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三学生化学预习能力的培养与调查?鄢
摘要: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与阶段,却常因学生不会预习或预习的低效率而流于形式。文章结合初中化学课堂预习的实践研究,对如何培养初三学生的化学预习能力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化学;预习;能力;培养;调查
预习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实践学习能力的途径。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预习起来较文科有难度。我们使用的是沪教版教材,教材上的文字较人教版、鲁教版等教材要少很多,学生光看一遍课本,往往没有多大收获,久之,学生预习化学的积极性自然降低,甚至根本不预习!
其实,预习是需要教师指导与策划的!
本课题组对如何培养初三学生的化学预习能力进行了实践研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要教师引导适当,初三学生有效预习化学不仅成为可能,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对初三学生化学预习的相关调查与统计分析
笔者于2009年9月任教初三(3)班的化学,尝试先预习后上课的模式,并于2010年6月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预习、小组合作、讲学稿、学习兴趣等,旨在发现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化学预习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全班37人,回收问卷37份。下面是关于“预习”的相关统计与分析。
1.先预习再听老师讲,学习效率最高
预习是否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学生最有发言权。图1是对问卷第一部分第5题的统计图。该题内容是:对您来说,下列哪种学习方式效率最高。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先预习再听老师讲,学习效率是最高的。这说明我们对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成效。
2.先预习再上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常常听到老师报怨,现在的学生只会接受,不会思考,一个问题抛下去,只会瞪着惘然的眼睛,等待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学生会不会思考也是其学习能力高低的一种表现。为此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关问题。
问卷第一部分第6题:预习中遇到问题,您是怎样处理的?下表是统计结果。
调查显示,经过一年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在预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选择先独立思考,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状态。预习正是将问题提前交给学生,在没有教师可以依赖的情形下,促使学生思考。教师过多的包办,只会导致学生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
二、培养初三学生预习能力的具体做法
1.合理、科学的“预习文本”,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保障
近年来,我校化学学科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经过了一番尝试,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发现,设计一份合理、科学的“预习文本”,可使学生的预习有本可依,有章可循。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从不愿预习、不会预习,变得爱预习、会预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们把精心设计的“预习文本”称为“讲学稿”,根据陶行知先生“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这一教学思想来设计。
“讲学稿”以预习为切入点,设计时将学习目标、预习提示、预习自评、课堂研讨、实践应用、知识归纳、课堂评价、课后拓展等板块纳入其中。一份讲学稿既可以作为学生使用的学案,又可以作为教师使用的教案。“讲学稿”不仅使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融会贯通,还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地结合。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也设计了相关问题。
问卷第二部分第15题:我总是按照老师的讲学稿,认真的预习。以下是统计结果。
问卷第二部分第19题:预习后,我能独立地完成讲学稿上的预习习题。以下是统计结果。
问卷第二部分第22题:化学讲学稿提高了我的预习效率。以下是统计结果。
问卷第二部分第23题:通过讲学稿,我能清楚地知道学习重点。以下是统计结果。
问卷第二部分第26题:讲学稿使化学老师课堂教学更有效率。以下是统计结果。
调查显示,有了“讲学稿”这个载体,学生的预习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作为初三学生,化学尚处于启蒙阶段,由于受到所学知识的制约,学生是比较难以预习的。我们的“讲学稿”带领学生从不会预习走向会有效预习,最终,学生完全可以在不需指引的方式下进行自主预习。
2.布置适量、适度的预习作业,为学生进行有效预习铺设阶梯
有了预习文本,就不加引导放手让学生自由预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效果不理想。有的学生把课本和“讲学稿”同时打开,看了讲学稿上的要求后直接到课本上去找答案,找一句抄一句,内容写得很多很满,可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没经过思考,没有达到有效预习的目的。而且长此以往,学生只会依据老师给的文本进行预习,当“无本可依”时,就不会预习了。
(1)针对不同的学习模块,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预习
很多老师认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还没做,学生怎么会预习呢?经过摸索,我们发现,针对不同模块的内容,布置不同的预习作业,同样可以让预习进行的很有效。
例如,在讲第二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气体》时,我们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作业是:1.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相伴在我们左右。想一想,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你有什么方法“捕捉”到它呢?2.上网查一查,关于空气成分的发现,有哪些小故事。
经过思考学生们想出了很多证明空气存在、“捕捉”空气的方法,大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采用的是学生分组做实验,事先不演示、不讲解。这就要求学生对相关实验有所了解。于是我提前一天把实验报告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事先预习相关的操作顺序。作业是这样布置的:阅读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圈出关键字。第二天,学生进入实验室时,对相关实验的顺序已经有所了解,再对照提供的实验药品和仪器,直接就开始实验了,我则负责巡视,解决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实验很成功。
(2)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初中化学只开一年,在这一年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变化。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布置,甚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布置预习作业时都要有所区别。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要直截了当、明确具体。如:“查找关于空气成分的小故事”,“阅读课本第34页,熟悉氧气性质实验的相关操作,并圈出关键字”,“查找资料,了解门捷列夫的相关事迹”,“阅读课本后,完成讲学稿第12页第3题”等。
下面是对相关调查的统计与说明。
问卷第二部分第16题:我能坚持不懈地进行化学预习。以下是统计结果。
问卷第二部分第17题:预习之后,我能自我设计预习题。以下是统计结果。
调查显示,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预习习惯及预习能力都在逐渐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到第二学期时,学生已基本知道如何预习,基本流程怎样,完成“讲学稿”上哪些内容等等,学生不仅自己回去查找资料,还会编或找一些题目来考其他学生。在上学期快要结束时,我们第7章开了个头,然后就期末复习了。我们一般都是提前下发整个章节的“讲学稿”,这样,下学期才用到的“讲学稿”就已经在学生手里了。等到寒假结束,班里有一半的学生已经把初三化学剩余的内容全部提前预习完了。
3.改变授课方式,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催化剂
在实际授课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遇到简单的问题,直接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每个小组里“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各个小组同时进行,教师巡视,随时帮助出现困难的小组。遇到有难度的问题,先小组讨论,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提炼、归纳出小组的综合意见,再由各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全班大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预习充分、到位的学生往往能在小组讨论或者全班大讨论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这种成就感以及为小组增光的荣誉感极大调动了学生进行积极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问卷第一部分第10题:对于小组合作的效果,你的感觉是 (可以多选)。下表是统计结果。
问卷第一部分第12题:总的来说,对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你的感觉是 。下表是统计结果。
问卷第二部分第39题:化学老师善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总能让学生体会到与伙伴交往互助合作的快乐。下表是统计结果。
问卷第二部分第41题:化学老师很善于引导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我很乐于参与和接受这样的评价方式。下表是统计结果。
结果显示,学生非常喜欢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来看,学生在不断地提出疑问、解答疑问、反驳别人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得到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成果,而主动地预习化学,有的甚至会上网搜索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虽然学生只在初三年级接触化学,但有了自主预习化学的本领,相信学生们会在化学之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单志艳.中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相应教学行为的评价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3] 熊永昌.主动预习式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科学教育,2008,(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