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哲学与生活教科书商榷点击数:287 次录入时间:2010-10-13 19:44:00编辑:walter-75翻开思想政治必修教材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一课,认真品读第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深感一头雾水。现特提出一孔之见,与教材编写者商榷。教材的原文是: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有人问孔子:您的弟子颜回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回答说:“仁人也,丘弗如也。”问:子贡是什么样的人呢?答:“辩人也,丘弗如也。”问:子路是什么样的人呢?答:“勇人也,丘弗如也。”问:既然三人都比您强,他们为什么还听从您的调遣?答:“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用颜回之“仁
2、”、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一道”,孔子为什么不愿意呢?你认为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一探究活动设计中,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一切哲学智慧和思想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将哲学开篇即来一则文言文是否会给学生当头一棒的问题存而不论,仅就这一段文字而言,我的看法是:第一,从文字表达来看,这段文字好似一个人上穿皮袄、下穿短裤。请看:问者意思的表达是白话文,孔子的回答是文言文。两者拼凑到一起,可以说是不伦不类。我曾将此段文字给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看,他笑而言:“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表达方式。这是政治课本吗?”我认为,这段文字不如用原文好,因为原文简明扼要,学生并不难理解(除了其中
3、的“道”)。请看,淮南子人间训的原文: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我猜想,教材编写者也许是想使思想政治教材通俗易懂,增强其可读性。如果这一猜想成立,那么,将文言文全部译为白话文不是更痛快吗?第二,从对这段话的理解来看,许多地方也是值得推敲的。关于这一段话的意思,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子路虽然在某
4、一方面优于孔子,但在哲学思维、哲学智慧方面却不及孔子。如在仁的方面,孔子不如颜回,但孔子的高明在于他能够做到当仁时就仁,不当仁时就不仁;在辩的方面,孔子不如子贡,但孔子高于子贡的地方就是在于他不像一般辩者那样只知道夸夸其谈,而是大辩若讷;在勇的方面,孔子不如子路,但孔子高于子路的地方就在于他不是像子路那样只是逞一时匹夫之勇,而是当勇则勇,当怯则怯。因此,孔子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从对立中把握统一,掌握好处理问题的合理的度,这是一种很高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正因为如此,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来换孔子之一道,孔子也不会换。”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孔子这一段话的意思,必须弄清孔子的思想方法论中
5、庸之道,即孔子在此坚持不换的“道”。孔子学说中的“中庸”内涵十分广泛,但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则是其主要内容。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尔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这里说的“两端”是指事物的矛盾着的对立的两极,即矛盾的对立面;“用其中”,就是舍弃两端而执其中。孔子还说:“允执其中”。(论语尧曰)朱熹注:“中者,无过不及之名”。“过”与“不及”也是两端。“执其中”,就是要求从矛盾对立的两端中“叩其两端”,然后找出“不偏不倚”的正中之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反对“过”,也反对“不及”。可见,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和核心是要求从矛盾对立的两端中去把握事物的联系,从这
6、种联系中去找出它的“中道”,即正确把握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度”。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其全部学说的方法论基础,而其“中庸”思想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把对立的两端直接结合起来,从而追求最佳的“中”的效果,即A且B的形式。例如,“仁且忍”、“辨且讷”、“勇且怯”,就是强调从A和B的对立状态中达到适中,即正确把握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度”。在教师教学用书的这段话中,除了语句不通顺(如“掌握好处理问题的合理的度”应当删除“合理的”)、内容牵强附会(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子路虽然在某一方面优于孔子,但在哲学思维、哲学智慧方面却不及孔子”)外,至少还存在如下问题:1关于“仁且忍”,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当仁时就仁
7、,不当仁时就不仁”,是欠妥的。“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为人所规定的各种道德品质的总称,是人所应具有的理想人格,是每个人都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和精神境界。在儒学中,“仁”是为人之根本。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既包括克己或内修(即“克已复礼不仁”),又包括有仁爱之心(即“仁者爱人”),能“泛爱众”。“忍”,本义是忍耐、容忍;“忍”,作形容词,可解释为残忍、狠心。鉴于前面的分析,孔子采用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论,就是要在“仁”和“忍”之间舍去“两端”执一的内容,即认为自己既有仁心又能狠心。将“仁且忍”解释为“当仁时就仁,不当仁时就不仁”,就意味着孔子主张人应当有“不仁”
8、之时,这显然与孔子的思想不符,也根本不是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其二,“且”是连词,应译为“既又”,前后的“仁”与“忍”应当是并列的,故可直译为“既有仁心又能狠心”。2关于“辩且讷”,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是:“在辩的方面,孔子不如子贡,但孔子高于子贡的地方就是在于他不像一般辩者那样只知道夸夸其谈,而是大辩若讷。”这也是值得商榷的。夸夸其谈,是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大辩若讷,是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夸夸其谈”与“大辩若讷”不是对立的,如何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呢?“辩”,意为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讷”,本义为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也可以解释为“忍而少言”,即言辞持重、不露锋芒。原文根本没
9、有“不像一般辩论者那样夸夸其谈”的意思。观照上下文的语境,“辩且讷”应译为“既善辩又不露锋芒”。这正是孔子中庸之道思想方法论的体现。3关于“勇且怯”,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孔子高于子路的地方就在于他不是像子路那样只是逞一时匹夫之勇。”这也是欠妥的。在这段话中,孔子根本没有说子路“只是逞一时匹夫之勇”,而是认为,在勇敢方面,与子路相比,“丘弗如也”。这不正是充分肯定子路具有勇敢的品质吗?所以,如果子路转世,他肯定会大呼冤枉;如果孔子转世,他肯定会指责教材编写者嫁祸于人。其实,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勇且怯”的意思为:既勇敢又懂得有所畏惧。第三,从教材设计的两个问题来看,这两个设问也存在不妥之处。从哲
10、学上来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原始涵义是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道”的涵义则有所不同。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学问或方法,即要正确把握处理问题的度。从字意上看,“道”是一个多义字,观照上下文语境,这里的“道”是孔子的中庸之道,是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学问或方法。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对“道”都没有明确解释,只是将它笼统地称为“一种很高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再者,“易丘一道”中的“一”是一个量词,是指“一个人”。在探究活动的设问中,教材编写者将“一道
11、”视为一个固定词组来运用,是错误的,应删除“道”字前面的“一”。“为”,作为动词,是做、行、干事的意思;“愿意”,是心里想要、情愿、希望的意思。因此,将“弗为”译为“不愿意”是不准确的。这一句可改为:“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一人之“道”,孔子为什么不干?”另外,从语法上而言,“你认为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的?”这一句的表述是错误的。如果保留“你认为”,全句则为陈述句,那么,最后应是句号而不是问号;如果是疑问句,那么,就应删除句首的“你认为”。这一句可改为:“你认为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的。(注意:此处为句号,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发表时,编辑将其改为了?,是错误的。)”或“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的
12、?”我认为,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种方案中选取,最好是采用白话文的表达方式。1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一人之“道” ,孔子为什么不干?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的?2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有人问孔子:“颜回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答道:“颜回是仁义之人,我不如他。”那人又问:“子贡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答道:“子贡是善辩之人,我不如他。”那人接着问:“子路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答道:“子路是勇敢之人,我不如他。”有人奇怪地问:“三人都比您强,却拜您为师,听从您的调遣。这是为什么啊?”孔子答道:“我既有仁心又能狠心,既善辩又不露锋芒,既勇敢又有所畏惧。用三位弟子的长处换我的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学问或方法,我也不干。”用颜回、子贡和子路的长处换孔子的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学问或方法,孔子为什么不干?孔子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学问或方法是怎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