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思源实验学校陈志峰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掌握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2、 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课文中受到教育,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学重点: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教学难点:掌握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课时:1课时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1946年6月;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
2、攻序幕)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师板书课题-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二、讲授新课:1、出示本课学习目标;找一名学生朗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师:这一课共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第二部分内容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第三部分内容是渡江战役。 2、出示自学指导(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问题(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问题(2)怎样进行土地改革的?问题(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学生按学习目标要求自主学习,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通过
3、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3、出示自学指导(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问题(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问题(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问题(3)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问题(4)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问题(5)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平津战役有何意义?4、找一名学生来读自学指导(二)学生按学习目标要求自主学习,读教材第二部分内容,大字部分要认真读,小字部分快速
4、浏览,完成自学指导(二)中的问题,能独立完成的尽量独立完成,独立完成不了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给学生四分钟时间读课文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问题(1)-战略防御、战略反攻两个阶段;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即可。问题(3)-师引导学生从东北战场上敌我实力对比情况和从整个战略意义等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关于辽沈战役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问题(4)-师可补充介绍敌人的军事部署情况,所以我军决定采用“中间突破、分割歼灭”的作战方针;关于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要求学生归纳总结。问题(5)-师可引导学生从战略意义和保护文
5、化古迹的意义上考虑,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借助教材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关于意义结合课本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关于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可用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三大战役简况,意义结合101页教材分析总结。战役名称指挥者参战部队战略方针战果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东北解放军关门打狗歼敌47万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中原解放军中间突破、分割歼灭歼敌55.5万平津战役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东北、华北解放军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歼敌52万5、出示:自学指导(三):渡江战役问题(1)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
6、点:都是缓兵之计,企图把战争责任推到中共身上。不同点:双方的力量对比变化了。问题(2)渡江战役的经过?学生按学习目标要求自主学习,读教材第三部分内容,大字部分认真读,小字部分快速浏览,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6、问题(1)即课本方框内思考题,注意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全面分析两者区别;问题(2)由学生朗读,提示学生理解并划出要点。拓展与延伸: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总结:(1)、国民党独裁,内战,不得人心,政治孤立,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2)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广大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三、练习巩固。四、小结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巩固后方基地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人主力3、渡江战役倾覆蒋家王朝板书设计: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战略时机的选择2.辽沈战役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用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三大战役简况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三、渡江战役1.国共北平和平谈判2.渡江战役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3.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胜利进军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