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刘卓煊 课标解读.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051332 上传时间:2025-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卓煊 课标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刘卓煊 课标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一22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细化解读 一、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细化解读 (一)基本依据 依据一:《课程标准》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整体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相关细化解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树立制度创新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具体指通过从夏商西周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是中国封建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起源到形成、发展、巩固、强化、顶峰的过程,认识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两个趋势,即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制度创新和文明对促进古代中国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依据二:《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具体可表述为:中央主要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的秘书、侍从参与军国大事,与宰相统领的官员并立,形成中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尚书、中书、门下相继掌权,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形成成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门下、尚书,分管决策、审核、执行,六部是兵、刑、工、礼、户、吏,是具体事务的执行机构,三省相互协作、牵制,既加强了行政效率又削弱相权;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权力、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主要是采取一系列限制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汉朝从汉武帝开始采取措施限制地方王国的权力,唐朝一度出现藩镇之乱,宋朝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从行政、财政、军事上极度削弱地方权力,严格监视地方,虽改变了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但是为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地方一大政治制度的创举,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地方形成省路府州县五级行政体制,古代的选官制度:汉朝的察举、征召制度;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科举制,有力的维护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 依据三:依据学业水平测试相关内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跨度加大,史实较多,记忆内容复杂,考查多偏重制度演变的史实和演变的趋势。把握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对记忆理解制度演变史实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依据四:教材内容分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三节课,中央集权制度在历代演变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历史过程的具体史实在初中时就有过详细讲解,高中课程的讲解应该理论和启示上,讲课过程中要补充历史史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树立全球眼观和开放意识。 依据五: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特点: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一些历史概念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的理解程度不是很高,相权与皇权的关系认识了解不多,同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历史框架不够清晰,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要基于本课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陈述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学习目标、学业水平测试相关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材内容,制定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以及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在理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总结其发展特点,并思考它的影响。  二、评价设计 1、学生通过自学及讨论回答问题,检测学习目标1。 评价样题一:阅读教材,归纳出从汉至元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完善以下表格。 ——注重学生研读资料、总结归纳知识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朝 北宋 元朝 朝代 选官制度 制度名称 依据 影响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2、通过课堂讨论与学生回答,检测目标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 ——在史实的基础上,升华情感 三、教学过程预设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两分钟) 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展示图片(中国行政区域图) 我国现今的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如何在?从何发展演变而来呢?今天就来学习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 (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十分钟) 1、出示本节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求结合预习问题,划出相应知识点,主要有汉代王国问题如何解决、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汉武帝如何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皇帝独揽大权。 2、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简单点评并对学生遗留的个性问题有选择地解决,共性问题可放在下一环节,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三)、合作探究,共同释疑 (十五分钟) 1.出示问题,创设情境。 2.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四)展开辩论,各抒己见(五分钟) (五)本课结语,升华主题(三分钟) (六)板书设计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陈述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学习目标、学业水平测试相关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材内容,制定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以及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在理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总结其发展特点,并思考它的影响。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展示图片(中国行政区域图) 我国现今的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如何在?从何发展演变而来呢?今天就来学习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 (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阅读教材,归纳出从汉至元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完善以下表格。 ——注重学生研读资料、总结归纳知识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朝 北宋 元朝 朝代 选官制度 制度名称 依据 影响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三)、合作探究,共同释疑 1、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2、补充历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3、分组讨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特点与利弊 (四)展开辩论,各抒己见 1、用史实说明从汉到元的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如何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结合中国近代史内容,联系当代社会,你认为专制主义是否仍然存在,并对当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五)本课结语,升华主题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这一主线,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展开进行的。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政治体制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但它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到这一政治体制的发展变化,以及它在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危害。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 2、唐中后期中央集权的削弱 3、北宋:军事上,财政上,行政上 4、元朝:行省制度,宣慰司 二、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1、汉武帝重用身边之人 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3、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七)反馈练习 1、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 ( ) A 中央机构 B 皇帝权力 C 地方行政制度 D 丞相权力 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3、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势有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日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