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拾掇生活中的传统之美湖南省慈利县第六中学 189班 黎锦京指导老师:吴轶云漫溯历史长河,我走在夕阳的枫桥边,寒山寺的钟声依然清越,穿过长长的历史空间传进我的耳鼓。这一刻,心灵之中的回响骤然于这钟声融合为一,不由陶醉在这缥缈的梦境中。哦,这寒山寺的钟声原来如此美妙,早已成为我欣赏古代文化的常识。粉脂淡抹,浮云流苏,丝棉细织,罗纹密布,半支金钗,一环秀玉。朵朵丹花似火,一袭红袍如绯,细步踱,凌波微步,手执画扇,回望遮面,笑靥如花。印象中,这就是最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女子,含羞不怯,似笑非笑的内敛,是一眼便能认出的中国味。古朴的装潢,独特的格窗,上面是戏耍的剪纸。木质桌椅雕着流云的流饰,太师椅旁安放着一
2、个小小的火盆,铜纹有些模糊,大抵是梅花的图案。从屋顶上垂下长长的麻线,吊着大大的中国结。墙上有一幅很惹眼的油画,可画中却是一位中国女子,有飞天的神韵。这就是传统的古玩店。为何如此温暖?为何如此亲切?注视着年过半百的老店主许久,我似乎读懂了什么。耳边回荡着周杰伦的兰亭序,不是很喜欢听的歌,却独爱这一首。因为我从中欣赏到了中国文化的常识,听出了中国的味道,不同寻常的味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么整齐、那么清脆的童音传来了。循声过去,原来站在讲台上的有孔子,有孟子,传道授业,解答疑难,于是在他们身后,修身齐家平天下,一代代有理想有抱负的仁人志士向我们走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3、求索”,这不是屈原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原则忧其君。”这不是范仲淹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不是于谦吗?哦,是的,这些精神家园中的爱国情操的常识之美,在这一刻征服了我。于是提起郑板桥,相信很多人都会马上想到那幅“难得糊涂”的字幅,四个古拙的大字,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郑板桥是一个以擅画兰、竹和自成一体的书法著称于世的奇人,他画兰画竹50余年,并将画竹的技巧用在书法中,最终自成一体,这就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板桥体”。书法中独一无二的常识之美,在这一刻让我心动不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大
4、的桑林,好美的姑娘,素手纤纤,上下翻飞,怎不令人爱慕。这不,那边高岗上,正有一位多情的男儿引吭高歌。原来,我又走进了诗情画意的精神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不是陶公的世外桃源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不是隐居山林的王维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不是苏东坡在对月怀人吗?哦,是的,我已经撞进了中国诗歌璀璨的王国,处处是珍珠,处处是宝石,在其中流连,拾取便便的美好,在这里心灵顿时得到栖息。原来,懂得古典诗歌这个常识竟然是如此美妙。我想,真正的美丽是需要诗意的。快乐只是美丽的基础。钱钟书说,“快乐在人生
5、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但是有了方糖,固然可以使生活多味,却并不能再有更高的精神享受。而真正的美丽,是具有懂得诗意的常识。人那,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不管风吹雨打,不管沧海桑田,总是有诗人,有诗意,装点着世界。慢慢走,欣赏吧!在古近代文学常识中,有高唱“酒入豪肠,三分酿成月光,七分酿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有低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韩愈诗意就是流传千古的美言佳句,诗意更是美言佳句后的故事和心情。它不仅是文人骚客们玩弄的一种小把戏,也是远古以来人们的精神向往。它,就是一种常识之美。“五月五,赛龙舟,人鼎沸,锣鼓敲。”端午时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开始
6、了。锣鼓声响彻云霄,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直向终点冲去。置身在这节日的缤纷里,我又走进了传统的美好之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让人目不暇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红彤彤的新年闹起来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情人节;“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圆逢月半”,中秋之月分外圆;在传统节日里徜徉,琳琅满目的特色物品令人无比向往,传统文化的这个常识,再一次被我拾取,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穿透记忆,走在常识的美好之中,我拾取灿如珍珠的美好,这需要传承,需要珍藏,因为她们可以深厚我们的底蕴因为她们敦促我们珍惜美好的生活,尤其是在这些美好越来
7、越被现代的尘垢封存的时候,让我们的心多一点沉淀。青石板上月光明,小楼阁下细水流,一盏青灯通夜,青杯绿酒醉,窗外烟花多多,院中爆竹声声,国事须记,尝识须知,乡情莫忘。我只是默默地盼着,这亲亲的中国味传统之美不要消失,而要不断弥漫,香溢满出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六中学 吴轶云前言: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民
8、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威武不屈,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及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学科以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理所当然地担纲重要角色。所以,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当对学生进行实用语文的指导,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现状
9、:在目前应试教育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以及教育均衡政策尚未真正深入实施的前提下,跨入高中学校大门的学生往往为升学而陷于茫茫题海中间,几乎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吸纳;更可怕是一部分学生因升学无望而陷于自暴自弃、耽于享乐的泥淖之中,自觉不自觉地从内心或是从言行中抵触传统文化及其包孕的丰厚的思想,以致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可以这样说,以应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妨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社会过分强调学生学习行为的个性化,以致以个性为中心的西方道德标准占据了一部分当代高中学生内在的道德高地,这也无形中也贬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因而我们的高中生普遍像无根的浮萍,语文素养低下,人文素养
10、缺失。(1)语文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渗透不力,学生自觉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很淡漠。当前,学生们普遍缺乏一种人文的滋养,有相当的学生不读文学名著,,不喜欢古诗词,只看教科书和参考书,他们的语言文化水平正在不断滑坡,文学素养整体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了。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就明显地暴露出这一点:考生的语文基本功、语言规范性方面出现大量的问题,错别字、网络用语泛滥,民族文化知识匮乏。在年轻一代们看来,传统的东西无非就是陈旧、过时和呆板的东西,孔孟之学、老庄哲学、唐诗宋词、书法绘画、雕刻建筑,这些充满浓厚文化味的东西已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更热衷于追求新鲜刺激的内容
11、,比如把追求洋味当成一种时髦,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过得有滋有味,而民族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清明等节日却备受冷落。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几个自费出国的留学生进行采访后写下的一段话,读来更耐人寻味:“这些在国内众星捧月,衣食无忧的独生子女,在国外却过着孤独无助、节衣缩食的生活。陌生的学习环境,残酷的打工遭遇,父母期望值的压力,迫使他们在意识到外国并不是天堂的同时,学会了省吃俭用、刻苦耐劳、忍辱负重、自强自立。没想到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竟是他们在异国他乡学到的。”我们可以看出,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传统文化意识。绝大多数学
12、生意识不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应付考试,而不是继承和弘扬。(2)语文教师漠视经典研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化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基本上是纸上谈兵。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方面常常是重结果轻过程,重背诵轻意会,小学语文教师如此,初中语文教师如此,高中语文教师亦是如此,他们的古典文化教学就立足于一个词:抓分!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却忽略了交给学生自主研读经典的钥匙。一个学生自小学到高中,接受了十二年的母语学习,却仍没有学会个性化解读经典文章,一提起古诗文,学生的普遍反映就是“好难啊”。在古诗文学习中,不借助工具书和参考书就很难疏通文意
13、,学生对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翻阅最多的不是教科书,而是“高中语文教材全解”、“高中文言文鉴赏宝典”、“高中白话古诗文读本”等名目繁多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倘如没有这些助读工具,学生的古诗文翻译和理解能力会大打折扣,这一点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的体现尤为明显,例如学生将“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战斗”,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翻译成“本来就知道生死是虚幻和荒诞的,齐彭殇这个人在徒费功夫”。其实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读了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作文水平,而且还能教人明理,振奋精神。可为什么会出
14、现学生读不懂、怕读、不读的现象呢?这其中的原因只怕就和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漠视经典研读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3)语文教师片面重视静态的传统的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忽略对经典文化一种动态的演绎与创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集成与创新普遍缺乏情味。“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但是,当前的语文语文教学依然是传授知识的教学,在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时,我们的大部分老师首先介绍作家作品,让学
15、生识记文学常识,接下来讲解生字生词、积累词语和成语,然后划段分层研读课文,要求学生借鉴模仿作者的写法,最后是对文章的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吟咏诵读、缺少了感悟体认,使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静态的文化知识学习,未发挥熏陶感染作用,更没有得到突破和创新。因此,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从根本上缺乏兴趣,缺乏动力,由是学习效果很不佳,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往往浅尝辄止,略知皮毛而已。原因:一是现行教育体制的阻隔。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语文课本虽然增加了不少文学名篇和古诗文阅读篇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但相对于涵盖文、史、哲,融儒、道、佛、释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其覆盖面还
16、是很有限的。除了文本本身因素制约外,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比如说考试制度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看结果不问过程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决定学习内容的现象。在功利化考试的驱使下,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有限的文学名篇和古诗文篇目被各种各样的备考资料横刀夺爱,辅导资料充当了喧宾夺主的角色,那些文学名篇及古诗文阅读篇目实际上形同虚设,课堂语文教学只让学生记住名言警句,而对文章涉及的思想内涵、文化精神避而不谈,有些语文课竟被设计成了“训练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说实在的,这种“训练式”教学方式确能在短时间内易见成效,因为标准答案在那里明摆
17、着。但是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毕竟有别于其他学科,如数理化学科,有时候是不能用精确的标准答案来衡量的。在语文课上,你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各抒己见,我们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气氛。我们更知道,学好语文不是三朝五日就能立竿见影,更不能多训练就硕果累累,而是经过博览群书、博古通今、横贯中外、知文史、纳百川,通过阅读、思考、实践、感悟才能功到渠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许需要三年五载,或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它的结果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对它的评价,只能从“读书明智明理”、“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意义上去理解、去判断。所以说,
18、有限的阅读文本、不完善的考试评价制度、不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价值取向造成对语文学科认识产生了严重的偏差,既不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实际上也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二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模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认为中学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工具,语文学
19、习就是掌握生字生词,学会遣词造句,学会分段划层,学会归纳中心,学会答题技巧,很少有老师将语文教学理解成是向学生传递优秀文化遗产,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人格教育的文化建构活动。而我们的学生更是盲目,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学语文有什么用,该学什么,甚至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在他们看来,语文学习就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识记生字生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然后用老师教的条条框框来应万变,达到所谓的“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生们普遍缺乏一种文化自觉性,很难意识到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不能用民族文化审视语文教学,仅仅将语文学习视
20、为知识的积累和考试方法的演练。长此下去,造成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民族文化意识的淡漠。三是高考的功利性误导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应试利益的驱动下,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围绕着高考这个圈子在转,致使高中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高考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使语文教学变成了考试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考试文化”教育。学生关注和追求的不是个体生命的成长,不是人格的健全,不是个性的和谐发展。老师追求和关注的不是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是考试功能,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如何对付考试为着眼点,以纯技术性和操作性的语文训练作为教学的目的指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被轻
21、视,对经典文化的处理,无非是作为语文训练的例子,至于挖掘教材文本的文化意蕴成了一句空话,使蕴含在教材中的大量传统文化未得到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成了一种应试教育,功利化的教学完全抹杀了语文的文化特性。四是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多元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但多元文化毕竟是一把双刃剑,这其中对传统文化冲击最大的就是快餐文化和外来文化。近年来,快餐文化势如破竹,与来势凶猛的外来文化堪称“双星巨座”“珠联璧合”,横扫中国文化市场,给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首先,以影视作品、网络文学、现代科技传媒等为载体的快餐文化,以其快速便捷、信息量大且富于娱乐消闲的优势很快风靡整个文化市场,拥有了众多的青少
22、年读者。自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课堂以来,其声画并茂的特色备受学生欢迎,传统的讲读和问答授课方式被冷落,对以文字媒介为载体的经典阅读文本更是少人问津。学生喜爱快餐文化,追求快餐文化本是一种好的现象,但凡事都需有个度,不应该以冷落传统文化甚至抛弃传统文化为代价来追求快餐文化。要知道,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文化的繁荣,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地质层的,然后再去追求多种文化形式的兼容并包,厚此薄彼、固步自封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其次,一些崇洋媚外者对外国文化顶礼膜拜,总以为本土的不如洋味的,于是不顾国情大量引进外国的理论经验,不分良莠,不辨真伪,不加分析和研究就生吞活剥,并大肆地滥用、乱用,甚至把提高中国教育
23、的希望寄托在外来理论和经验上,这是十分失当的。我们不是说外国的东西不能用,而是要结合我们的实际灵活运用。舒乙先生说过:“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东西,但一定要明白我们自己有一套传统的延续几千年的东西,它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生存模式、行为模式,这些东西是很难改变的。”顾黄初先生也说他自己“深深感到长期以来我们身在宝山不识宝,明明自己的祖先有许多真知灼见,有许多在当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没有认真去研究,去汲取,却把提高教学效率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外来经验的行进上,这是严重的失算。”如此看来,外来文化纵然有再大的优势,也无法和几千年积淀而成的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相比拟,如果我们抛开本土文化不要,舍近求远、本
24、末倒置去追求外国文化,崇拜外国文化,那是一种十分愚蠢的做法,一旦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建议:1.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对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一些高中生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但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读一读,对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日后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学生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2.高中语
25、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传统文化意蕴的品味。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3.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
26、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
27、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4.高中语文教师还得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其实是西方文化乘着商业载体的扩散。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一事就是一声响亮的警钟啊。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每届学生我都会让他们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
28、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的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5.高中语文教师应以书法教学味契机以引导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从最初的文字形成到书法艺术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遗憾的是,在向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在享受新技术给我们带来高效率、便利化的时候,整个社会却步入了少纸、无纸的时代。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人们的字却越写越难看,更多的学生甚至大学生感到,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真不容易。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正视汉字,喜爱汉字,临摹并写好汉字,在书法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我们可以用“忧劳可兴国,逸豫可亡身”“勤则难朽,逸则易坏”“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倡导“克勤为邦”“业广惟勤”等蕴含中国人民高尚品格来培育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