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公共经济学》.ppt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8045477 上传时间:2025-02-01 格式:PPT 页数:223 大小:96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3页
《公共经济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3页
《公共经济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3页
《公共经济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3页
《公共经济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公共经济学,教材选用:,1,、樊勇明 杜莉编著:,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2,、郭小聪:,政府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3,、黄恒学主编:,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4,、韩丽华等:,政府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5,、王雍君编著:,公共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参考书目:,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八版),2,、曼昆:,经济学,(

2、第五版),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4,、,方福前著:,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5,、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6,、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7,、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6,月,8,、柯武刚 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9,、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0,、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

3、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1993,年版,12,、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13,、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14,、董建新著:,现代经济学与公共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15,、许彬著:,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课程体系,第一部分 公共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从市场失灵分析入手探讨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涉及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第二部分 公

4、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理论及决策机制(涉及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第三部分 公共经济运行的主要内容,(涉及第五章 公共预算、公共支出、收入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章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实践;第七章 政府管制的理论与行为;第八章 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第九章 地方公共经济),第一章 导论,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公共部门,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科学。,(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公共经济学就是研究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地

5、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以及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经营的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经济行为。,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与政府经济学,(,economics of government,),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差别。,第二,运用的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差别。,第三,学科性质的定位有差别。,当然,政府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差别并不明显,在许多原理、知识、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是相同和交叉的。,讨论思考:,公共(经济)部门的划分与特征,二、公共经济学与相关学科,(一)公共财政学,(public finance),与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公共财政学是

6、一个老术语,它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和公正地进行课税和使用税收。而公共经济学更加注重政府税收与支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加注重公共用品(公共政策)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公共支出的公共选择。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的起点,相对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关于政府选择和政府决策的内容;二是关于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研究范围,只研究政府部门本身,除政府部门外,还包括公共企事业,研究目的,如何通过税收和公债满足国家对财政经费的需要,如何弥补市场缺陷,假设前提,公益人,经济人,立足基点,古典经济学 强调国民财富的增长,福利经济学 强调国民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强调资

7、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二)公共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连接点:,第一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理(最高限价、最低限价)、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的直接经济行为。,第二是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三)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通过经济总量决定和变化来寻找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它以资源最优配置为理论前提,研究现有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原因,探索被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实现经济增长。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更深。探讨的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四)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命

8、题:共同利益问题、公平分配问题、社会福利问题。福利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评估各种资源的配置和分配的方式。福利经济学为考察政府的经济行为提供了理论启示。,(五)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政府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理论桥梁。,选择过程涉及的伦理标准和社会结构问题,是政府经济学与伦理学和社会学有了内在的联系。,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一、资源配置方式,(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涵义,1,、狭义的资源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效率问题),2,、广义的资源配置:效率、公平、稳定(和谐社会),(,1,)效率原则,文字: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改进,图形:福利可能性边界,公式

9、:,TSR,TSC,最大或,MSR=MSC,(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给定现有资源条件下,不存在任何其他配置结果使某些人情况更好,而又不使任何其他人处境更坏。,帕累托改进”,是指由一部分人利益的改善引起的群体利益的改善,而且任何人的利益都没有受损。,(,2,)公平原则,公平的含义(机会公平、结果公平),公平的衡量: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3,)稳定原则,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对公平与效率谁优先的问题,罗尔斯、弗里德曼和奥肯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罗尔斯,主张公平优先,其公平观的实质就是使境况最糟的人的效用最大化。,弗里德曼,主张效率优先。反对利用国家

10、手段达到结果的均等。他指出:,“,生活就是不公平的。,”,奥肯,主张公平与效率兼顾。奥肯提出著名的,“,漏桶规则,”,。,(二)资源配置方式,1,、习惯(“子承父业”),2,、命令机制(计划),3,、市场机制,讨论思考,:计划与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优缺点。,(三)完全竞争市场与经济效率的实现,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市场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市场结构。,很显然,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是难以成立的。这些假设,一方面证明了市场经济达到最优资源配置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反证了市场机制本身不是万能的,市场是有缺陷的。,二、市场失灵,(一)市场失灵的含义,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

11、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负经济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二)市场失灵的原因,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既有内在性因素,也有外在性因素。,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的外在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或不充分性造成的,即市场机制发挥最佳功能所要求的若干市场条件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往往不具备或不完全或不充分,由此引起市场失灵,。(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的问题),广

12、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引起的,。(市场机制本身的问题),(三)市场失灵的表现(类型),1,、竞争失效(垄断性失灵),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市场本身的悖论(竞争导致垄断),2,、公共产品问题(公共性失灵),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3,、外溢性问题(外在性失灵),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4,、市场的不完全(一些领域私人企业不愿进入,或进去不充分),5,、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市场评价与社会评价不符),6,、信息的不完全(信息性失灵),(,1,)逆向选择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乔治,.,阿卡洛夫在,1970,年发表的著名论文,次货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

13、市场机制,高质量车,坏车,卖主,20000,10000,买主,24000,12000,假定买到好车和坏车的概率为,50%,,在此情况下,购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为:,50%,24000+50%,12000=18000,此时只有坏车才有市场。,旧车市场上只剩下大量的质量差的车。劣等车驱逐优等车,这一不正常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2,)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指交易双方达成一项合同或契约后,一方以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道德风险问题发生在契约签订之后,而逆向选择发生在契约签订之时。例如:财产险、家电维修、房屋装修、人员招聘等。,(,3,)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途径:市场机制和

14、利用政府管制。信息也是一种公共产品,也需要政府来生产和提供信息。,7,、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宏观性失灵),广义的市场失灵,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失衡,8,、收入公平分配问题(分配性失灵),即使在市场运行实现了“帕累托最优”时,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其他原因。,三、政府的经济职能与政府失灵,(一)政府的内涵,1,、政府的一般内涵,广义的政府,(government),:泛指一切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一切公共机关,议会、内阁、总统、法院等机构都属于广义概念上的政府。,狭义的政府,(administration),: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如外国的内阁、总统、

15、政务院等,我国的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我国政府的内涵,我国宪法中的“人民政府”就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即狭义的政府。,宪法,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演变,第一阶段:从,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主张政府干预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第二阶段: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至,20,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强调市场作用和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第三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16、末期。这一阶段从分析“市场失灵”出发,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第四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经济自由复兴,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政府行为的内在动机,强调“政府失败”或“政策失败”的可能性,主张重新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新凯恩斯主义以重构凯恩斯微观经济学为出发点,复兴凯恩斯主义,在承认政府失败的可能性的同时,认为政府干预是对未来经济稳定的一种投资。,(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1,、调控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的职责是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有两大调控目标:一是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

17、优化的目标,2,、公益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的职责是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这里主要是三大公共目标:其一,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其二,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应,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其三,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拉大。,3,、管制人的角色,其角色职责是对私人经济部门(厂商或家庭)的活动进行某些限制和规定。政府管制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防止自然垄断;二是防止过度竞争;三是保护消费者、雇员的利益。,4,、仲裁人的角色,其角色职责是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5,、守夜人的角色,其角色职责是防止和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

18、,(四)政府的经济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第一,提供公共物品;,第二,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鼓励对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第三,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施加影响,如通过立法或行政干预,控制环境污染,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等。,(,2,)收入再分配职能,税收转移支付制度;累进所得税制;对奢侈品征高税率,(,3,)稳定经济职能,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4,)市场管制职能,防止垄断,保护消费者利益,讨论思考:,1,、,政府纠正市场失灵有哪些优势,2,、,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思考,(五)政府失灵的表现与根源,政府失灵

19、(,government failure,)是指政府行动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这种收入的人。(萨缪尔森的观点),1,、政府失灵的表现,(,1,)政府政策的偏差,制定了坏政策及政府政策低效率,所谓好政策,是指这样一种立法或政府行为:一方面,它带给社会中一部分人的额外满足,大于那些为了支持这种立法或行为而做出牺牲的人所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由于一项政策的实施,是以放弃若干其他同类政策作为代价的。因此,与其他具有同类特点的政策相比,这种政策所带来的净收益最大。,坏政策的含义刚好与好政策的含义相反。,出现坏政策的原因:一是由于改变某种体制或政策的代价太高。特别是在那种政策的改变

20、所带来的长期效果比较好,但短期效果不太大而代价却很高时,尤其如此,如我国的价格改革。而是体制和政策的运作只有利于某些特殊利益集团。这些集团一方面利用国家机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利用其特殊地位,给人们以假相,似乎它们在为国家、集体谋福利。,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所谓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好的政策,即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2,)政府工作的低效率,造成低效率的原因有:,一是政府工作缺乏竞争;,二是缺乏降低成本的内在激励;,三是监督信息不完备。,(,3,)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包括两个方面:即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

21、五种情况的扩张:,其一,政府以供给公共物品和消除外在效应为唯一职能时的扩张;,其二,政府作为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者时的扩张;,其三,利益集团存在时的政府扩张;,其四,官僚机构与政府扩张;,其五,财政幻觉与政府扩张。,(,4,)政府的寻租活动,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最常见的政府寻租活动有:,其一,政府的特许权;,其二,政府的关税与进出口配额;,其三,政府定货,2,、政府失灵的根源,(,1,)有限信息,(,2,)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3,)认识、决策、执行与生效时滞,(,4,)政治决策

22、程序的局限性,讨论思考:,1,、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企业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廉洁型政府、学习型政府)内涵的由来及评析。,2,、政府的,“,为,”,与,“,不为,”,(关于政府,“,有限管理,”,的思考)。,3,、政府经济管理低效的内在原因和改进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途径。,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一、公共产品的定义,(一)公共产品的特征,1,、私人产品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消费和生产的可分性,产权明确,交易成本较低,2,、公共产品的特征,公共产品是指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非排他性表明无法将不付费的人排

23、除在该商品的消费之外。(技术上不可能,或者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例:新鲜空气)(要采取收费的方式限制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对公共产品的享用无需付费)。(可以搭便车),非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等于零。)(搭便车别人也不会有意见),(,即第一,边际生产成本为零。第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公共产品的特性表明,由于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不可分割性,因而没有办法

24、排除任何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实现配给是不可行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由于一个人消费公共产品不会减少其他人消费的数量,将公共产品多供给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等于零,所以要排斥任何人使用或消费一种公共产品是不合理的。,(二)公共物品的分类,(,1,)纯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严格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条件,较典型的例子是国防。此外,外交、法律、法规、收入分配等也具有类似的特征。,(,2,)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即不纯粹的公共物品,包括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和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两种类型。,俱乐部产品,,它的特点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

25、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例如可以收费的公路桥,以及公共游泳池、电影院、图书馆、加密电视节目、大学里教师授课等。,公共资源,,它的特点是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地排他。例如公共渔场、公共牧场等。,产品分类,排他性,有,无,竞争性,有,私人产品,公共资源,无,俱乐部产品,纯公共产品,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1,、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效供给就是某一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私人产品因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故可以通过横向加总得出真实的市场需求曲线。,2,、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故可以共享,无法横向加总,但可根据同一产品量,不同人出价不同(收

26、益不同),从而进行纵向加总。但其需求曲线是虚拟的。,(二)林达尔均衡及其虚拟性,公共产品有效供应的机制;林达尔均衡图,林达尔(瑞典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从公共产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收益大小,来承担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则公共产品的供给就会达到有效率的水平。这在西方财政理论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三、公共物品的效率,在理论层面,哈丁的公共用地悲剧,,“,囚徒困境,”,博弈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都是公共物品低效率的模型化分析。(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会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方书,P34,),林达尔均衡的实现需要严格的条件。第一,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表达自己从公共产品消

27、费中得到的边际收益的大小。第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清楚的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偏好。,1,、哈丁的公共用地悲剧,加雷特,哈丁。他提出了著名的,“,公共用地悲剧,”,理论。在此理论中,他设想了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他所畜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只承担公共用地退化成本的一部分,这时就会出现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的现象。这就是悲剧所在,在信奉公共事物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共事物中的自由给所有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2,、“囚徒困境”博弈,“,囚徒困境,”,博弈,囚徒,2,不承认,承认,囚徒,1,不承认,各,1,年,囚

28、徒,1,:,10,年;囚徒,2,:,3,个月,承认,囚徒,1,:,3,个月;囚徒,2,:,10,年,各,8,年,3,、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奥尔森在他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其原因是理性的个人在实现集体目标时往往有,“,搭便车,”,的倾向。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存在,即组成集团的人数足够少,并且集团内存在迫使或诱使集体利益的选择性刺激机制,在这种条件下,“,搭便车,”,倾向会得到遏制。,讨论思考:,1,、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的思考,。,2,、公共物品的生产是否只能由政府部门生产?,关于公共产品的生产,1,、政府直接生产公共物品,中央政府

29、直接经营。例造币厂和中央银行。,地方政府直接经营。例一些保健事业、医院、警察、防火、供水、供电、图书馆等,2,、公共物品的私人部门生产,(,1,)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必要性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政府失败,”,。,(,2,)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可能性,戈尔丁认为没有什么产品或服务是由其内在性质决定它是或不是公共产品,存在的只是供给产品或服务的不同方式,即,“,平等进入,”,和,“,选择性进入,”,。,继戈尔丁之后,德姆塞茨在,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一文中指出,在能够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企业能够有效的地生产公共产品。,上述学者是从理论角度论证了私人生产公共物品的可

30、能性,而科斯则是从经验的角度论证了这种可能性。众所周知,灯塔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只能由政府提供。科斯在,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认为,从,17,世纪开始,在英国,灯塔一直是由私人提供的,并且不存在不充分供给的情况,政府的作用仅限于灯塔产权的确定与行使方面。,(,3,)私人部门成功生产某些公共产品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私人部门生产的一般是准公共产品。,第二,准公共产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第三,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第四,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4,)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形式,一是私人的完全供给。,二是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

31、三是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5,)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中政府的作用,第一,政府要为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者提供制度激励。例:私人承包高速公路,政府确保其享有一定期限的收益权。,第二,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可能会出现某些负外部性问题,对此政府要进行必要的规制。例,不对消费者提供完全信息,环境污染等。,第三,在私人生产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给予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某种支持。例组织消费者成立关于该种公共产品的协会等。,政府在公共产品私人部门生产供给中的作用表明,在公共产品供给上不存在市场和政府的完全分野,实际上,二者的作用是互补的。政府并不是公共产品的唯一供给者,在政府之外还存在其他成功的公共产品的

32、供给形式。,这意味着随着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自组织力量的发展,政府作为公共领域垄断者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公共领域的治理已出现了某种多中心倾向。公共领域的多中心治理体制否认了政府作为单中心治理者的合理性,认为政府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主张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四、外部效应及其纠正,(一)外部效应的分类,生产的外部正效应(养蜂);,生产的外部负效应(废气、废水);,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注射预防疫苗);,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吸烟、交通堵塞)。,(二)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效率损失,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社会收益私人收益外部收益,(三)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1,、一

33、体化,2,、产权与科斯定理,所谓产权,通常指某种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自由转让权等。科斯提出的解决外在性问题的思路是,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里,也就是在主流经济学所假定的世界里,不论权利的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使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资源的有效率配置。,科斯定理的结论是新奇的,它认为市场不能矫正外在性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在存在外在性的情况下,政府不干预,有关各方之间的自愿谈判仍然可以解决外在性问题,其结果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至少包含三个假定:,(,1,)产权是明晰的,(,2,)产权可以自由交易,(,3,)交易费用为零,3,、社会制裁,道德的作用,(四)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34、1,、罚款或征税,2,、补贴,3,、公共管制,4,、法律措施,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主要研究集体决策或政治决策的决策过程和结构,重点是研究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从中探索政治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经济市场和

35、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同一个人在两种场合受不同的动机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标,是不可理解的,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方面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和政治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什么是公共选择,私人选择基本上是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换自主地完成的,因此进行私人选择的决策行为又被称为市场决策。公共选择是与私人选择相区别的

36、集体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不同特点,私人选择(市场决策),公共选择(非市场决策,/,集体决策),决策涉及的资源配置领域,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决策过程、程序,市场过程,/,市场程序,政治过程,/,民主政治程序,决策的工具,货币选票,政治选票,决策的原则特点,自愿原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个人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消费量需求量,消费量与需求量可能不相等,个人选择行为与结果的关系,有直接的联系,没有直接联系,个人消费支出关系的特点,存在

37、一一对应的消费支出关系,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消费支出关系,只存在总税收与总公共开支的对应关系,供求双方的决策影响力,供给方:厂商 需求方:消费者 双方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力,供给方:政府机构 需求方:投票人 供给方(政府机构)可能拥有更多的影响决策的权力,决策的调整过程,迅速、及时,较缓慢,讨论思考:,关于政府是否是,“,经济人,”,的讨论。,詹姆斯,布坎南,二、公共选择的起因,起因:公共物品与“逃票乘车”;“囚徒困境”与合作博弈;外在性与科斯定理,需要公共选择的理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问题;信息问题;交易费用问题,三、投票规则,(一)一致同意规则,优点:照顾到每一个投票者的利益;可以避免“搭

38、便车”的行为发生。,缺点:非常复杂、费时、昂贵,决策成本高;容易引起冲突、威胁和恐吓;会鼓励人们采取策略行为。,(二)多数通过规则,1,、两种方式,简单多数规则:超过半数,比例多数规则:超过半数基础上达到一个特定的比例,如,2/3,、,3/5,、,4/5,。,2,、多数投票规则的特点:,(,1,)不同意的少数派的利益被忽略甚至被损害。,(,2,)其决策结果具有强制性,它允许多数人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少数人,从而使他们成为“倒霉的少数”。,(,3,)这种规则的决策成本相对一致同意规则较低,但却容易造成投票悖论。,(,4,)此规则难以避免集体决策中参与者之间的策略行为。,(三)其他投票规则,1,、加

39、权规则,一个集体行动方案对不同的参加者会有不同的重要性。于是,可以按照重要性的不同,给参加者的意愿,“,加权,”,,即分配选举的票数。相对重要的,拥有的票数就较多,否则就较少。所谓加权规则,就是按实际得到的赞成票数(而非人数)的多少来决定集体行动方案。,2,、否决规则,这一规则首先让每个参加对集体行动方案投票的成员提出自己认可的行动方案,汇总之后,再让每个成员从中否决自己所反对的那些方案。这样,最后剩下的没有被否决掉的方案就是所有成员都可以接受的集体选择结果。如果有不止一个方案留下,就再借助其他投票规则来进行选择。(高鸿业书,P394,),补充:最优投票规则选择(参见方书,P72,),决策总成

40、本决策成本外在决策成本,一致同意规则虽然好,但成本太高,降低成本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同意,”,的百分比,如果把一致同意的,100,降低到,90,、,80,甚至,60,,决策成本就会相应降低,但是因为多数通过的方案可能有人反对,因此决策成本降低的同时,外部性成本却相应上升,反对的少数人要承担多数人强加给的损害。一项好的决策规则必须兼顾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也就是两种成本之和最小化的规则。,四、多数票规则存在的弱点,(一)投票悖论(投票循环),1.,投票悖论现象,18,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孔多塞和数学家博尔塔观察到多数票规则的一个重要特性,它不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成均衡而在各种选择之间

41、循环。这种现象备称作投票悖论(,the Paradox of Voting,),假定有三个选民,1,、,2,、,3,,三个备选方案,A,、,B,、,C,,分别代表低预算、中间预算和高预算。每个人的偏好顺序以他对于这三种方案的排列顺序表示出来:,第一选择,第二选择,第三选择,个人,1,A,B,C,个人,2,B,C,A,个人,3,C,A,B,选择方案,个人,3,个人,2,个人,1,选择次序,第一,第二,第三,O A B C,双峰偏好,2,、阿罗不可能定理,既然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投票循环,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政治机制或社会决策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呢?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阿罗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得出

42、的结论是: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N,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阿罗的这个结论又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又称作“阿罗悖论”。,阿罗的结论给了福利经济学以致命的一击。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现在根据阿罗的这个结论,“社会需要什么”尚不可知,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福利函数存在的依据。,讨论思考:,如何理解阿罗的两个公理和五个条件,3,、投票悖论的消除,(,1,)表决程序的安排,在多数票规则下,如果首先确定一个投票(或表决)程序

43、,集体选择将会获得确定的结果,投票循环不再发生。在上述表格的例子中,如果我们先在,A,和,B,之间进行表决,胜者再与,C,进行表决,显然,C,将最终获胜。如果改变选择程序,先在,B,、,C,之间进行选择,胜者再与,A,进行选择,然后胜者再与,B,进行表决,显然,B,将最终获胜。,因此,在多数票规则下,究竟鹿死谁手,往往取决于表决程序安排;确定投票程序的权力常常就是决定投票结果的权力。,在多数票规则下,操纵投票程序可以控制表决结果,这是多数票规则的一大缺陷。,(,2,)偏好的限定,A.,单峰偏好,所谓单峰偏好,是指个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方案中,对其中一个方案偏好程度最高,对其他方案的偏好

44、程度都低于对这个方案的偏好程度。离开这个方案后,对其他方案的偏好程度都逐渐递减。,仍假定有三个选民,1,、,2,、,3,,三个备选方案,A,、,B,、,C,,分别代表低预算、中间预算和高预算。每个人的偏好顺序以他对于这三种方案的排列顺序表示出来:,第一选择,第二选择,第三选择,个人,1,A,B,C,个人,2,C,B,A,个人,3,B,C,A,选择方案,个人,2,个人,3,个人,1,选择次序,第一,第二,第三,O A B C,单峰偏好,B,中间投票人定理,中间投票人定理在公共选择学派的政治行为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任何一个政客要想获得大量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纲领符合中间投票人的意愿。在一个

45、社会中,走极端的总是少数人,要想使自己的方案赢得支持,就要争取这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社会成员的支持。,(二)产生无效率的投票结果,所谓有效率是指投票通过的公共支出数额恰好等于从这一公共支出额中受益的所有投票者愿意支出的数额。,公共选择过程中,投票人通过选票揭示自己的偏好,在简单多数规则下,少数派的利益会被忽视,特定公共产品的生产可能过度或不足,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也就是说,一方面,政府能够通过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来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另一方面,政府也有可能在未能提供经济上有效率的公共产品的同时,错误地提供了一些经济上无效率的其他公共产品。,案例,1,:对社会整体有利的方案没通过,

46、无效率的投票:是否建设社区街心花园,单位:元,投票人,个人税收付出,个人效用,净效用,投票结果,A,300,700,400,赞成,B,300,250,50,反对,C,300,200,100,反对,整体效应,900,1150,250,不通过,案例,2,:对社会整体不利的方案通过,无效率的投票:是否建设社区游泳池,单位:元,投票人,个人税收付出,个人效用,净效用,投票结果,A,300,100,200,反对,B,300,350,50,赞成,C,300,350,50,赞成,整体效应,900,800,100,通过,(三)投票交易,1.,单维议案及多维议案,所谓单维议案,是指每次只投票决定一项公共产品的供

47、给规模或一种类型的议题。例如,或者投票决定教育支出问题,或者投票决定国防支出问题等。,所谓多维议案,则是指每次投票要同时决定两个或更多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是决定总开支规模及其在不同的公共产品上的分配比例问题,或者简而言之,就是包含一揽子不同类型项目的议案。,2.,偏好强度与投票交易,在自由竞争的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他的偏好强度都可以通过他愿意对某种商品支付较高的价格(直至达到他的预算约束的上限)或购买较多的数量表达出来。,在政治市场上,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对各种可选择方案的偏好强度是不一致的。多数票规则的缺陷之一是没有照顾到各个人的偏好强度。无论一个人对某种方案的偏好多么

48、强烈,他也只能投一票,这就使他没有机会表达他的偏好强度。因此,由多数票通过的方案或政策可能会无视少数人的利益。为了避免这种结果的出现,位居少数的投票者可能会采用互投赞成票或投票交易技术。,偏好强度与投票交易,投票者,方案,A,B,C,甲,-5,2,2,乙,-5,6,6,丙,3,2,10,丁,3,-5,-5,戊,3,-7,-7,效用总和,-1,-2,6,三个方案进行表决,都将以,3:2,获得通过,但从总效用看,仅有方案,C,“,合算,”,。假定甲和戊同意,“,交易,”,投票,即甲同意否决方案,B,,戊同意否决方案,A,,则方案,A,、,B,将以,3:2,被否决。,C,方案得以通过,甲和戊的总体利

49、益得到改善。,讨论思考:关于投票交易的评价,五、公共选择的政治行为分析,(郭书,P210,),(一)选民的行为,1,、影响选民投票的因素,唐斯的经典著作,民主的一种经济理论,(,1957,)中建立的,“,理性无知,”,模型最早系统分析了选民会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投票。该模型认为,选民是否参加投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二是其投票对公共选择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或影响程度。,2,、影响投票率高低的因素,研究表明:选民越多,则投票率越低;,选民越一边倒,投票率越低;,选举越不重要,投票率越低;,候选人观点越相近,投票率越低;,信息越容易得到,投票率越高;,选民越有参与感和责

50、任心,投票率越高。,3,、选民对公共决策的态度,除了投票率问题外,选民行为的另一个特点表现为:选民对不同公共决策的态度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例如,在公共收入政策方面,选民们总倾向于少纳税,反对增加税收;但在公共支出决策方面,选民们又希望政府能够免费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二)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郭书,P212,),唐斯提出的理性政治人假说认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政治家和政党,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其最大的利益就是当选执政。,(三)利益集团的行为,(郭书,P217,,韩教材,P68,),1,、利益集团的含义,利益集团是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自然人和法人)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并采取行动维护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