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熊家冢考古浅谈摘要:本文以当前湖北省荆州熊家冢的发掘情况为基础,简述其发掘和研究现状,重点以出土的一些典型玉为研究对象,考察古玉器的丰富的价值、礼仪功能、宗教功能、经济价值和装饰功能。并考察玉龙器的形制、纹饰的演进,分析了解它们的种类和特征。归纳总结出熊家冢出土玉龙佩的风格特点。关键词:熊家冢;发掘状况;玉器;玉龙佩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这里分布着许多岗地,熊家冢墓地处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西山岗上。墓地东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26公里,距荆州古城约34公里,东距纪山古墓群约14公里,南距八岭山古墓群约20 公里,西北距沮漳河及赵家湖古墓群约
2、415公里。* 作者简介:邓婷婷(1991), 女, 汉族, 重庆市忠县人,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2011级本科生 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一、挖掘概况 在熊家冢遗址,围绕主冢、附冢周围,仅殉葬墓就有130余个。据专家考证,每个殉葬墓里埋有一人,有棺椁埋葬。这也就意味着,墓主有130余人殉葬。殉葬墓每排4列,16排之前墓葬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玉器、水晶、玛瑙、陶埙之类,说明埋葬的是妾侍、歌姬、舞女等女性;16排之后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铜匕首、带钩、削刀等兵器,说明埋葬的是侍卫之类的男性。 墨子节葬下中记载,“天子杀殉,重则数百,寡则数十”。由此可见,熊
3、家冢墓地殉葬的人数达到天子的级别。这种以活人殉葬的做法十分残酷,浪费民财更是无法计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楚国以善制玉器闻名,名满天下的和氏璧便是楚玉的杰出代表。熊家冢的墓地目前出土了3000多件套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材质优异,工艺高超。 据发掘专家介绍,这些玉器涵盖了春秋以来楚国所有的玉器品种,一些玉器类别甚至此前从没发现过。这批殉葬墓出土的玉器大多都是青玉,比以往出土的楚墓玉器材质要好得多,玉器种类和工艺水平也达到了同时期的最高峰。 站在熊家冢墓地的车马阵前,依稀可以窥探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观场景。一号车马阵,长132.6米,远大于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墓的车马坑和九连墩战国车马坑,是目
4、前春秋、战国考古中发现的最大车马坑。此外,还有呈“一”字形排列的39个小型车马坑。 与秦始皇兵马俑的对比,楚王车马阵是真车真马殉葬,年代上比秦始皇兵马俑要早200多年。据介绍,仅熊家冢一号车马坑,埋葬43乘车,有164匹马,车辆可分为礼仪车、战车、辎重车、配件备用车四种,保存状况完好,从马的骨骼来看,选用的是上等良驹。参与发掘的专家认为,这些马是先用毒酒赐死,然后再殉葬,因此排列出的状态更整齐、生动,富有画面感。 梁相斌,刘紫凌,李建平:“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中国第一王陵”熊家冢揭秘二、 玉器反映的楚人思想熊家冢是我国迄今已知的楚国贵族墓地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一处墓地,其整个
5、墓地布局规整、规模宏大,由主冢、陪冢、人殉墓、祭祀坑、车马坑、排葬坑和壕沟等组成。出土玉器超过1300件,玉器有玉璧360件,环6件,珩103件,佩39件,以及玉牌、玉饼、玉管、玉含、玉坠、玉珠等整个熊家冢出土的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还涵盖了春秋以来楚国所有的玉器品种,其造型和雕刻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将标志着荆州博物馆继古丝绸、漆器和青铜器之后,又增添了一个代表楚文化精髓的文物精品常设展览门类。巧夺天工的熊家冢出土玉器有力的证明了楚玉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这些玉器中观察出以下几点: 1、崇礼尚德,礼之重器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
6、光辉灿烂。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的化身(也就是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 2、龙凤鸣鸾,为美逾距 楚人爱玉,为美逾距,任情恣性是楚人的文化特性。楚国玉器外形的秀丽张扬、纹饰的繁华蹁跹、工艺的繁复有着与同期中原玉器完全不同的审美取向。显示了楚人风格在形成过程对中原文化的汲取、改进和升华。楚人崇凤,但是楚国玉器中是龙多凤少,其实楚人也是非常崇拜龙的,这与尊凤并不相悖。因为楚国建国初期比中原地区相对落后,离原始氏族社会还不太远,所以楚人的精神世界中,保留了许多氏族社会的遗风。一般来说,原始氏族社会中人们
7、的信仰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两大方面。由于楚族是从多民族融合的复合体,而且各民族又是从氏族部落嬗变过来的,故其图腾崇拜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划一。根据楚地出土的文物和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认为楚先民既尊凤又崇龙。 3、“玉”殊贵贱,礼别尊卑 熊家冢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从熊家冢出土的玉器中可以发现楚国盛行饰以华丽的组玉佩,表现其高贵身份。不同的是,他们以丝绶串联各式璜、璧、环、龙凤虎形佩等作为主要构件,且多成组对称使用。这些组玉佩的构件,既可单独作为佩件,又可成组串联,且更添富贵气息。社会地位越高的贵族,所佩戴的组玉佩串饰愈复杂愈长,制作愈精巧;身份较低者,佩饰就变得简
8、单而短小了。此种现象的背后则与当时贵族间所标榜的步态有关,身份愈高,步子愈小,走得愈慢,愈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而带上长长的组玉佩不便疾行,贵族们则步履徐缓,由此反衬其高贵身份之矜庄。可见,组玉佩的功能作用是节步,其礼仪意义是表示身份。 常静,熊兆飞:荆州熊家冢玉器服饰考察报告 4、楚巫漫野,灵玉通天由于中国古代政治和鬼神思想有扯不断的联系因此玉器又始终被打上神秘的烙印。在以巫文化为基础的楚玉文化中,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玉部解释“靈”(灵)字下部的“巫”时,说“巫以玉通神”,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巫是人神之间的中介,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意思体现者;玉是巫奉献给神的礼物;巫通过神而
9、成为玉的占有者。三、 发掘的玉龙佩的特点常见的春秋战国玉龙佩大概分两种形式,一种龙身较为弯曲,两侧有足,背部中央有一穿孔,为式;式龙身稍稍弯曲,两侧无足或仅一侧有足,背部中央穿孔或不穿孔,随着时间的改变,这两种形制也有着不同的演变。通过对熊家冢出土的玉龙佩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发现熊家冢出土的玉龙佩具有以下特点:1、 从第一种分类方式可以看出:整体上型的形制与纹饰要较型复杂;2、 此时期型、型玉龙佩各自的特点是:型早期形制上主要是龙与其他动物在一起,如龙与凤、鸟、蛇等结合。纹饰较复杂,但主要以谷纹为主,还出现了云纹、羽纹等。龙的眼、鼻、角,足、爪、尾等都刻画的很细致;中期形制较为特别,若将龙身
10、平放,则整个外观呈三角形,造型夸张,突出了头部,角长且尖,有锋利弯曲的爪。中晚期的玉龙佩占整个型玉佩的三分之一,单龙玉佩形制上主要是“弓形”或者“弓形”的变形,都呈回首挺脊状。纹饰以浅浮雕或阴刻谷纹为主,也有少量玉佩中出现了特殊的“S”形云纹、格状“龙鳞”等其它纹饰。双龙玉佩形制富于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整体可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子母龙佩属于不对称的一类,通常子龙在母龙身体脊部,型中还出现了“神人”,时间在战国中期和晚期,有单龙与神人,双龙与神人相结合,刻画细致。型早期的玉龙佩主要呈现瘦长的“S”型,躯干以浅浮雕谷纹为主。中期的玉龙佩龙身也主要是“S”型,但出现了双龙玉佩和子母龙佩,其中后者
11、中小龙位于母龙下方。中期的玉龙佩也有少量的“弓”型。到晚期,形制上依然是“S”型或“S”型的变形,但玉佩整体细长,线条流畅,龙身除了云纹外,还有绦纹等其他纹饰。3、从时间演化上看,熊家冢出土的玉龙佩多为佩饰,礼玉较少,纹饰排列规整,镂空、透花技术十分成熟。4、从玉龙的神态上看,在部分熊家冢出土的玉龙佩中,形象突出,形象设计上抓住动物形体最显著特征,但有不同程度的抽象及变形,用夸张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在设计时从器物造型的特点来考虑纹饰与造型的协调,增加了器物的美感,使得这些动物形象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更加生动形象。 胡葳,狄敬如: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玉龙佩考 四、结语 从熊家冢玉器服饰中可以窥探出楚
12、人尊凤崇龙的审美情怀,崇礼尚德的道德观念,礼别尊卑的等级制度和恢诡谲怪的楚巫文化。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熊家冢楚玉更是独领风骚,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熊家冢玉器瑰丽流畅,情感外露。富于抽象美感的风格,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写照。其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楚民族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神秘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体现着深不可测的意蕴。熊家冢玉器丰富多彩,对楚文化的考察研究既有利于开发地域文化资源,也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 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2 梁相斌,刘紫凌,李建平.“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中国第一王陵”熊家冢揭秘3 常静,熊兆飞.荆州熊家冢玉器服饰考察报告4 胡葳,狄敬如.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玉龙佩考5 徐文武.熊家冢楚墓墓主身份蠡测6 陈光利,魏彦飞,袁万红,方北松,吴顺清.熊家冢土遗址保护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