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解读“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
——广东版七年级上册P17图1.19
江西省瑞金三中 杨春凤 电话15970726983 邮编342500
一、 图中直观信息
1、教材中的图是个彩色立体图,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把它转化成黑白的平面图,见图1。
2、图中“二分二至”均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的情况与此相反。
3、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4、图中地轴相互平行。
5、地轴与赤道所在平面相互垂直。 图1
6、一般左、右两侧是“二至”图。习惯从左侧开始,知道了左侧情况,再按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的顺序依次推出其他节气。
二、必须掌握的几个重点知识点(考点)
1、节气
图中四个节气分别是指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这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中的四个特殊节气。
2、日期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日期分别是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平时练习中一般可不带“前后”。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太阳直射最北纬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是太阳直射最南纬线。
可见,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见图2):(1)自春分日后→→秋分日前,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图中①②段),北半球为夏半年;自秋分日后→→次年春分日前(图中③④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为冬
半年。(2)自夏至日后→→冬至日前,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图中②③段);
自冬至日后→→次年夏至日前,太阳
直身点向北移动(图中④①段)。 图2
4、昼、夜长短情况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长(夜长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短(夜长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
可见,(1)自春分日后→→秋分日前,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自秋分日后→→次年春分日前,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2)自夏至日后→→冬至日前,北半球各地昼长渐短;自冬至日后→→次年夏至日前,北半球各地昼长渐长。
以上几个重点知识可以归纳成下表:
节气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21
6.22
9.23
12.22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赤道
0O
北回归线
23.5ON
赤道
0O
南回归线
23.5OS
昼夜长短情况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极昼极夜情况
无
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
无
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
三、“二分二至”的确定
“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中一般左侧图
是夏至日,如图1,但这不是绝对的,见图3。
很明显图3与图1的地轴倾向不同,那么,如 图3
何确定呢?关健是寻找太阳直射点,确定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由于日地距离非常遥远(约1.5亿千米),地球、太阳在这遥远的距离面前显得非常渺小,小到我们可以把太阳、地球看成一个点,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一束光线,这束光线就是日、地间的连线。所以,找出图中表示太阳的圆和图中左侧表示地球的圆,两圆心的连线就是太阳直射光线,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就是太阳直射点。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为夏至日;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则为冬至日。确定了左侧图,按公转方向可以推出其他节气。
四、例析
题目:材料一:图4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二分二至日示意图。
材料二:某日下午5点多种,家在赣州市放学回家的小明感觉到寒风袭人,夜色比前些天更快降临……。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日,地球运行的时段是( ) 图4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2、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南、北)半球,太阳直射点正向______(南、北)移动。
A、北、北 B、北、南 C、南、南 D、南、北
3、此日,北极附近出现________(极昼、极夜)现象。
解析:很明显图中节气、日期等都不清楚。只有按文中”三“介绍的方法找出太阳直射点。作图5,明显看出太阳直射北半球,所以,图中②为夏至日。再依据地球公转方向推出③是秋分日、④是冬至日、①是春分日。
根据材料二,赣州市“寒风袭人” 、
“夜色比前些天更快降临”,说明北半球
已进入冬半年且昼渐短。所以,此时地球运行 图5
应在③→④段,即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
答案:1、C 2、C 3、极夜
(文中“→”均指地球公转方向)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