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高丽恭愍王的即位与改革背景从公元1352年到1374年,恭愍王共在位22年。在这22年间,中国大陆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元朝的国力逐渐衰弱乃至灭亡,最终被新兴的明王朝所取代。在高丽王祺争夺王位多次 失败之后,1352年废忠定王后终于继承了王位。高丽深受元朝的统治,在军事、政治、经济 等 多方面丧失了自主权,在为解决国内外各种压力的背景下,恭愍王实行了元年、五年、十二 年 、二十年的改革。1363年(恭愍王十二年)5月,恭愍王给高丽朝野下这样的训示:“朝廷 内外的大小官僚应倾心鼎力相助,事事力求实效,杜绝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使我朝得以中兴 。” 一、恭愍王的即位1、恭愍王王祺的两次落选与王HT5
2、”,6”目KG3氏HT5”,5(忠定王)的 当选 恭愍王,古讳祺,蒙古名为伯颜帖木儿,系忠惠王之弟,生于1330年(忠肃王十七年) 。恭愍王对于朝鲜半岛的人们来说家喻户晓,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帝王,还因为他是 书法家、画家、抒写美丽爱情故事的主人公,更因为他是一位为了国家的主权而奋斗的 改革君主。1341年(忠惠王后二年),蒙古顺帝派使臣到高丽,把他召到蒙古充当宿卫 。所谓宿卫,原意为值宿,亦即夜晚值宿保卫皇宫。他到蒙古宫廷当宿卫,兼有做人质和留 学增长见识之双重性质。当时,人们称他为太元子。他后来得以即位成为国王,有一段曲折 的经历。1348年12月,年仅12岁的高丽忠穆王夭折后,忠穆王的母亲
3、德宁公主任命奇辙和王煦 为摄行征东行事,暂时弥补王位的空缺。王煦等人派李齐贤到蒙古,以国书向蒙古朝廷作了 这样的建议:“忠穆王逝世时年仅12岁,没有后嗣。小邦(高丽)不可一日无国王。而今, 王祺(即后来的恭愍王)系宝塔失里王(即忠宣王)同父异母之弟,正在蒙古,年已19岁。 而王HT5”,6”目KG3氏HT5”,5系宝塔失里王之庶子,现在本国,年仅1 2岁。他们二人之中,究竟谁登上王位更好,请予选定为荷。”1349年2月,蒙古朝廷借高丽前知都佥议事崔濡从蒙古归国之便,让崔濡通知高丽朝廷 ,命人护送忠惠王之庶子王HT5”,6”目KG3氏HT5”,5到蒙古。高丽庆 阳府院君卢硕前判三司事孙守卿、前赞
4、成事李 君HT5”,6”亻KG3亥HT5”,5和崔濡等料定蒙古朝廷已选中王HT5”, 6”目KG3氏HT5”,5,都想陪送他到蒙古。当时,高丽典法官与台谏商议 之后,一致认为王HT5”,6”目KG3氏HT5”,5年幼无法承担国家重 任, 所以,决定不让他们陪王HT5”,6”目KG3氏HT5”,5去蒙古接旨,而崔 濡等执意成行。同年5月,蒙古顺帝下诏书,指定有王HT5”,6”目KG3氏HT 5”,5继承王位,而王祺(即后来的恭愍王)则继续留在蒙古当宿卫。2、王祺(恭愍王)争夺王位失败的原因当时,推举王祺为高丽王的有几股势力。首先,正统的权门世家和众多儒臣,也就是认 为王祺是最适合继承王位的政治势
5、力是权准、王煦、李齐贤、李谷、李承老、尹泽、金 敬直等老旧大臣。事实上这些政治势力推举王祺是因为一方面是他们想得到更多的政治权利 ,更重要的是在驸马国的体制下,有新的政治势力逐渐扩大,并威胁着他们的政治地位。这种新的政治势力是高丽与元之间在特殊的形势下成长的宦官、嬖幸出身,或者没有 经过科举考试直接靠元朝的支持而任官的亲元势力。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势力是非正统的政 治势力。这种势力,以元朝为背景在高丽逐渐掌握大权,从高丽朝廷到普通百姓都受着他们 的剥削和欺压。亲元势力的日益强大,对正统势力的权门世家来说是一种威胁。正统势力和儒臣之所以推举恭愍王,是因为恭愍王与其他高丽王有本质上的区别。首 先是他
6、与元朝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元朝入宿之间恭愍王的周围没有出现过亲 元势力。推举恭愍王的另外一股势力是他的外戚。恭愍王是忠肃王的儿子,母后是明德太后。明 德太后是南阳洪氏,是元宗时期除去最后武臣执权者林惟茂,以及还都有功的洪奎政丞的女 儿,洪奎曾经因不让女儿入元朝当宫女,而被流放到海岛。当时南阳洪氏是权门世家的代表 ,恭愍王没有选择元公主为母后,而选择高丽人王后为母后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血缘意识, 更 是因为得到外戚势力的政治上支援是对他实行政治改革的重要保障。洪彦博是恭愍王的外表 兄,是明德太后的侄儿,他有着深厚的学识和德望,曾经在元朝生活过一段时间,也参与过 元朝的政治,洪彦博从血缘
7、上、政治上都可以成为恭愍王有力的后盾。后来,洪彦博成为恭 愍王改革及反元政策实施的头等功臣。另外,还有一些支持王祺为高丽王的一部分人,他们是王祺入元时随从过来的高位官吏 、文臣、武人、宦官等三十多人,他们中很多人知识渊博,多年参与过高丽朝廷的政治活动 ,对王祺的成长起过重要的作用。从12岁的小男孩到22岁的青年,在他的质子生活中他们是 王祺最亲的人。他们中有的已故去或离开,但也有不少人一直陪伴着王祺渡过最艰 难的日子。在后来的改革中王祺重用了不少这些随从者。虽然,王祺有很多支持他的人,在高丽也有很高的威望,而且,他本人也具备一位王侯 的气质,但是他连续两次即位都未能成功,王HT5”,6”目KG
8、3氏HT5”,5 却成为了高丽王(忠定王)。推举忠定王HT5”,6”目KG3氏HT5”,5的势力主要是亲元势力和忠定王 的外戚,主要有三部分人。一部分是以亲 元势力为主的崔濡和儒撤,一部分是忠惠王的嬖幸势力,及忠惠王妃德宁公主的侧近孙守卿 和李君HT5”,6”亻KG3亥HT5”,5,还有一部分是王HT5”,6”目 KG3氏HT5”,5的母后尹氏的侧近闵思评和尹时遇等人。王HT5”,6”目KG3氏HT5”,5能成为高丽王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崔濡和 儒撤与掌握王位决定权的元王室有着密切 的联系。其次,从元朝的立场来看,推举王祺的正统势力都是在忠穆王代政治改革中活跃的 人物,他们想到以正统势力为主的王
9、祺,可能在以后的政治活动中会成为元朝的对立。所以 ,他们选择了以亲元势力为后盾的王HT5”,6”目KG3氏HT5”,5为王。 在这种与元朝的微妙关系中王HT5”,6”目KG3氏HT5”,5继承王位,而 王祺则继续留在元朝。3、王祺(恭愍王)的即位经过这次失败以后王祺深深体会到得到亲元政治势力支持的重要性。所以,他利用自己 的特殊身份,一方面娶元朝的公主为妻,成了元朝的驸马,另一方面,加强了与一些亲元势 力的密切联系,代表人物是赵日新。恭愍王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以及在与元朝确立驸马关系的基础上,终于等到了机会。13 51年(忠定王三年)10月,元朝废忠定王,立王祺为高丽王,蒙古朝廷有意让王祺继任
10、高丽 国王,特派断事官完者不花到高丽,查封所有的仓库和王宫,收齐国税后,回到蒙古。忠定 王则避身于江华岛一段时间之后,于1352年(恭愍王元年)3月饮毒酒身死。元朝立王祺为高丽王的原因,首先是因推举忠定王的亲元势力和忠定王的外戚势力产生了 矛盾,使政局不稳定。其次,这时期高丽的海岸时常出现倭寇入侵,以高丽的现有实力很 难与倭寇进行对抗,应该有一位有魄力的君王,组装武力进行抵抗。这年12月,王祺与其妻子宝塔失里一同归国。蒙古顺帝派太子失秃儿和直省舍人牙忽一 同护送他们。王祺归国后,在康安殿即位,是为恭愍王。恭愍王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头脑明晰,在群臣中威望很高,多次有望登上王位,却由 于种种原因未
11、能如愿。这次继任国王之后,摆在他面前的形势是:在中国大陆,元朝的衰弱 即将成为定局,而在朝鲜半岛,红巾军与倭寇不时骚乱;一些别有用心的权贵,倚仗奇皇后 之势觊觎王位;国内的田制、税制待以整顿,纪纲待以加强。他身为国王,决心处理好国内 外这一切难题。二、恭愍王的改革背景与蒙古“讲和”后的高丽,表面上是个保持独立的国家,但在实际上已无法完全独立, 受到元的多方干涉,在军事、政治、文化及其它诸多方面,均须以元朝之命是从。从军事方面来看:首先,驻屯元军。元为镇压三别抄反蒙斗争,以及征伐日本,派众多军队,在高丽之 合浦、金海驻军,设立兵站;此外还在一些地区驻屯镇戌军、屯田军、镇边军。其次,将济州岛(耽罗
12、)变成军事基地。元与高丽共同镇压济州岛之三别抄军反蒙反 高丽王朝的起义后,遂将济州岛变成征伐日本之军事基地,并于公元1273年(元世祖至元十 年,高丽元宗十四年)在济州岛设置耽罗国招讨司,后改称军民都达鲁花赤总管理,最后又 改为军民安抚司,成为元之直辖地。再次,强令高丽军队入元侍卫。元强令高丽派兵到元京城大都担任侍卫,并到其他地区 担任守卫。在元大都及附近地区的宿卫部队中,有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公元1265年( 元世祖至元二年,高丽元宗五年),元王廷增加侍卫亲军1万名,其中就有高丽军3000名。 元仁宗(公元13121319年)以后,还有一些高丽军队被派到上都开平府驻守。公元1316年,元
13、令高丽、女真、汉军1500人在滨州、庆山、赵州等地屯田。此外,元 在漠北的和林、称海一带驻有高丽守军。还有,为防止高丽民众反抗,元颁令禁止高丽民众持有弓剑等武器,并收缴铜器。从政治方面来看:首先,元朝可任意废黜高丽国王。元朝严格控制高丽国王,其表现之一是将元公主嫁 与高丽国王,并册立为正妃,使其干预内政;其表现之二,元公主所出之子,必优先立为 世子,凡世子又必须在元朝生活,在元廷受册封,然后回高丽即位;其表现之三,凡被元朝 确定其为继任高丽国王以后,必须先赴元廷朝见、受命,然后始能回到高丽正式登上王位; 其 表现之四,元帝任意废黜高丽国王,数次主动干预,有时元廷拖延不予册立,致使高丽王 位虚悬
14、。其次,设置征东行省。元丽联军远征日本时,元朝曾在高丽设置了“征东行省”。开 始时它只是作为征讨日本而设置的前方大本营或司令部。到后来,它就变成监督和干预高丽 的一种机关,一直存在到高丽末期。征东行省,从其整个存在期间来看,大致可分为初期、 中期、末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征东行省在性质和作用上有显著的不同。B11初期的征东行省,乃是为征讨日本而设。如前所述,元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远征日本 ,而征东行省的最初设置,则是在第二次征东的前一年,即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于该年8 月任范文虎、忽敦、洪茶丘、李庭、张拔突等为征东行中省事,这一行省官的任命便意味着 征东行省的设置。由于第二次远征
15、日本失败,征东行省便于1281年至1282年间撤消。中期的征东行省,已不再是为征讨日本而设立。而是由于北方的宗王乃颜的叛乱,其 余党甚至及于高丽,这才再行设置征东行省。是在1287年5月。这次设置为常期设置,而 不是象初期那样的临时设置。在组织任官方面,均有具体变动和新的内容,但对高丽尚无过 多干涉。到1299年则发生很大变化,元朝征东行省对高丽进行了国事监督和干涉。至于后期的征东行省,则是指高丽恭愍王5年(1356年)以后的征东行省。这时元的势 力已经衰弱,高丽掀起反抗元朝和收回王权的运动,征东行省虽仍旧存在,却已有名无实 ,徒具其表。因此,三个时期的征东行省,具有不同的三种性质:初期,为征
16、讨日本而设; 中期,为了制约高丽而设;末期,则是名存实亡的机构。另外,在政治方面,元朝迫使高丽更改官制。公元1275年,在元世祖的迫使下,高丽国 王忠烈王进行官制改革,将高丽官制与元朝相似者悉加改变。B12从经济方面来看:在经济上元朝勒索与掠夺高丽。高丽与辽、金、元之宗藩朝贡关系,是以武力相迫形 成的。故此,高丽多是被迫向辽、金、元按时遣使纳贡,进献大批物品,而辽、金尤其是元 却较少回赐高丽物品。高丽遣使向元进献物品种类众多,主要有金银制品、金、银、铜、铁、丝织品、纺织 品、人参、纸、墨、黄漆、海菜、干鱼、熊羔皮、水獭皮、马、鹰、果品等。贡物不仅品种 多数量也惊人。B13此外,元还向高丽勒索大
17、量军需物品,比如,高丽为驻屯高丽的 元 屯田军、镇戌军、镇边军提供大量粮食、饲料、衣物、船支、马匹等。为征伐日本高丽向元 提供 数万士兵所需之粮食、马匹、饲料、战船。另外,向元的辽阳省输送粮食。如此庞大数量的 粮食、饲料等,均由高丽无偿提供。这自然使高丽人民无法承受。高丽国小地少,又兼元兵 频繁掠夺,自然灾害又频频发生,高丽人民备受压榨煎熬,生活异常困苦。从文化方面来看:强迫高丽接受蒙古文化,“令境内皆服上国衣冠”。B14早在蒙古与高丽议和时,蒙 古就以高丽人要梳蒙式发辫、着蒙古服装作为议和条件。从忠烈王时期开始,不仅要求高丽人发 式、服装同于蒙古,还要另起蒙式名字。这种在军事、政治、经济、文
18、化上的干涉,不仅使高丽丧失了独立的自主权,也使高丽 百姓深受其害。为了摆脱元朝的统治,为解决王位继承的合法性和高丽社会日益衰弱的局面,恭愍王 实行了以使高丽王朝中兴。注释:高丽史.卷40.世家恭愍王12年5月瘐午 M.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2:298.闵贤九.政治家恭愍王 J.韩国(首尔):亚西亚研究1992:271.高丽史.卷37.世家恭愍王条.即位年4月M. 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2:267.闵贤九.整治都监的设置经纬J韩国(首尔):国民大学论文集,11.1976:82.洪荣义.恭愍王初期改革政治和政治势力的推移J.韩国(首尔):史学研究,1987:45 .高丽史.世家37.忠定王
19、元年2月甲戌条M.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2:269.高丽史节要.卷25.忠穆王4年12月条M.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3:355.高丽史.世家38.恭愍王即位年12月壬寅 M.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2:276.宋濂.元史卷24.仁宗纪.卷99.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212.宋濂.元史卷19.成宗纪.卷99.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p165B11卢启铉.高丽恭愍王初期的复兴外交政策D.韩国:放送通信大学论文辑.1993.第1 5辑:7.B12宋濂.元史.卷8.世祖纪.十二年条M.北京:中华书局,1976:112.B13何彤梅、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上册)M.
20、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98.B14高丽史.卷28.忠烈王四年条M.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2:312. 参考文献:1高丽史M.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2.2高丽史节要M. 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3.3(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韩)卢启铉.高丽恭愍王初期的复兴外交政策D.韩国放送通信大学论文辑,第15辑 .5(韩)朴容淑.恭愍王时期的对外关系J.釜大史学,第二辑.6(韩)洪荣义.恭愍王初期政治改革和政治势力的推移(上)J.史学研究,第42号.7(韩)金塘泽.元干涉末的反元气氛和高丽政治史的展开J.历史学报,第146辑.8何彤梅,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关
21、系史(上册)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9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孙卫国.略论明初与丽末之中韩关系J.韩国学论文集,第六辑.11杨通方.中韩古代关系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刘泽华.中韩古代关系史论M.人民出版社,1979.1314蒋菲菲,王小甫.中韩关系史(古代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5(韩)金痒基.新编高丽时代史M.汉城大学出版,1985.16李基白.韩国史新论J.一潮阁,1990.17(韩)高柄翊.蒙古高丽的兄弟盟约的性质J.白山学报,第6号.18(韩)卢启铉.高丽的王位继承问题和元的干涉D.韩国放送通信大学论文集,第14 辑.19(韩)金鲜浩.14世纪末蒙丽关系和东北亚政势变化J.讲原史学,第12辑.20(韩)李谦周.恭民王时期政治变革的考察D.研究论文集,第10卷第2号.21(韩)闵贤九.政治家恭愍王J.亚西亚研究,第100号.22(韩)闵贤九.对恭愍王的反元改革政治的考察J.震檀学报,(68).23李新蜂.恭愍王后期明高丽关系与明蒙战局D.韩国学论文集,第七辑.24(韩)白仁镐.恭愍王20年的改革和性质J.考古历史学志,第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