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 要:中学生的价值观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他们的价值取向需要科学 的价值体系来引领。而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作为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本文结合中学英语学科的特点,阐释了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并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融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中学时代是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给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信中曾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之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则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涉及跨文化交际,理解不同背景下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同时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之中。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逐渐从单一地传授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传承着人类历史积淀的精髓。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还可以培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青少年的人生观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根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特点和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少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打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2.中学英语的学科特点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 这句话突出强调了英语所具有的工具性特点,而作为一门语言,英语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在素质教育被高扬的今天,把英语学科的思想性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与英语的工具性并不是互相孤立的两个方面,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英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英语技能的简单过程,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具有思想性和美感性的教学素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情感、志趣和个人品格的形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便于他们能正确的认识世界,最终沉积为学生精深层面最有价值的财富,那就是关于人生和价值的深思。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现行高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我们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1.立足大纲与教材,寻找英语知识和德育感悟的最佳结合教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深刻领会课文素材背后的德育内涵,而不仅仅只关注这节课堂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要做到以英文知识为载体,以传授英语基本知识为途径,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例如:通过人教版必修一Unit1 Friendship的讲解,让学生明白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的深刻道理,从而树立起了学生的正确的交友观;又如,必修二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内容包括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学会如何保护野生动物以及要从已经灭绝的动物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从而促进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德育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因此,教师要尽力开展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为目的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主动参与的意识。此外,建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道德的愉悦感。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进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
3.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发挥教师的榜样导向作用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育家加里宁也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为人师表的表帅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学生;用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用端庄的举止和谦逊的语气来形成民主平等、友善、活跃的课堂气氛;用文明的课堂用语,比如“please”,“thanks”等来建立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理解、融洽的感情交流渠道。教师彬彬有礼的举止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还对学生讲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
4.改革英语教学手段, 真正实现寓德于教,英语学科的自身特点是交际性、工具性,同时还传授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就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严格按照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充分合理的利用英语课本素材中的德育因素,采用“寓德育与课堂;寓德育与言传身教过程中”的
教学理念,切切实实的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获取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升华和心灵的洗礼。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中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既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用“寓德育与课堂;寓德育与言传身教过程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