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道212线上的亮丽风景线文县尖山乡草垭村材料尖山乡草垭村位于文县东北部, 坐落在洋汤河畔。西邻尖山乡政府驻地2公里,距离县城75公里,海拔860米。全村有87户,312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2900元。 一、抓环境建设,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近年来,以城乡环境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为契机,完善了村内基础设施。一是建成了村级组织活动室、医疗服务室、综治民事调解室、五保家园、农家书屋、便民超市;二是修建了绿地、花园、文化墙等;三是实施了护村河堤、供排水系统、人饮工程和太阳灶、沼气等惠民工程;四是接通了村内光纤网络信号,建成并开通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保
2、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做到了人居与自然和谐。二、抓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行路难一直是草垭村村民祖祖辈辈心中的一个结,人畜饮水设施不完善,房屋破旧,村内脏、乱,村两委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积极争取省博物馆资金50.2万元,硬化村内街道2.5公里,埋设排污管道500米,安装太阳能景观灯37盏,架设人畜饮水管道3000米,建设水渠1500米。同时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容村貌,全面完成了69户砖混结构、15户土木结构的风貌改造工程。通过新农村建设和风貌打造工作,全面提升了草垭村的整体形象。协调省博物馆
3、帮扶资金30万元修建草垭休闲文化活动广场。目前草垭村旧貌已换新颜,村内整齐干净,新农村建设和风貌打造初见成效。三、抓道德素质,文明风尚得到培育一是用好村规民约倡导文明。对本村重大事项和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进行决策、实施。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制订了村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包括土地征用及补偿的分配、宅基地的规划、报批,以及优抚对象、低保户、五保户的确定、村集体大额资金的使用、支出等都要在“四议两公开”制度下进行审议和决议,并及时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开。二是用好宣传阵地传播文明。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创办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引导群众学政策、学法律、学科技、
4、学文化。加强远程教育站点运行维护工作,组织专人集中对站点进行维护,坚持每个站点每月学习2次,提高了农村党员群众的能力素质。同时,建立村民教育培训学校,组织农村党员群众开展集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对群众进行科技、法律等各类培训,增强群众的文明素养。三是用好活动载体助推文明。每年坚持开展文明新风户、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和十星文明户的评比活动,营造良好的乡村文明风尚。 四、抓结构调整,特色经济得到发展 针对农业产业开发滞后的问题,一是以果蔬间作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引导群众适时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的力度,扩大蜜桔种植面积,发展优质蜜桃种植。新增桔园面积120亩,改良低产桔园面积80亩,目前,草垭村有桔园面
5、积200亩,平均每亩产量为6000斤,每斤按1.5元,每亩效益在8000元左右,现该村仅桔园一项收入就达50万元。在新植蜜桔及蜜桃园套种冬春蔬菜100亩,年产值约为38万元。二是打造品牌,提升效益。大力推行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实行分级包装、等级销售,实现上市果品优质化,包装标准化。坚持把养殖业作为群众增收的新渠道,引导群众改变以往散养的传统模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抓紧建设宋坝新村养殖示范小区和尖山村等集中养殖点,大力发展“尖山牌”土鸡养殖,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发展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本着“外出一口人,带走一张嘴,挣回一笔钱,养活一家人,带回一门技术”的指导思想,实行“三位一体”
6、的工作制度,四年共实现劳务输出总人数240人次,年劳务收入达90万元。在十二五规划中,草垭村将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预计到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五、抓社会管理,和谐氛围逐渐形成围绕管理民主,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育农民遵守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围绕乡风文明,教育引导群众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勤俭治家的传统美德,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会新风,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2户、“好婆媳”3户、“五好家庭”1 户、“致富带头人”3户。教育引导全体村民在执行政策上领先、发展生产上领先、倡导文明乡风上领先、维护社会稳定上领先、遵纪守法上领先,树立了草垭诚实、守信、文明、和谐的良好形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