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蹦床里的学问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知道弹力、弹性的初步概念。2.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一定限度内,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有关。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 通过体验、表达、交流、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形成弹力的概念模型。2. 应用结论,检验其正确性。教学难点探究弹力与物体形变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橡皮筋1根、测力计(5N)1只、直尺1把、弹簧(压簧)1个;记录单1张。演示准备:课件、橡皮筋和纸弹、实验数据汇总表(板演)。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播放“玩蹦床”视频。2.谈话,板书课题。(玩蹦床是小朋友喜欢的一项活动,里面隐藏着很多的
2、学问。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番蹦床里的学问!)二、 初步建构概念:弹力、弹性。1.谈话:对蹦床里的学问,你有怎样的理解?(用力跳外力;床有怎样的变化形变;腿有怎样的感受来自床的抵抗、反冲、弹的力)2.体验:压弹簧、拉皮筋,手有怎样的感受?放手后,他们的形状怎样了?3.明确概念。 三、提出问题并猜想。1.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对蹦床里的学问,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提一提:玩蹦床,为什么有时蹦得高、有时蹦得低?射箭,为什么有的近、有的远?)2.与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四、实验。1.结合所给材料,设计验证实验(用测力计拉橡皮筋)。(1)指导:介绍测力计的用法;提示尺
3、子的作用定量测量皮筋被拉长的长度。(2)引导说实验思路。(3)指导:设定自变量;分工合作,及时记录数据,及时轻声讨论并写下发现。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巡视指导,一人用手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另一人把橡皮筋的另一端与测力计连在一起,然后拉测力计并读数,第三人用一把直尺在旁边测量出橡皮筋伸长的长度,记录员把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的表格里。)3.汇报交流。4.总结: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五、 应用、验证。1. 谈话、演示: 根据我们知道的弹力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弹弓,想一想,怎样控制“纸弹”的射程?2. 谈话、演示:如果我们把橡皮筋无限拉长,会产生无限大的弹力,把纸弹射出无限远吗?3. 修正结论: (我们前面做出的结论正确吗?有没有需要修正的?) 在一定限度内,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六、联系生活和社会科技。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弹力的例子? 执教: 凌云龙 2015年1月13日 附:板书设计 蹦床里的学问 越大 抵抗的力 受到外力 变化 越大弹力 物体 形状 弹性 外力消失 恢复 (性质) 在一定限度内 附:记录单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 蹦床里的学问 “弹力大小”实验记录单 橡皮筋被拉长(厘米)测力计读数(牛顿)我的发现组长: 记录:成员: 2015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