁也。享赌鬼血食,掌赌鬼生死;刮赌鬼财,淫赌鬼妻;无恶不作,令人发指。故而人神共愤,必须诛之。食血者血偿;谋财者以财还。赵夺仇财已供认不讳,自应全部归还。”仇大姑娘代表仇家与赵阎罗的官司打赢了。这既保护了仇福夫妻,又夺回了仇福被诱骗的田产。于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仇大姑娘活脱脱立在了舞台上。纵观全剧,它的“亮点”是仇大姑娘在父亲由改过自新的仇福赎归,全家同庆大团圆的喜庆时刻,竟不顾全家人真诚地挽留,毅然决然地在呈账簙给老父,表明“人变好,家业成,老父归家我告退。五年收支笔笔在,未取分文落自袋。”之后,她“空手来时空手归”的行动和动作。至于这个戏的意义,正如戏的尾声所指:“世上若有死心者,看完仇大姑娘应惭愧。以上四个层次不一的仇大娘戏曲剧目,除川剧本巧团圆不值一提外,其余同作改编本是各有千秋,但愿拙文对后改编者有点参考作用。摘要:本文对层次不一的仇大娘戏曲剧目,从各个在改编中突显的哲理内涵,戏剧性、戏剧冲突问题,给予笔者的不同的艺术感受,分析得失,以供后改编者参考。关键词:仇大娘戏曲剧目、哲理内涵、戏剧性、戏剧冲突作者:李希今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华龙路1675号省图书馆宿舍2-1-502邮编:250100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