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T∕CAOE 20.5-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5部分:珊瑚礁.pdf

上传人:clo****rst 文档编号:80589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T∕CAOE 20.5-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5部分:珊瑚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T∕CAOE 20.5-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5部分:珊瑚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T∕CAOE 20.5-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5部分:珊瑚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T∕CAOE 20.5-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5部分:珊瑚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T∕CAOE 20.5-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5部分:珊瑚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07.060 A 45 团体标准 T/CAOE 20.5-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 5 部分:珊瑚礁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astal ecosystems Part 5:Coral reefs 2020-05-06 发布 2020-05-06 实施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发布发布 T/CAOE 20.5-2020 i 前 言 T/CAOE 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分为 10 个部分: 第 1 部分:总则; 第 2 部分:海岸带生

2、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 第 3 部分:红树林; 第 4 部分:盐沼; 第 5 部分:珊瑚礁; 第 6 部分:海草床; 第 7 部分:牡蛎礁; 第 8 部分:砂质海岸; 第 9 部分:河口; 第 10 部分:海湾。 本部分为 T/CAOE 20 的第 5 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的要求编写。 本部分由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时小军、吕意华、邓伟、熊小飞、陈凯彪,陈程浩、陈志强、吕向立、石荣贵、李胜勇、李伟巍、王符菁、何静。 T/CAOE 20.5-2020 I 目

3、次 前言.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一般规定 . 1 4.1 工作程序 . 1 4.2 质量控制 . 2 4.3 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 . 2 4.4 资料和成果归档 . 2 5 现状调查内容 . 2 6 前期工作 . 4 6.1 资料搜集 . 4 6.2 分布状况调查 . 4 6.3 站位布设 . 4 6.4 调查方案制定 . 5 7 现场调查 . 5 7.1 断面布设和样带铺设 . 5 7.2 珊瑚礁鱼类调查 . 5 7.3 珊瑚群落调查 . 5 7.4 硬珊瑚补充量调查 . 5 7.5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 . 6 7.6 大型底栖藻类

4、调查 . 6 7.7 站位巡察 . 6 7.8 海水样品采集 . 6 7.9 水文气象观测 . 6 7.10 沉积物调查 . 6 7.11 基质调查 . 7 7.12 礁石上泥沙覆盖情况调查 . 7 7.13 人类活动调查 . 7 7.14 自然灾害情况调查 . 8 8 内业分析 . 8 8.1 珊瑚样带录像判读 . 8 8.2 鱼类样带录像判读 . 9 8.3 硬珊瑚补充量判读 . 9 8.4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判读 . 9 8.5 大型底栖藻类判读 . 10 8.6 海水要素分析 . 10 8.7 水文气象 . 10 8.8 沉积物 . 10 9 数据填报与存储 . 10 9.1 现场调查

5、记录与内业分析数据 . 10 9.2 影像资料 . 10 10 生态状况评估 . 11 10.1 评估指标 . 11 10.2 参照系 . 11 T/CAOE 20.5-2020 II 10.3 评估方法 . 11 附录 A(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断面位置记录表 . 1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现场记录表 . 1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人类活动调查记录表 . 18 附录 D(规范性附录)垃圾调查记录表 . 19 附录 E(规范性附录)自然灾害调查记录表 . 20 附录 F(规范性附录)珊瑚样带影像判读分析记录表 . 21 附录 G(规范性附录)珊瑚礁鱼类分析记录表 . 22

6、 附录 H(规范性附录)硬珊瑚补充量判读分析记录表 . 23 附录 I(规范性附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判读分析记录表 . 24 附录 J(规范性附录)大型底栖藻类判读分析记录表 . 25 附录 K(规范性附录)泥沙沉降速率测试分析记录表 . 26 附录 L(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生态要素数据报表 . 27 附录 M(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生物种类数据报表 . 28 附录 N(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海水要素数据报表 . 29 附录 O(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水文气象要素数据报表 . 30 附录 P(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沉积物粒度数据报表 . 31 T/CAOE 20.5-2

7、020 1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 5 部分:珊瑚礁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的一般规定、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生态状况评估等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海岸带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 第 2 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3 海洋调查规范 第 3 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 12763.8-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 8

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 17378.3-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 3 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 17378.4-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 4 部分:海水分析 GB 17378.7-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 7 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T/CAOE 20.1-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 1 部分: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珊瑚礁 coral reefs 由活珊瑚和已死亡的珊瑚骨骼所构成的特殊海底生境。 3.2 造礁石珊瑚 scleractinian corals 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下有共生虫黄藻、碳酸钙

9、骨骼和造礁能力的珊瑚种类的统称。 3.3 珊瑚礁生态系统 coral reef ecosystem 由造礁石珊瑚、珊瑚藻等所形成的珊瑚礁生境与生物群落所构成的统一的自然整体。 3.4 覆盖率 coverage 某种生物或基质垂直投影长度或面积占断面线长度或样方面积的比例。 3.5 硬珊瑚补充量 hard coral recruitment 单位面积内造礁石珊瑚幼体的数量。 4 一般规定 4.1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按照 T/CAOE 20.1-2020 第 5 章规定的要求执行。 T/CAOE 20.5-2020 2 4.2 质量控制 4.2.1 一般要求 质量控制按照 T/CAOE 20.1-

10、2020 中 4.3 规定的要求执行。 4.2.2 特殊要求 4.2.2.1 现场影像资料质量检查 调查工作完成后,应立即对影像资料进行检查,确保资料齐全,清晰可用,满足后期室内分析的要求,并按附录 A附录 E 要求填写现场调查记录表。影像资料质量具体要求如下: 影像资料齐全,数量达到技术要求; 录像画面角度、高度、时长达到技术要求,完整拍摄了整条样带,画面明亮清晰,播放匀速流畅,无明显抖动; 样方照片角度、高度达到技术要求,包含了整个样方框,画面明亮清晰; 若发现影像资料不全,或画面不清晰,或照片模糊,应重新开展该站的调查工作。 4.2.2.2 影像判读分析质量监督与控制 影像判读分析质量监

11、督与控制应注意: 严格按本部分的要求开展影像判读分析工作; 多人或多单位共同开展判读分析工作时,应各自挑选 5%的站位,相互进行校对; 严格按附录 FP 要求填写室内分析记录表,判读分析人签字,并由专人进行审核校对。 4.3 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 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按照 T/CAOE 20.1-2020 中 9.1 规定的要求执行。 本部分报告具体内容至少应包含: 调查区域背景资料; 介绍珊瑚礁分布状况调查和现状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 描述调查区域内珊瑚礁的分布状况; 分析调查区域内珊瑚群落、礁栖生物和珊瑚礁生境等状况; 回顾历史资料,分析变化趋势; 评估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 结合人类活动调查结果

12、,分析生态系统变化原因; 最后总结报告结论,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等。 4.4 资料和成果归档 资料和成果归档按照 T/CAOE 20.1-2020 中第 10 章规定的要求执行。 5 现状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珊瑚、环境要素、生物群落和威胁因素等四大类。具体调查项目、调查要素、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见表 1。根据调查目的和评估需求,可选择不同调查要素。 T/CAOE 20.5-2020 3 表 1 珊瑚礁生态现状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调查调查要素要素 调查方式调查方式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 珊瑚 造礁石珊瑚:种类、活珊瑚覆盖率、珊瑚死亡率、硬珊瑚补充量、珊瑚白化与病害情况 现场调查 见 7.

13、3 生物群落 珊瑚礁鱼类:种类、丰度与体长范围 现场调查 见 7.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珊瑚礁常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密度 现场调查 见 7.5 大型底栖藻类:种类、覆盖度、高度 现场调查 见 7.6 环境 要素 海水:盐度、pH、溶解氧、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活性磷酸盐、总氮、总磷、叶绿素 a、悬浮物、油类 现场调查 见 7.8 水文气象:水温、透明度、水深、海况、简易天气状况 现场调查 见 7.9 沉积物:沉积物粒度、泥沙沉降速率、礁石上泥沙覆盖情况 现场调查 见 7.10 和 7.12 基质:礁石、碎石、沙、泥覆盖率 现场调查 见 7.11 威胁 因素 海岸带工程: 近五年完

14、成和正施工的海岸带工程项目情况,工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围填海、岸堤、码头、桥梁、 栈桥等, 重点调查项目名称、 业主单位、 位置、用途、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补偿措施等 资料搜集 社会调查 现场调查 见 7.13.1 疏浚、采石、采沙: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海底疏浚、采石、采沙等活动情况,重点调查施工单位、范围、采挖量及用途等 资料搜集 社会调查 现场调查 见 7.13.2 旅游开发: 调查区域近五年内与珊瑚礁相关的旅游开发活动情况,重点调查旅游项目名称、活动范围、接客量等 资料搜集 社会调查 现场调查 见 7.13.3 排污及温排水: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排污及温排水情况,重点记录排污企业、排放口位置、处理情

15、况、超标污染物等 资料搜集 社会调查 现场调查 见 7.13.4 渔业捕捞: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渔业捕捞情况,重点调查渔船数量、吨位、捕捞方式、捕捞种类、捕捞量等 资料搜集 社会调查 现场调查 见 7.13.5 水产养殖: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水产养殖情况,重点调查养殖区域位置、面积、养殖方式、养殖品种、养殖量等信息 资料搜集 社会调查 现场调查 见 7.13.6 水面和海底人工设施: 调查区域近五年内发现的水面和海底人工设施情况,重点调查设施名称、位置、用途、环境影响等 资料搜集 现场调查 见 7.13.7 突发事故:调查区域近五年内发生的突发事故情况,突发事故包括但不限于沉船、搁浅、危化品泄漏、溢油

16、等,重点调查事故类型、发生地点、应急处理、环境影响等 资料搜集 社会调查 见 7.13.8 T/CAOE 20.5-2020 4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调查调查要素要素 调查方式调查方式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 海洋垃圾:调查区域水面、海底海洋垃圾种类、数量及分布 现场调查 见 7.13.9 台风:近五年内影响调查区域的台风资料 资料搜集 见 7.14 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 近五年影响调查区域的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资料 资料搜集 见 7.14 6 前期工作 6.1 资料搜集 搜集调查区域珊瑚礁生态、水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及人类活动相关资料,掌握该区域珊瑚礁分布、环境状况及人类活动的基本情况。 6.2

17、 分布状况调查 6.2.1 调查目的与内容 在调查区域资料不足,或分布状况不明时,应提前开展分布状况调查。为后续生态现状调查和评估确定调查范围和具体调查区域。分布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珊瑚礁分布边界; 珊瑚大致分布状况。 6.2.2 水深调查范围 我国近岸大部分区域调查范围可限定在水深 15 m 以浅水域内,部分海岸带区域珊瑚分布较深,调查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扩大至更深处。 6.2.3 断面布设 沿岸线垂直方向从岸边 1 m2 m 水深处到 15 m 水深处,每间距 500 m 布设 1 条珊瑚礁分布调查断面。 6.2.4 调查方法 采用船载便携式水下摄像设备、水下机器人和人工浮潜或潜水调

18、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拍摄调查断面。以“50 m 范围内未见造礁石珊瑚”作为珊瑚礁分布边缘点评判标准,通过浮球和 GPS 定位确定并记录珊瑚分布边缘点的经纬度, 并现场或室内定性判读各断面珊瑚大致分布状况。 6.2.5 珊瑚分布状况判读 根据分布的稀疏程度,珊瑚大致分布状况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a) 零星分布。珊瑚覆盖率估算低于 5%,或前方 10 m 视野范围内少于 10 个造礁石珊瑚; b) 一般分布。珊瑚覆盖率估算高于 5%,低于 10%,或前方 10 m 范围内多于 10 个,少于 20 个造礁石珊瑚; c) 集中分布。 珊瑚覆盖率估算高于 10%, 或前方 10 m 范围内多于 20 个造

19、礁石珊瑚。 6.3 站位布设 T/CAOE 20.5-2020 5 根据历史资料或分布状况调查结果确定调查范围,布设调查站位。站位布设原则为: a) 代表性。 根据调查区域面积大小, 布设站位数量, 站位间距保持在 500 m1000 m,站位数量越多,整体代表性越强,越能真实反映生态状况; b) 延续性。应保留历史站位,特别是确定基准值时依据的站位; c) 均匀性。站位分布应保持一定的均匀性,各个方位、不同的水深都有站位分布。 6.4 调查方案制定 调查方案设计编制按照 T/CAOE 20.1-2020 第 6 章的要求执行。 7 现场调查 7.1 断面布设和样带铺设 在 2 m4 m、5

20、m7 m 和 9 m12 m 处沿等深线布设 1 条3 条断面,断面之间相互平行,断面长度 50 m。若珊瑚实际分布水深超过 12 m,应布设 3 条断面,各断面水深可适当调整。按断面布设要求铺设大于 50 m 的样带皮尺,作为一条断面。 铺设样带皮尺时,皮尺应拉直,每隔 10 m 缠绕固定在礁石上,固定卷尺起点和终点,并放置浮球,标示位置,记录断面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及水深。断面位置及水深记录见附录A。 断面皮尺铺设完后,依次开展珊瑚礁鱼类、珊瑚群落、硬珊瑚补充量、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大型底栖藻类等项目现场拍摄工作。第一次调查时,应尽可能用钢钉和浮球等工具标识断面位置,并记录经纬度。 7.2 珊

21、瑚礁鱼类调查 珊瑚礁鱼类调查采用带状断面录像法。现场调查期间,每个站位首先开展珊瑚礁鱼类项目调查工作。 样带铺设完后,静待 10 min 后,一名调查技术人员手持摄像机,离底 0.5 m 左右,从起点开始沿样带皮尺缓慢匀速游动,镜头水平对准皮尺前方,焦距保持在 35 m 左右,保证画面内容包含皮尺两侧各 2.5 m 范围内的鱼类,录像时镜头避免晃动,保证画面清晰稳定。一直拍摄到样带皮尺终点为止,录像时长至少 5 min。 拍摄时,其他人员应避免出现在拍摄镜头的前方。另一名调查技术人员在录像拍摄人员之后对断面及两侧鱼类进行微距拍照,作为辅助鉴定分析材料。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 B表 B.1 中。 7

22、.3 珊瑚群落调查 一名调查技术人员手持摄像机,镜头离样带 0.2 m0.3 m,从起点开始沿样带皮尺缓慢匀速游动,镜头垂直向下对准皮尺,拍摄皮尺和皮尺下面的生物和基质,镜头画面应避免晃动,保证清晰。一直拍摄到样带皮尺终点为止,录像时长至少 10 min。 另一名调查技术人员在录像人员之后微距拍摄样带皮尺下各种类珊瑚照片,并少量采集稀有种类标本,用于辅助种类鉴定和名录附图展示。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 B 表 B.1 中 7.4 硬珊瑚补充量调查 在样带线两侧各2.5 m范围内的礁石上随机放置10个50 cm 50 cm样方或40个25 cm 25 cm 样方,拍摄样方照片。样方应随机布设,避免人为

23、放在沙、珊瑚、藻类或其他生物较多的区域内。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 B 表 B.1 中 T/CAOE 20.5-2020 6 7.5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 沿样带两侧各 1 m,长度 50 m 范围内获取影像资料,记录所有可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大类,包括软珊瑚、柳珊瑚、海绵、海百合、海鞘、海葵、海星、海参、双壳类、螺类,并单独记录敌害生物(长棘海星和核果螺) 。应采用以下方式之一进行拍摄: a) 录像拍摄。拍摄录像时,镜头 45 度朝向前下方,对准样带一侧 1 m 范围内,分来回拍摄样带两侧各 1 m 范围内可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录像时长至少 10 min。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 B 表 B.1

24、 中; b) 照片拍摄。拍摄样带两侧各 1 m 范围内所有可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照片。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 B 表 B.1 中。 7.6 大型底栖藻类调查 在断面两侧各 2.5 m 范围内随机放置 10 个 50 cm 50 cm 样方或 40 个 25 cm 25 cm样方,拍摄样方照片,微距拍摄各类藻类照片,必要时采集各类藻类样品。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 B 表 B.1 中。 7.7 站位巡察 完成每站位各断面所有项目现场调查工作后,派技术人员分别前往断面线以外的区域,巡察珊瑚及其生物情况,拍摄视频录像。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 B 表 B.1 中。 7.8 海水样品采集 按照 GB 17378.3

25、-2007 第 4 章规定的要求进行。 7.9 水文气象观测 水文观测按照 GB/T 12763.2 规定的要求进行,各站位分别测量一次表层和底层水温、透明度,各断面测量一次水深。气象观测按照 GB/T 12763.3 规定的要求进行,每日观测记录一次海况、简易天气状况。 7.10 沉积物调查 7.10.1 沉积物采集 沉积物采集按照 GB/T 12763.8-2007 中 6.1 规定的要求进行。 采集表层 0 cm5 cm 内沉积物样品,采样方法为人工潜水采集,每站位在沟渠、低洼处等泥沙自然沉积处采集一次。 7.10.2 泥沙沉降速率 7.10.2.1 站位 筛选 5 个6 个站位开展泥沙

26、沉降速率要素调查,站位均匀布设,若附近有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则围绕海洋工程位置布设站位,并在远离海洋工程位置处布设 1 个2 个比对站。 7.10.2.2 设备 沉积物收集器,高 69 cm,下端尖细,上端固定三个铁罐,铁罐高为 14 cm,内径为 7 cm,下端封闭,上端开口,里面放置一个长为 15 cm,外径为 5 cm,下端封闭,上端有网栅(5 mm 网孔)的 PVC 管。沉积物收集器示意图详见图 1。水下安装时,管口离底应保存在 30 cm 以上。 T/CAOE 20.5-2020 7 7.10.2.3 采样频率和采样方式 1 年至少采集 1 次,每次 PVC 管放置时长为 1 个月。采

27、样时每次回收 PVC 管,并放置新的 PVC 管。回收 PVC 管时避免沉积物溢出,取出 PVC 管后立即用大封口袋(预先做好标签)密封装好,防止沉积物和水溢出。 7.10.2.4 现场处理 将封口袋和 PVC 管中的海水和泥沙倒入大烧杯中,用少量淡水冲洗三次,洗去盐分,使用抽滤装置去掉大部分洗液, 将全部泥沙及少量水分转入洁净封口袋中。 每个 PVC 管转出的泥沙样品单独装袋,做好标签,冷藏保存。沉积物收集现场记录在附录 B 表 B.1 中。 图 1 沉积物收集器示意图 7.11 基质调查 基质为无活珊瑚、大型底栖藻类、海绵、软珊瑚等大型生物覆盖的区域,包括礁石、碎石、沙和泥。现场调查方法见

28、 7.3。 7.12 礁石上泥沙覆盖情况调查 水下观察、拍摄调查区域内的因人类活动、突发事故或自然灾害导致的礁石被泥沙覆盖的情况。泥沙覆盖情况严重程度根据泥沙厚薄按少量、中等、较多、严重定性分为四个等级。调查人员现场研判泥沙覆盖情况的严重程度,并记录在附录 B 表 B.1 中。 7.13 人类活动调查 7.13.1 海岸带工程 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完成或正在施工的海岸带工程项目资料, 包括但不限于围填海、岸堤、码头、桥梁、栈桥、沙滩修复等,现场核查项目情况,拍摄照片,记录位置,测算侵占珊瑚礁范围及面积。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项目实施单位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 C 表 C

29、.1 中。 7.13.2 疏浚、采石、采沙 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的疏浚、采石、采沙工程资料,掌握疏浚采挖范围、疏浚采挖量及用途,并现场核查水下情况,拍摄照片,记录位置,测算疏浚范围、采挖范围及面积。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施工单位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 C表 C.1 中。 7.13.3 旅游开发 T/CAOE 20.5-2020 8 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珊瑚礁相关的旅游项目开发资料,如潜水观光、半潜船或潜艇观光等,并现场核查实际情况,拍摄照片。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旅游公司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 C 表 C.1 中。 7.13.4 排污及温排水。

30、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排污口及温排水口资料,掌握排污及温排水情况。现场核查实际情况,拍摄照片,记录位置,采集排污口及温排水口水样,并在混合区采集 2 个3 个站的表底层水样,测试主要污染物含量。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 C 表 C.1 中。 7.13.5 渔业捕捞 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内渔业捕捞资料,现场核查实际情况,观察并拍摄渔船作业情况。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或周边渔民,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 C 表 C.1中。 7.13.6 水产养殖 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水产养殖资料,现场核查实际情况,记录养殖位置、养殖种类等信息,并拍摄照片。必要时走访

31、相关管理部门、养殖户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 C 表 C.1 中。 7.13.7 水面和海底人工设施 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水面和海底人工设施资料,现场核查实际情况,记录位置、大小、用途及环境影响等信息,并拍摄照片。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 C 表 C.1 中。 7.13.8 突发事故 搜集调查区域及周边近五年内发生的沉船、搁浅、危化品泄漏、溢油等海上或岸上突发事故资料,掌握近五年内的突发事故及其影响情况。针对珊瑚礁分布区内的沉船和搁浅事故,现场前往事故地点进行核查,记录位置,拍摄照片,观察破坏、恢复等情况。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 C 表

32、 C.1 中。 7.13.9 海洋垃圾 在每个站位观察、记录海面和海底垃圾种类、数量,拍摄照片。海洋垃圾信息记录在附录 D 表 D.1 中。 7.14 自然灾害情况调查 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自然灾害资料,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 E 表 E.1 中。调查内容包括: 途经和影响调查区域的台风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发生在调查区域的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天气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8 内业分析 8.1 珊瑚样带录像判读 样带录像判读采用截线样点法。判读影像中所有出现在样带皮尺各 10 cm 刻度点正下T/CAOE 20.5-2020 9 方的造礁石珊瑚、其他固着生物(包括软珊瑚、海绵、海葵等) 、造礁石珊瑚死亡

33、状况、白化状况以及基质(礁石、碎石、沙、泥)分布状况。从 0 开始数,到 10 cm 刻度作为第一个刻度点开始判读,每间隔 10 cm 判读一个刻度点,一直判读到“50 m”刻度点。判读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 F 表 F.1 中。判读要素包括: a) 种类鉴定。判读样带皮尺各 10 cm 刻度点处造礁石珊瑚种类(大于 2 cm) ,若影像中难以鉴定到种,则以珊瑚微距照片辅以鉴定,并收集每种珊瑚清晰照片; b) 活珊瑚覆盖率。 统计所有活造礁石珊瑚 (大于 2 cm) 出现的 10 cm 刻度点的数量,该数量除以 500,即为该样带活珊瑚覆盖率,覆盖率以%计; c) 珊瑚死亡率。判读样带皮尺各 10

34、 cm 刻度点处是否有近期死亡1 个月内、1 个6 个月内、6 个12 个月内和 1 年以上的造礁石珊瑚(大于 2 cm) ,统计有死亡造礁石珊瑚分布的 10 cm 刻度点的数量,该数量除以 500,即为该样带近期各段时间内的珊瑚死亡率,死亡率以%计。总死亡率为各段时间死亡率的合计。珊瑚死亡时间的判定依据为: 1) 1 个月以内。造礁石珊瑚骨骼白色、完整清晰; 2) 1 个6 个月以内。造礁石珊瑚骨骼被小型藻类或薄层沉积物覆盖; 3) 6 个12 个月内。造礁石珊瑚骨骼结构轻微腐蚀,附有较多藻类,但仍然能分辨出珊瑚的属级分类单位; 4) 1 年以上。造礁石珊瑚骨骼结构消失,或单体上的附着生物(

35、藻类、无脊椎动物等)已经很难取下。 d) 病害状况。判读样带皮尺各 10 cm 刻度点处的活造礁石珊瑚是否有病害发生,统计 10 cm 刻度点的数量,该数量除以 500,即为该样带珊瑚发病率,单位以%计; e) 其他固着生物覆盖率。判读样带皮尺各 10 cm 刻度点处是否有软珊瑚、海绵、海葵等大类其他固着生物。按大类统计有其他生物分布的 10 cm 刻度点的数量,该数量除以 500,即为该样带各大类其他生物的覆盖率,覆盖率以%计; f) 基质类型及覆盖率。判读样带皮尺各 10 cm 刻度点处无固着生物覆盖部分的基质类型,是否是礁石、碎石、沙或泥,统计有各基质类型分布的 10 cm 刻度点的数量

36、,该数量除以 500,即为该样带各基质类型的覆盖率,覆盖率以%计。 8.2 鱼类样带录像判读 鱼类种类鉴定过程应辅以鱼类微距照片或实物标本,鉴定到种。数量统计过程应注意统计边界(皮尺两侧各 2.5 m 范围内) ,并避免重复计数。判读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 G 表G.1 中。宜使用以下方式判读: a) 人工判读。人工判读鱼类样带影像中各鱼类种类和体长范围,统计各种类数量; b) 软件识别。利用软件,自动判读识别影像资料中的鱼类种类、数量及体长。 8.3 硬珊瑚补充量判读 统计样方内不大于 2 cm 的造礁石珊瑚幼体数量, 该数量除以样方面积, 即为硬珊瑚补充量,单位为 ind/m2。判读时种类鉴定

37、到科或属,且应注意区别幼体与死亡后仅剩的小块活体。判读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 H 表 H.1 中。 8.4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判读 判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带录像中所有可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类别和数量,包括软珊瑚、柳珊瑚、海葵、海百合、海星、海胆、蛇尾、海参、海绵、海鞘、甲壳类、双壳类、螺类等。对于敌害生物和指示生物种类和数量,包括长棘海星、核果螺、蓝指海T/CAOE 20.5-2020 10 星、法螺、砗磲、长刺海胆、石笔海胆、龙虾等应单独判读。判读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 I表 I.1 中。 8.5 大型底栖藻类判读 判读样方内大型底栖藻类的种类、覆盖率和高度。种类鉴定应以藻类微距照片或实物标本

38、为准,并收集每种藻类清晰照片。判读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 J 表 J.1 中。 8.6 海水要素分析 叶绿素 a 含量分析按照 GB 17378.7-2007 第 8 章规定的要求进行。 其他海水要素的室内测试分析按照 GB 17378.4-2007 第 4 章规定的要求进行。 8.7 水文气象 水文数据整理与分析按照 GB/T 12763.2 规定的要求进行。气象数据整理与分析按照GB/T 12763.3 规定的要求进行。 8.8 沉积物 8.8.1 沉积物粒度 沉积物粒度的室内测试分析按照 GB/T 12763.8-2007 中 6.3 规定的要求进行。 8.8.2 泥沙沉降速率 将封口袋中的

39、泥沙样品均匀平整摊放于瓷盘内,放入烘箱进行烘干处理,干燥温度为105,干燥时间一般为 2 h。置于干燥器冷却 15 min20 min,然后在感量 0.001g 的天平上称量。泥沙沉降速率分析数据记录在附录 K 表 K.1 中。 9 数据填报与存储 9.1 现场调查记录与内业分析数据 各项要素的现场调查记录和内业分析记录按照现场调查和内业分析要求填写。在完成内业分析工作后,需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包括: a) 珊瑚礁生态调查数据。珊瑚礁生态调查数据。统计报表以 excel 表格形式填报与保存,格式见附录 L; b) 种类名录。种类名录。珊瑚、鱼类、大型底栖藻类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名录以 ex

40、cel表格填报与保存,格式见附录 M; c) 海水调查要素数据。海水调查要素数据。海水调查要素统计报表以 excel 表格形式填报与保存,格式见附录 N; d) 水文气象调查数据。水文气象调查数据。水文气象调查要素统计报以 excel 表格形式填报与保存,格式见附录 O; e) 沉积物调查数据。沉积物调查数据。沉积物调查要素统计报表以 excel 表格形式填报与保存,格式见附录 P。 9.2 影像资料 各项影像资料,需按类别进行整理存储,包括: 珊瑚样带录像、鱼类样带录像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带录像; 样方照片; 珊瑚、鱼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大型底栖藻类的种类照片; T/CAOE 20.5

41、-2020 11 各站调查工作中拍摄的其他照片或录像。 10 生态状况评估 10.1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包括反映珊瑚礁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及生境状况的主要指标,包括: 各站珊瑚覆盖率; 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包括各站位种类数量和区域总种类数量; 各站硬珊瑚补充量; 各站鱼类指示种密度; 各站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指示种密度; 各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 各站海水悬浮物含量。 10.2 参照系 参照系按以下方式选取和使用: a) 收集调查区域的历史资料,包括常规监测、专项调查、文献资料等获得的生态系统数据,建立参照系; b) 参照系宜采用上述数据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变化的资料; c) 当历史资料齐

42、全时,以历史资料作为评估的参照系; d) 当有部分历史资料时,以部分历史资料作为评估的参照系,数据缺少部分仅对现状开展描述性评价; e) 当缺乏历史资料时,可不开展生态系统受损评估,仅开展生态系统现状评估,结果宜作为以后评估的参照系。 10.3 评估方法 10.3.1 单站评估 10.3.1.1 珊瑚覆盖率变化 珊瑚覆盖率变化是体现珊瑚礁生态系统变化状况的最主要指标。单个站珊瑚覆盖率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珊瑚覆盖率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1) : C = (Ci-Ci0)/ Ci0 .(1) 式中: C单个站珊瑚覆盖率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 Ci第 i 个站的珊瑚覆盖率; Ci0

43、第 i 个站珊瑚覆盖率的基准值。 单站珊瑚覆盖率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 2。 表 2 单站珊瑚覆盖率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分级 C范围 状况 赋值(满分 100 分) 级 C-10% 稳定 50 级 -10%C-50% 减少 25 级 C-50% 明显减少 0 注:第级中,50%C10%,表示增加,赋值 75;C50%,表示明显增加,赋值 100。 T/CAOE 20.5-2020 12 10.3.1.2 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变化 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的变化,是珊瑚礁受损或恢复的典型特征之一。单站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 表示该站种类数量的相对变化幅度, 计算方法见公式 (2) :

44、 S = (Si-Si0)/ Si0 .(2) 式中: S单站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 Si第 i 个站的种类数量,单位为种; Si0第 i 个站种类数量的基准值,单位为种。 单站珊瑚覆盖率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 3。 表 3 单站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分级 S范围 状况 赋值(满分 50 分) 级 S-10% 稳定 25 级 -10%S-50% 减少 12.5 级 S-50% 明显减少 0 注:第级中,50%S10%,表示增加,赋值 37.5;S50%,表示明显增加,赋值 50。 10.3.1.3 硬珊瑚补充量变化 硬珊瑚补充量表征珊瑚幼体补充能力,硬珊瑚补

45、充量的变化,体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幼体补充功能减弱或增强。单个站硬珊瑚补充量较其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硬珊瑚补充量的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3) : R = (Ri-Ri0)/ Ri0 .(3) 式中: R单个站硬珊瑚补充量较其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 Ri第 i 个站的硬珊瑚补充量,单位为个/平方米(ind/m2) ; Ri0第 i 个站硬珊瑚补充量的基准值,单位为个/平方米(ind/m2) 。 单站硬珊瑚补充量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 4。 表 4 单站硬珊瑚补充量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分级 R范围 状况 赋值(满分 50 分) 级 R-10% 稳定 25 级 -10%R-50% 减少

46、 12.5 级 R-50% 明显减少 0 注:第级中,50%R10%,表示增加,赋值 37.5;R50%,表示明显增加,赋值 50。 10.3.1.4 珊瑚礁鱼类指示种密度变化 珊瑚礁鱼类中蝴蝶鱼、鹦嘴鱼和石斑鱼对珊瑚礁生态系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其密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单个站蝴蝶鱼科、鹦嘴鱼科和石斑鱼属所有种类密度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鱼类指示种密度的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4) : F = (Fi-Fi0)/ Fi0 .(4) 式中: F单个站所有鱼类指示种密度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 Fi第 i 个站的所有鱼类指示种密度合计值,单位为尾/250 平

47、方米ind/(250m2) ; Fi0第 i 个站所有鱼类指示种密度的基准值, 单位为尾/250 平方米ind/(250m2) 。 T/CAOE 20.5-2020 13 单站鱼类指示种密度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 5。 表 5 单站鱼类指示种密度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分级 F范围 状况 赋值(满分 50 分) 级 F-10% 稳定 25 级 -10%F-50% 减少 12.5 级 F-50% 明显减少 0 注:第级中,50%F10%,表示增加,赋值 37.5;F50%,表示明显增加,赋值 50。 10.3.1.5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指示种密度变化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中砗磲对珊瑚礁生态系统有较好

48、的指示作用,其密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单个站砗磲科所有种类密度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砗磲密度的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5) : GC = (GCi-GCi0)/ GCi0 .(5) 式中: GC单个站砗磲密度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 GCi第 i 个站砗磲科所有种类密度合计值,单位为个/250 平方米ind/(250m2) ; GCi0第 i 个站砗磲密度的基准值,单位为个/250 平方米ind/(250m2) 。 单站砗磲密度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 6。 表 6 单站砗磲密度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分级 GC 范围 状况 赋值(满分 50 分) 级 GC

49、-10% 稳定 25 级 -10%GC-50% 减少 12.5 级 GC-50% 明显减少 0 注:第级中,50%GC10%,表示增加,赋值 37.5;GC50%,表示明显增加,赋值 50。 10.3.1.6 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变化 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变化,也是珊瑚礁生态系统受损或开始恢复主要特征之一。单个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的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6) : A = (Ai-Ai0)/ Ai0 .(6) 式中: A单个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 Ai第 i 个站的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 Ai0第 i 个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的

50、基准值。 单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 7。 表 7 单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分级 A范围 状况 赋值(满分 50 分) 级 A10% 稳定 25 级 50%A10% 增加 12.5 级 A50% 明显增加 0 注:第级中,-10%A-50%,表示减少,赋值 37.5;A-50%,表示明显减少,赋值 50。 10.3.1.7 海水悬浮物含量变化 海水悬浮物含量对珊瑚生长与恢复极为重要,对生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有重要的指示意T/CAOE 20.5-2020 14 义。单个站海水悬浮物含量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海水悬浮物含量的相对变化幅度,计算见方法公式(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猜你喜欢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系统集成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诚招英才     服务填表     联系我们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