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王玲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
2、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播放三国演义片头)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三国演义。师:对,这些人物也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但是他们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真实的三国历史是什么样呢?诸葛亮是否能掐会算?曹操是否是白脸奸臣?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真实的三国吧!(出示标题第20课三国鼎立) 新课学习:官渡之战 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主题曲配以三国任务图片,将学生带入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前面我们学过秦汉时期,大家都知道,秦
3、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一统时期,接下来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三国便是分裂的开端。三国的分裂渊源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打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一些掌握军政大权的州郡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出示军阀割据示意图)请大家观察地图,在这大大小小几百个军阀中,势力较大的是哪两支军阀?简单介绍三国时代到来的背景,引出袁绍和曹操。生:袁绍和曹操。师:(出示曹、袁画像)曹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下面我请大家看两幅图片,谁能说出这两个关于曹操的成语?(出示曹操成语)生:略师:从这两个成语看,曹操有哪些优点?生:机智、以身作则等。师:但这时的曹操
4、只有三四万人,占据了河南一带,而袁绍却拥兵10万,并占据了河北、山西、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可谓将广、兵多、粮足。曹操根本不是他的对手。那么曹操该怎样增强自己的实力呢?请大家快速阅读89页右下角小字内容,谁能告诉我曹操在政治上和用人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示曹操策略)生:略师:曹操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身边又“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但这还远不够。古人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古代打仗,经济是物质保障。可是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北方出现了“白骨遍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为了增强经济力量,曹操让士兵和农民大规模地垦殖荒地,以看图猜谜语,讲故事,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情感教育融入
5、其中。看书,归纳总结,学会自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屯田”。通过上述措施,曹操的实力有了很大增强,这就对袁绍构成了威胁。那么这时的袁绍会怎样做呢?生:略师:公元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逼曹军,双方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展开激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是什么?生: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曹操以少胜多,袁绍退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师:这之后,曹操又用了7年时间,消灭了一些北方军阀,207年统一了北方。所以说,官渡之战的作用是生齐: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新课学习:赤壁之战师:(出示板书)。207年当曹操得胜还朝途经渤海的时候,留下了这样豪情满怀的诗句(出示龟虽寿)请大家齐读。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句诗的含
6、义?生:略师:这一年曹操已经53岁了,而且统一北方了,他还有什么“壮心”呢?将后文屯田内容整合到此,线索清晰,逻辑性强。忽略战争过程,强调战争结果。利用学生学过的曹操诗句巧妙导入本课重点赤壁之战。统一全国。师:那么曹操将要遭遇的对手是谁呢?(出示孙刘画像)生:孙权、刘备。师:谁给大家介绍介绍孙权?生:(略)师:你讲得很精练。曹操的另一个对手是刘备。其实刘备早年很不得志,甚至投靠过曹操。曹操早就看出刘备不是一个等闲之辈,曾经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说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虽然刘备不得志,但是他胸怀大志,求贤若渴,下面这幅画是明朝人画的有关刘备求贤的故事(出示三顾茅庐图片),看一看,图中都有哪些
7、人物?这里面有个成语故事,谁给大家讲讲?生:(略)师:刘备有了诸葛亮,真是如鱼得水。但是这时无论是孙权还是刘备,都不是曹操的对手, 因此,孙刘两家走向联合。而曹操要与这样两个有才干、有抱负、有实力的的人争夺天下,他们之间必然有一场恶战。这场战役由于战火映红了江边的崖壁而被称为赤壁之战。赤壁之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为后人津津乐道,也由此派生出许多成语、典故、歇后语,你能说出一二吗?生:师:看来,赤壁之战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曾经写过一首关于赤壁之战的词,这是这首词的第一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略)生:(略)师:让我们通过电视剧的描写,重温一下当时的场面吧。(播放录
8、象)这场战役的结果,不用说大家也猜到了。这不禁让我们回想起官渡之战,两场战役的主角都是曹操,但前者他以少胜多,后者他却以多败于少,时隔仅仅八年,为什么竟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师生共同分析: 骄兵必败、人心向背等。师:曹操省悟到统一南方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逃回北方后,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而刘备也进占了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三分天下的局面基本形成。所以赤壁之战的作用是:生齐: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和语文学科密切结合,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更直接。抓住学生为曹操叹息的有利时机,分析曹操战败的原因。师:(出示板书)就在曹操霸业将成称帝的时候
9、,公元220年,他病逝了。1000多年以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一直没有停止过。罗贯中更是在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你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A:有许多人认为曹操是坏的,刘备是好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些君主来说,根本没有好坏之分没曹操他够狠、够奸就是他的成功。能者为王嘛!生B:曹操在书中一直是反面形象,但说实话,我最佩服他。有谁敢象他那样“煮酒论英雄”中夸自己是英雄?他的爱惜 人才谁人能比?明知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却不惜以种种连刘备也舍不得的代价挽留 他,这样的人在古代、今天都可谓泊乐!为了一个赵子龙,不惜下令只许活捉,另本方伤亡数十名大将!官渡之战后发
10、现他手下的人通袁绍 的书信,下令烧毁并说:“自身难保,何况众人?”,包括为袁绍写过讨伐曹操文告的用词尖刻还骂了祖宗的人,曹操都能委以重任。生C:曹操是一个杰出的诗人。生D: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学生各抒己见,思维与思维碰状,智慧与智慧交锋,课堂焕发出富有激情的生命力!师:大家谈的很好,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尽管刘备落魄到了贩鞋织席的地步,但因是皇族后代,再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罗贯中就对他大加美化,而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曹操就成了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很不公正的。新课学习:三国鼎立及经济发展曹操死后,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
11、22年,孙权建吴,都城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了。(出示三国形成图,做一做)请观察地图:谁能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先请学生讨论,再请一个学生上来画)大家看,魏、蜀、吴三个政权就象一个鼎的三个足,分布在中国大地上,三国鼎立的意图就是三个政权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下来。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局面,它的形成是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三国形成后,他们最怕的是什么?最渴望的又是什么?生:最怕别人吃掉自己,最渴望吃掉别人。利用地图,一目了然。巧妙地引出三国经济发展师:怎样才能保住自己?请大家打开书,找到三国发展经济的措施。一会儿,我请各国代表介绍一下本国经济最具特色的方面。生:略师:听了各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的稳定形势下,各国经济都有所发展。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大家: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的局部统一,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生:(略)课后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这是我根据今天的内容设计的两个图示,谁来给我们小结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生:(略)达标测评师:大家学得不错,下面我们来个牛刀小试,检验检验今天的学习效果。(出示练习,请学生完成。)结束语三国中的每一国都追求以自己的国家来统一中国,在三方的角逐竞争中,最后的胜负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回归课本,读书自学。再次设疑,激发学生思考。构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