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部分 江西中考专题研究,专题八试验探究题,第1页,专题突破,1.,试验探究题基本步骤:,第2页,2.,试验探究题考查内容及要求:,(1),考查提出问题或猜测假设能力能力点,1,提出猜测,(2),考查分析、筛选和利用信息能力能力点,2,资料分析,(3),考查设计和实施试验能力能力点,3,试验方案设计,(4),考查解释和提出质疑探究能力能力点,4,方案评价,(5),考查探究知识应用及延伸、举一反三能力能力点,5,讨论与拓展,3.,试验探究题解题思绪:,第3页,(1),审题,(,把握试题探究方向,),
2、:每一道探究试题,都要处理一个问题,审题过程中,对探究试题进行整体把握。获取有用信息,并融入解题过程。,(2),写出试题中相关化学方程式。,(3),注意试题中包括物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4),分割试题,和以往做过试题建立起联络。,(5),若碰到陌生知识,进行知识迁移。,(6),试验设计按“操作,现象,结论”这个书写格式作答,而思索方式则为“结论,现象,操作”。,第4页,知,识,储,备,1.,常见易变质物质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放置于空气中,成份猜测以下:,NaOH,没有变质 原样品,即,NaON,部分变质 原样品和变质生成物质,,即,NaOH,和,Na,2,CO,3,全部变质 变质后生成物
3、质,即,Na,2,CO,3,第5页,Ca(OH),2,没有变质 原样品,即,Ca(OH),2,部分变质 原样品和变质生成物质,,即,Ca(OH),2,和,CaCO,3,全部变质 变质后生成物质,即,CaCO,3,2.,常见溶液颜色:含,Cu,2,蓝色溶液;含,Fe,2,浅绿色溶液;含,Fe,3,黄色溶液,第6页,3.,溶液酸碱性与,pH,:,pH7,碱性溶液;,pH,7,中性溶液;,pHCu,,则,M,活动性能够在,Al,之前、,Al,和,Cu,之间,或,Cu,之后,故三者金属活动性次序可能猜测为:,AlCuM,;,AlMCu,;,MAlCu,。,第28页,能力点,2,资料分析,(7,年,6,
4、考,),解,题,技,巧,江西探究题普通有,【,查阅资料,】,栏目,题目直接给定资料。资料内容常包含物质性质,如物理性质:熔点、沸点,物质状态,溶解性等;化学性质:稳定性、酸碱性、反应吸放热情况和包括陌生反应等。,探究过程经常要利用到其中信息,首先要剖析资料中各种信息,另首先要结合详细设问进行判断。,第29页,例,(,江西节选,),为了解甲酸分解产物,试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查阅资料,】,甲酸,(HCOOH),熔,点为,8.6,,能分解生成两种物质。,【,提出猜测,】,试验小组对甲酸分,解产物提出了猜测:,猜测,1.H,2,和,CO,2,;猜测,2.,CO,和,H,2,O,。,图一,第30
5、页,【,设计试验,】20,时,甲酸状态为,_,;从图一装置中选择适当装置,_(,填序号,),对甲酸进行加热。,【,解题思绪,】,依据,【,查阅资料,】,中信息“甲酸熔点为,8.6”,,分析出甲酸在,8.6,以下为固态,则甲酸在,20,时为液态,加热液体时装置中试管应稍向上倾斜,选择,A,装置进行加热。,第31页,能力点,3,试验方案设计,(,必考,),解,题,技,巧,试验方案设计是指在进行试验探究之前,试验者依据试验目标、要求,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并对方案正确性进行检验,得出对应结论。试验方案设计与探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与简约性基础上。,其中试验操作,(,试验设计,),、现象、
6、结论关系为:物质试剂 现象 结论,反应,推导,第32页,试验方案设计中惯用几个方法,(1),对比法:如探究同种溶质在不一样溶剂中溶解性时,从对比角度出发,设置几组溶质相同且溶剂不一样试验,经过对比每组试验不一样现象得出结论。,(2),控制变量法:如在探究铁锈蚀条件时,确保每组试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经过将不一样组进行组合、分析,得出结论。,第33页,(3),结论反推法:当已知试验结论,要求设计对应试验方案时,可从结论入手进行反推,设计对应试验方案。,常考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装置选择或连接,(1),装置选择,:需要考虑,物质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如固体、液体加热装置及制气试验反应、除
7、杂、净化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第34页,(2),仪器连接,:试验方案各步骤装置间连接,试验前处理装置、反应装置、检验装置、除杂净化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普通检验水装置在前,),;气体检验、净化、搜集装置,主要指多功效瓶连接,(,多功效瓶使用详见,P106),。,2.,完善试验步骤、现象或结论,第一个:依据试验步骤和试验现象,完善试验结论,。,依据试验步骤、对应试验现象以及物质性质判断是否存在要验证物质,而得出结论。,第35页,结论判断主要包含两类:一是经过试验验证猜测是否成立,直接判断对应猜测;二是经过试验方案、现象剖析结论,直接推出物质或性质。,第二种:依据试验结论,完善试验现象或步骤
8、,。,这种存在两种情况:试剂和现象之间相互确定;依据试验操作中所选试剂和结论确定现象。能够依据第一个方法进行反推,然后确定试剂和现象。,第36页,3.,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普通有以下几个情况:直接给出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如电解水、气体制取等;给出反应物,结合试验现象,判断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没有明确给出物质,需结合题干信息、试验现象及结论进行分析,判断各物质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书写注意事项详见,P30),第37页,例,(,白银,),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家用普通干电池中含有物质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剥开电池时闻到氨味且发觉有黑色物质。,【,提出问题,】,为何有氨味?黑色物
9、质成份是什么?,【,猜测假设,】,能闻到氨味说明含有铵盐,(,如,NH,4,Cl),;黑色固体可能有铁粉、氧化铜或二氧化锰。,【,试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试验进行探究。,第38页,试验,.,小聪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强烈氨味,再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观察到试纸变蓝,证实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试验,.,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_,,取不溶物进行试验。,第39页,试验步骤,试验现象,试验结论,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_,2.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_溶液,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小木条,
10、_,_,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第40页,【,交流讨论,】,步骤,2,中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解题思绪,】,明确试验目标和猜测:对电池中含有物质成份探究,确定含有氨味物质,含有铵盐;黑色物质成份,可能有铁粉、氧化铜或二氧化锰。,试验分析过程:,试验,中,依据试验现象,(,嗅到氨味,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和结论,(,黑色物质含有铵盐,),;推出试验操作中所,第41页,需试剂,(,取适量黑色物质与熟石灰混合物于研钵内研磨,),。,试验,中,取黑色物质加入适量水中搅拌,静置后,过滤,取不溶物进行试验。,1.,依据试验步骤,(,黑色滤渣中加稀盐酸,),和试验现象,(,无气泡生成,溶
11、液不变色,),,得出结论,(,黑色粉末中不含铁粉和氧化铜,),。,第42页,2.,依据试验结论,(,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和部分试验操作,(,加入某溶液,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联想到氧气性质及检验方法和现象,故加入溶液为过氧化氢溶液,得出试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带火星木条复燃。,3.,依据试验,2,分析写出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MnO,2,第43页,能力点,4,方案评价,(7,年,6,考,),解,题,技,巧,试验反思与评价主要是从试验方案设计标准、试验原理是否正确、操作可行性以及是否经济、环境保护、严谨等方面进行评价。如对有一氧化碳参加试验,若不设置
12、尾气处理装置,则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方案存在一定缺点。试验评价角度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可行性:,第44页,试验原理是否正确、可行;试验步骤是否简单、科学;试验操作是否简捷、正确、易行;试验现象是否显著;试验结果是否与试验目标一致。,(2)“,绿色化学”:,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反应速率是否适中;原料利用率以及生成物产率是否较高;合成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普通设问形式:,(1),方案正误判断及存在问题分析;,(2),结论是否准确及原因。,第45页,例,(,江西节选,),兴趣小组取得两包制作“跳跳糖”添加剂,一包是柠檬酸晶体,另一包是标注为钠盐白色粉末。将少许柠檬酸和这
13、种白色粉末溶于水,混合后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于是对白色粉末化学成份进行了以下探究:,【,提出猜测,】,猜测,1.,碳酸钠;猜测,2.,碳酸氢钠;猜测,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第46页,【,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试验探究,】,小月、小妮分别对相关猜测设计方案并进行试验:,第47页,试验操作,试验现象,试验结论,小月,将白色粉末溶于水后用,pH,试纸测定其酸碱度,pH_7(,填“”、“”或“”,),溶液呈碱性,猜测1成立,小妮,用如图所表示装置进行试验,试管,A,中有水珠产生,试管,B,中液体
14、变浑浊,猜测2成立,试管B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第48页,【,交流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小月和小妮结论不准确:,(1),小月试验结论不准确原因是,_,;,(2),小妮试验方案不能排除白色粉末是否含有,_,。,【,解题思绪,】,依据试验中小月操作和结论能够判断出白色粉末溶于水后,pH7,,溶液显碱性,结合,【,查阅资料,】,中信息,能够判断小月结论不准确,因为碳酸氢钠溶液也显碱性,猜测,1,、,2,、,3,都有可能;依据小妮操作和现象,,第49页,结合,【,查阅资料,】,中信息,可判断出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由碳酸氢钠分解得到,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氢钠,但不能排除碳酸钠、碳酸氢钠
15、二者都有可能,故小妮试验方案也不严谨。,第50页,能力点,5,讨论与拓展,(7,年,6,考,),解,题,技,巧,主要设问有试验设计过程中某一步骤优化或分析;试验探究过程中知识拓展或补充;对探究结果应用。对该试题中包括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延伸,要求学生熟悉、掌握教材知识,并对知识间衔接、迁移,题给资料应用含有一定能力。如试验药品替换物质,废液处理方法;反应原理、原因分析,同一原理物质选择,物质性质应用或注意事项等。,第51页,例,(,毕节节选,),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试验室惯用电石,(,主要成份,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
16、Ca(OH),2,C,2,H,2,(,电石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也不与,Na,2,CO,3,反应,),。在试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成份进行探究。,【,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成份是什么?,第52页,【,猜测与假设,】,猜测一:,NaOH,、,Na,2,CO,3,;猜测二:,NaOH,;猜测三:,NaOH,、,Ca(OH),2,【,拓展延伸,】,若向,CuCl,2,溶液中加入少许,CaC,2,,充分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出现蓝色,_(,填化学式,),沉淀。,试验室保留电石应注意,_,。,第53页
17、,【,解题思绪,】,由题干信息可知,电石会与水反应生成,Ca(OH),2,,生成,Ca(OH),2,和,CuCl,2,反应,故出现是,Cu(OH),2,蓝色沉淀,同时电石易与水反应,故应密封保留。,第54页,类型,1,相关物质组成成份探究,1.(,江西,),中央电视台频道,是真吗?,栏目中有一段视频: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正负极,观察到“锡纸”马上燃烧。据此,小晟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以下探究:,(1)“,锡纸”燃烧原因:“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第55页,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原因是,_(,填“与氧气
18、接触”或“温度到达着火点”,),。,(2),探究“锡纸”中金属成份:“锡纸”中金属是锡吗?,【,查阅资料,】“,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锌粉是一个深灰色固体;锡,(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正二价锡盐。,【,提出猜测,】,猜测,.“,锡纸”中金属是锡;,猜测,.“,锡纸”中金属是铝。,温度到达着火点,第56页,【,进行试验,】,设计方案并进行试验,试验操作,试验现象,试验分析与结论,取打磨后“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依据试验现象,结合金属活动性次序可知猜测_(填“”或“”)成立;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2Al,3ZnCl,2,=3Zn,2AlCl
19、,3,第57页,【,交流讨论,】,试验中打磨“锡纸”目标是,_,;,以下物质溶液能够替换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试验是,_(,填序号,),。,A.,氯化铜,B.,硝酸银,C.,硫酸钠,D.,硫酸亚铁,【,拓展应用,】,电器短路会引发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假如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灭火方法是,_,。,去除表面氧化物等,D,切断电源后用干粉灭火器,第58页,【,解析,】(1),短路后产生大量热,温度到达锡纸着火点,使锡纸燃烧。,(2)【,进行试验,】,取打磨后“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说明置换出了锌,依据金属活动性次序表,铝排在锌前面,能够置换出氯化锌溶液中锌,而锡排
20、在锌后面,不能置换出锌,故猜测,成立;铝与氯化锌反应生成单质锌和氯化铝。,第59页,【,交流讨论,】,铝易被氧化,在试验前需要打磨,除去表面氧化物或污物等,方便反应进行;氯化锌在此试验中验证了铝和锡活动性次序,要求加入物质中金属活动性位于铝和锡之间,依据金属活动性次序,只有硫酸亚铁符合要求,故选,D,。,【,拓展应用,】,电器着火,应先断开电路关闭电源,再选择适当方法灭火。,第60页,2.(,江西,),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干电池中物质成份,将电池剥开时闻到异味且发觉有黑色物质。,【,提出问题,】,为何有异味?黑色物质成份是什么?,【,网络搜索,】,干电池成份有二氧化锰、铁粉及铵盐等物质。,【
21、,试验设计,】,同学们分别设计试验进行探究。,第61页,试验,.,小婧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实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试验,.,小清用一个物理方法发觉黑色物质中不含铁粉,他采取方法是,_,。,试验,.,小明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水中搅拌,静置后过滤,取滤渣进行试验。,氢氧化钙,用磁铁吸引,第62页,试验步骤,试验现象,试验结论,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_,有气体生成,马上向上述试管中_,木条复燃,该气体是,氧气,产生大量气泡,伸入带火星木条,第63页,上述试验中产生氧气化学方程式为,_,,据此小明认为黑色物质中
22、一定含有二氧化锰。,【,交流讨论,】,大家对小明结论提出了质疑。,(1),小莹认为若要证实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必须验证二氧化锰质量和,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2H,2,O,2,=2H,2,O,O,2,MnO,2,化学性质,第64页,(2),小仪认为除了小莹考虑原因外,另一个原因是氧化铜等黑色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结论与反思,】(1),干电池中一定含有铵盐,可能含有二氧化锰,一定不含有铁粉。,(2),面对网络信息,我们要去伪存真,不应盲从。,第65页,【,解析,】【,试验设计,】,试验,是检验是否存在铵盐,铵盐能与碱性物质反应产生氨气,所以试验中应该加入熟石灰研磨
23、;试验,利用物理方法判断混合物中是否存在铁粉,其依据是利用铁特殊物理性质,能被磁铁吸引,所以采取方法是用磁铁吸引,假如混合物中含有铁粉,将磁铁置于固体上方,则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第66页,试验,是利用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来证实混合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锰,第一步向盛有黑色滤渣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初步判断黑色固体可加紧过氧化氢分解,第二步经过用带火星木条对产生气体进行检验。,【,交流讨论,】(1),假如是氧气则说明黑色固体能加紧过氧化氢分解,得出黑色固体是二氧化锰结论,但这一方案不严谨,,第67页,一是不能仅凭加入黑色固体后,生成氧气速率加紧就得出黑色固体是二氧
24、化锰结论,还需深入检验其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二是就初中化学中学过,黑色固体有氧化铜、二氧化锰等,而金属氧化物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第68页,4.(,江西样卷四,),小昊父亲为防治高血压购置了“低钠盐”。为探究该“低钠盐”中除食盐外添加成份,小昊进行以下试验。请你一起探究:,【,查阅资料,】,低钠盐是以食盐为基础,另外添加氯化钾、硫酸镁或氯化镁中一个或两种食用盐。,许多金属或它们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展现特殊颜色,这叫做焰色反应。如:钠,黄色;钙,砖红色;钾,紫色;钡,黄绿色。,第69页,【,提出假设,】,含有氯化钾;,含有硫酸镁;,含有氯化镁。,【,试验探究,】,第70页,试验操
25、作,试验现象,试验结论,步骤1:取少许样品于烧杯中,_,样品溶解,形成无色溶液,步骤2:取少许步骤1形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火焰颜色,火焰颜色呈,_,色,猜测正确,加入适量水,并用,玻璃棒搅拌,紫,第71页,试验操作,试验现象,试验结论,步骤3:取少许步骤1形成溶液于试管中,滴加_,_,猜测正确,则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MgSO,4,BaCl,2,=BaSO,4,MgCl,2,第72页,【,探究结论,】,该“低纳盐”中添加了氯化钾和硫酸镁。,【,反思交流,】,欢欢查阅资料获知,步骤,2,中假如没用蓝色钴玻璃而是直接观察,其火焰颜色为黄色,你认为钴
26、玻璃作用为,_,。,吸收黄光,排除钠元素干扰等,第73页,【,解析,】【,试验探究,】,步骤,1,:取少许固体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固体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步骤,2,:金属钾化合物在灼烧时会产生紫色火焰,因而取少许步骤,1,中溶液,进行焰色反应试验,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若火焰颜色展现紫色,则说明猜测成立。步骤,3,:为证实猜测成立,需向步骤,1,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假如有白色沉淀产生,,第74页,则证实溶液中含有,MgSO,4,,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gSO,4,BaCl,2,=BaSO,4,MgCl,2,。,【,反思交流,】,低钠盐中主要成份是氯化钠,在用焰色反应检验氯化
27、钠中含有少许氯化钾时,若不用蓝色钴玻璃而直接观察,钠元素火焰展现黄色,会对氯化钾检验造成干扰,因而钴玻璃是用来吸收黄光,排除钠元素干扰等。,第75页,6.(,菏泽,),试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而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无色溶液,(,如图,),,化学小组同学经过问询老师后只知道是,NaCl,、,NaOH,、,Na,2,CO,3,、,NaHCO,3,中一个溶液,为确认原瓶中是何种溶质并判断其是否变质,化学小组同学进行了探究活动:,第,6,题图,1,第76页,【,进行猜测,】,猜测,:原溶液溶质是,NaCl,;,猜测,:原溶液溶质是,NaOH,;,猜测,:原溶液溶质是,Na,2,CO,3,;,猜测,:原溶液溶
28、质是,NaHCO,3,。,第77页,【,查阅资料,】,常温下,相关物质相关信息以下表:,物质,NaCl,NaOH,Na,2,CO,3,NaHCO,3,常温下溶解度/g,36,109,21.5,9.6,常温下稀溶液pH,7,13,11,9,第78页,从物质相关信息可知,原溶液溶质一定不是,NaHCO,3,,因为,_,。,【,进行试验,】,(1),取少许样品,测得溶液,pH,大于,7,,则原溶液溶质必定不是,_,。,(2),同学们另取样品又进行了,试验,试验过程以下:,第,6,题图,2,常温下碳酸氢钠溶解度是,9.6 g,,不能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溶液,氯化钠,第79页,生成白色沉淀,
29、A,化学方程式,_,。,经过试验能够判断样品无色溶液中含有溶质有,_,。,【,取得结论,】,试验完成后,最终得到结论:原瓶中溶质是,_,,且已变质。,Na,2,CO,3,CaCl,2,=2NaCl,CaCO,3,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第80页,【,解析,】【,查阅资料,】,该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常温下碳酸氢钠溶解度是,9.6 g,,故常温时,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8.8%,,该溶液一定不是碳酸氢钠溶液。,【,进行试验,】(1),依据表格信息,氯化钠溶液,pH,7,,测得溶液,pH,7,,可知原溶液溶质必定不是氯化钠。,(2),依据前面分析可知
30、,,第81页,原溶液中溶质可能为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一个,且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后,溶液中会存在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可知白色沉淀,A,为碳酸钙,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2NaCl,CaCO,3,。加入适量,CaCl,2,溶液后,除去了溶液中所含,Na,2,CO,3,,向无色溶液,B,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说明无色溶液,B,显碱性,其中除了含有反应生成,第82页,氯化钠外,一定还含有氢氧化钠,所以确定样品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取得结论,】,该溶液是四种溶液中一个,由以上分析可知原瓶中溶质为氢氧化钠,且已变质。,第
31、83页,类型,2,相关反应后成份探究,8.(,江西,),为了解甲酸分解产物,试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查阅资料,】,甲酸,(HCOOH),熔点为,8.6,,能分解生成两种物质。,第,8,题图一,第84页,【,提出猜测,】,试验小组对甲酸分解产物提出了猜测:,猜测,1.H,2,和,CO,2,;猜测,2.CO,和,H,2,O,。,第,8,题图二,第85页,【,设计试验,】20,时,甲酸状态为,_,;从图一装置中选择适当装置,_(,填序号,),对甲酸进行加热。为了加紧分解速率,试验小组加入了催化剂,反应后将分解产物通入图二装置进行试验。,【,试验预测,】,若猜测,1,成立,则,D,中试验现象应为
32、,_,。,液态,A,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第86页,【,进行试验,】,试验中观察到,C,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F,处玻璃管中出现现象为,_,,甲酸分解化学方程式为,_,。,红色固体变成黑色,HCOOH=H,2,O,CO,第87页,【,交流拓展,】,资料表明,不一样条件下,甲酸分解产物不一样,猜测,1,和猜测,2,均能成立。据此小新对甲酸分解产物又提出新猜测:猜测,3.H,2,O,和,CO,2,;猜测,4.CO,和,H,2,。经讨论认为无需进行试验就能确定猜测,3,和猜测,4,都错误,理由是,_,。,违反了质量守恒定律,第88页,【,解析,】【,设计试验,】,甲酸,(HCOOH),熔点为,8.6,
33、,在,20,时,甲酸状态为液态;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应斜向上,故选,A,装置;,【,试验预测,】,猜测,1,是,H2,和,CO2,,若猜测,l,成立,则有,CO2,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D,中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进行试验,】,试验中观察到,C,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说明甲酸受热分解后有水生成,则猜测,2,成立;,CO,含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第89页,铁和二氧化碳,因而,F,处玻璃管中现象为红色固体变成黑色;猜测二成立,甲酸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生成水和一氧化碳;,【,交流拓展,】,任何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所以甲酸分解不可能
34、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或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第90页,9.(,江西,),试验中,小红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成酸滴加到金属铝中,结果发觉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成份,试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提出猜测,】,小红猜测是氧气;小敏猜测是氢气;,小雨猜测是二氧化碳。,其它同学认为小雨猜测是错误,理由是,_,;,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第91页,【,进行试验,】,利用图,所表示装置分别进行试验:,第,9,题图,第92页,(1),小红: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_,,则她猜测错误。,(2),小敏:用图,所表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气体,将管口,a,与,_(,填“,b”,或“,c
35、”),端管口连接。,反应一段时间,点燃干燥后气体,经过对现象分析,得出他猜测正确。,木条不复燃,c,第93页,【,得出结论,】,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NaAlO,2,),,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小敏试验方案有欠缺,步骤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_,。,2Al,2NaOH,2H,2,O=2NaAlO,2,3H,2,若氢气不纯,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第94页,【,反思提升,】,许多重大科学发觉,源自对试验中异常现象大胆质疑,深入研究。以下科学结果中,有两项是经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它们是,_(,填序号,),。,A.,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溅到花瓣上从而发觉
36、了酸碱指示剂,B.,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创造了联合制碱法,C.,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略异常现象发觉了氧气,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各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新值,AC,第95页,【,解析,】【,提出猜测,】,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氢氧化钠溶液和铝组成元素中不含碳元素,所以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会生成二氧化碳。,【,进行试验,】(1),假如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气体是氧气,则将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木条会复燃,假如不是氧气,则木条不会复燃,所以小红试验中观察到现象是木条不复燃。,第96页,(2),干燥气体应该长进短出,即气体应该由,c,端进入浓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点燃,
37、假如气体能燃烧,说明该气体是氢气。,【,得出结论,】,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反应物是铝、氢氧化钠和水,生成物是偏铝酸钠和氢气,据此可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交流讨论,】,因为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物遇明火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检验纯度,,第97页,而本试验中并未明确该气体是氢气,可能还是氢气和氧气混合物,若氢气不纯或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时,可能会发生爆炸。,【,反思提升,】,波义耳不小心将浓盐酸溅到花辨上,是一个意外现象,对此研究发觉了酸碱指示剂;拉瓦锡发觉氧气也是经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到结论;侯德榜创造联合制碱法及张青莲对相对原子质量研究,均不属于对意外现象研究。,第98
38、页,备考满分挑战,14.(,河池,),本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硫燃烧现象及酸雨危害模拟”试验。,【,试验步骤与现象,】,(1),按如图装置连接仪器,装好药品,塞紧胶塞;,(2),用放大镜聚强光引燃硫粉,可观察到硫粉燃烧时发出明亮,_,色火焰;,蓝紫,第99页,(3),冷却后,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喷水,可观察到:,绿叶变黄;,小烧杯里搜集到一定量液体;,氧化铜粉末逐步消失,溶液变成蓝色。,(4),取出小烧杯里搜集到液体进行检验,,结果该溶液为酸性,(,样品,),。,第,14,题图,第100页,【,提出问题,】,小烧杯里刚搜集到样品溶质是什么?,【,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化
39、学性质与二氧化碳有相同之处;,H,2,SO,3,易被氧化为,H,2,SO,4,;,BaSO,3,不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第101页,【,作出猜测,】,猜测,:样品中溶质含有,H,2,SO,3,;,猜测,:样品中溶质含有,H,2,SO,4,;,猜测,:样品中溶质含有,_(,填化学式,),。,【,试验探究,】,H,2,SO,4,和,H,2,SO,3,第102页,试验操作,试验现象,试验结论,向刚搜集到样品中滴加过量Ba(OH)2溶液,过滤,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测_正确,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_,沉淀不溶解,稀盐酸,第103页,【,交流讨论,】,(1),向刚搜
40、集到样品中滴加过量,Ba(OH),2,溶液目标是,_,;,(2),酸雨能腐蚀金属制品,从基本反应类型上看主要反应属于,_,。,预防亚硫酸被氧化,并将溶液中硫酸根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均转化为沉淀,置换反应,第104页,【,拓展延伸,】,SO,2,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原理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OH,SO,2,=Na,2,SO,3,H,2,O,第105页,【,解析,】【,试验步骤与现象,】,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热量。,【,作出猜测,】,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性质相同,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H,2,SO,3,,依
41、据题意,,H,2,SO,3,易被氧化成,H,2,SO,4,,所以样品中溶质,一可能是,H,2,SO,3,还未被氧化,溶液中只有,H,2,SO,3,;二可能,H,2,SO,3,已完全被氧化,溶液中只有,H,2,SO,4,;三可能,H,2,SO,3,部分氧化,溶液中现有,H,2,SO,3,,又有,H,2,SO,4,。,第106页,【,试验探究,】,向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样品溶液中亚硫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均可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且可预防样品中亚硫酸被氧化;要证实样品溶液中是否含有亚硫酸,依据亚硫酸钡不溶于水,但可溶于稀盐酸性质,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假如沉淀部分溶解,则加入氢氧化
42、钡溶液所得沉淀现有硫酸钡,也有亚硫酸钡,即样品中既含硫酸,也有亚硫酸;,第107页,假如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加入氢氧化钡生成沉淀中只有硫酸钡,即样品中不含亚硫酸,只有硫酸;假如加入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说明加入氢氧化钡生成沉淀全部是亚硫酸钡,即样品中不含硫酸,只有亚硫酸;题中试验中观察到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沉淀全部是硫酸钡,所以猜测,正确。,【,交流讨论,】(1),依据题意亚硫酸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所以要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亚硫酸,就需预防亚硫酸被氧化,即经过加入过量氢氧,第108页,化钡溶液,使亚硫酸转化为亚硫酸钡可预防亚硫酸被氧化;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另一目标是使溶液中亚硫酸
43、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全部转化为沉淀;,(2),酸雨中含硫酸,硫酸与活动性较强金属反应可生成氢气和盐,反应物是一个单质和一个化合物,生成物中一个是单质,一个是化合物,所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拓展延伸,】,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其原理是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第109页,类型,3,相关物质性质探究,16.(,江西,),如图是两个试验小组分别进行“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试验过程示意图:,第,16,题图,第110页,【,甲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加热后产生黑色氧化铜。,【,乙组,】,为寻找试验中没有产生氧化铜原因,他们进行了以下试验探究:
44、,【,查阅资料,】,在酸性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溶液中可发生以下反应:,6NaOH,4CuSO,4,=3Na,2,SO,4,Cu,4,(OH),6,SO,4,,生成碱式硫酸铜是不溶于水蓝白色固体,加热不易发生分解。,CuSO,4,2NaOH=Cu(OH),2,Na,2,SO,4,第111页,【,提出猜测,】,依据资料分析,同学们针对试管中溶液呈酸性原因作出以下猜测:,猜测,.,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猜测,.,生成硫酸钠使溶液呈酸性。,【,试验与结论,】,试验: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酸碱度,得出其,pH_(,填“”、“”或“”,)7,,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猜测,成立。,第112页,试验:向
45、盛有硫酸钠溶液试管中滴加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显紫色,硫酸钠溶液呈,_(,填“酸”、“中”或“碱”,),性,猜测,不成立。,【,交流与反思,】(1),乙组同学认真分析甲组试验后,一致认为不需要经过试验就能判断猜测,不成立,理由是,_,。,(2),在化学反应中,相同反应物因其质量比不一样可能会造成生成物不一样,请另举一例,_(,写出反应物即可,),。,中,甲组试验中也有硫酸钠生成,木炭和氧气,第113页,【,解析,】【,甲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试验与结论,】,硫酸铜溶液呈酸性,酸性溶液,pH,小于,7,;
46、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向硫酸钠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即不变色,说明硫酸钠溶液呈中性。,【,交流与反思,】(1),甲组试验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硫酸钠,,第114页,而甲组中观察到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假如硫酸钠溶液呈酸性,则产生应该是蓝白色沉淀;,(2),碳与氧气反应,氧气充分时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第115页,18.(,广安,),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主要成份之一是碳酸氢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化学性质进行探究:,第,18,题图,第116页,【,探究试验一,】,碳酸氢钠溶液酸碱性: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pH,约为
47、,10,。由此得出结论是碳酸氢钠溶液显,_,。,【,探究试验二,】,碳酸氢钠热稳定性:取一定量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表示。,【,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个常见固体物质。,碱性,第117页,(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快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3),该兴趣小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第118页,他们猜测依据是,_,。,请设计试验,检验反应后固体产物是,NaOH,或,Na,2,CO,3,,并完成下表。,限选试剂及仪
48、器: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质量守恒定律,第119页,序号,试验操作,预期现象,结论,取少许加热后固体产物放入试管A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振荡溶解,加入足量_,振荡,静止,产生白,色沉淀,产物含,Na,2,CO,3,取操作后上层清液于试管B中,滴加酚酞溶液,_,产物不,含,NaOH,氯化钙溶液,溶液不变色,第120页,【,解析,】,碳酸氢钠溶液,pH,值大于,7,,溶液显碱性;碳酸氢钠受热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也符合元素种类不变标准;取适量固体物质溶解后放于试管
49、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再取上述操作后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假如酚酞溶液不变色,,第121页,说明产物中不含有氢氧化钠。先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目标是除尽碳酸钠,防止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干扰对氢氧化钠存在检验。,第122页,类型,4,相关影响原因探究,19.(,江西,),某试验小组对试验室制取氢气反应原理进行探究。,【,知识回顾,】,能产生氢气化学反应有:水电解活泼金属与酸反应,【,讨论交流,】,反应化学方程式,_,;,2H,2,O=2H,2,O,2,通电,第123页,同学们讨论后认为该反应不适适用于试验室制取氢气。,【,试验探究,】,为了探究哪种物质更适适用于
50、试验室制取氢气,大家设计了以下试验:,第,19,题图,第124页,【,分析与结论,】,填写试验汇报。,试验,试验现象,试验结论,A,猛烈反应,急速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_,反应速率过快,气体不便搜集,不能用于试验室制取氢气,发烫,第125页,试验,试验现象,试验结论,B,迟缓产生少许气泡,反应速率过慢,不适适用于试验室制取氢气,C,较快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烧,_,反应速率适中,适合用于,试验室制取氢气,第126页,经过试验得出,适合试验室制取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知识拓展,】(1),确定试验室制取气体反应原理时,要考虑很多原因,如反应快慢、搜集难易、,_,等。,(2),用稀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