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开放30年对书法艺术的感悟如果说我们的父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的话,那么我们70、80后的这一代无疑应该算做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30年来,国家不断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发展思路明确,这就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家谈了很多我们国家的变化、我们生活的变化。我想谈谈我更感兴趣的话题:我所喜爱和现在从事的专业书法。我认为国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书法艺术得以复兴的前提和基础。 我从5岁开始习字,30年间未从未有过较长时间的间断。从懵懂初学到进修完成本科学业,我对书法艺术有了很多的感悟,也从中受益匪浅。书法艺术作为一
2、种艺术文化,30年来的发展不像其他行业那样风风火火、热闹非常,但她的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首先,形成了从中国书协到省市自治区书协及市县书协比较完备的书法家组织系统。这是书法艺术被国家承认为一种专门艺术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从小就羡慕给我做书法启蒙教育的外公是中国书协的理事,经常参加笔会活动,如今自己也成为了东城区书协的会员。其次,以专业书法家、业余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为主体的书法人口数以百万计,并且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至此,书法开始成为大众艺术。三、基本确立以展览为主,以报刊出版物、电视、网络为辅的书法作品及其复制品的社会传播方式,以前想看到名人名家和善本古籍的机会很少,借助现
3、代印刷出版技术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佳作和临摹的范本。四、书法形成了从基础教育、校外教育到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书法教育体系,我自己就是书法高等教育的受益者,现在又成为了书法教育的传播者。五、书法作品成为了艺术市场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商品,而且带动了相关的工具材料(如文房四宝)产业的稳定发展。以往以卖字为生不光彩的旧文人思想,已经被现代艺术商品的市场化思想所替代。 从这些方面的成就来看,可以说在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体制与机制已经基本成形。在数千年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这是一种崭新的文化体制,当然还需要调整、改革,不断完善,但它为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制度保障却是不争的
4、事实。 初步形成了社会文化体制的格局,并不意味着书法艺术已经适应了现代文化土壤;并不意味着她就不存在发展的困境和生存的危机。近20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矛盾主要集中在社会文化条件上。实用书写基本退出社会用字领域。大到店铺招牌,小到书信甚至便签都已经被电子化。近代以来,引进西方先进机械印刷术,逐渐取代传统的雕版印刷及手写本书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及网络为基础的处理、传输汉字的新技术迅猛发展,如激光照排、数码成像、光储存、电视、传真、手机信息、卫星传送等,使文本的处理、传播更为便捷、准确、高效,基本取代了手工书写。现在,实用书法退出社会用字领域,艺术书法赖以生
5、存的社会文化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里我想特别给大家分享一下历史上的三次“换笔运动”。毛笔是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书写工具,书法艺术的特性与魅力与毛笔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书法艺术。近现代西学东渐以来,出现了三次“换笔”运动。第一次“换笔”,是20世纪初引进西方机械生产的钢笔(金属尖,自动注墨水)。有意思的是,引进钢笔与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几乎在同时,尽管出乎偶然,但个中机缘值得寻味。第二次“换笔”应该说是60年代普遍使用无需灌墨水的圆珠笔。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末,与前两次不一样,不是“笔换笔”,而是“笔换电脑”,彻底的“换笔”。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全民普及电脑,是国家发展
6、战略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换电脑”彻底改变了书写方式,这也是前面所述实用书法退出社会用字领域的最直接的动因。不仅如此,“换电脑”还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就书法而言,没有书写经验,就不知道“笔顺”;没有毛笔书写经验,就不知道“笔势”、“笔意”,无法欣赏书法艺术,正是基于“换电脑”对于书法艺术生存条件改变,90年初出现了书法前途“悲观论”,巧合的是,那个时期也正是我处于书法学习和认知的转型期。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近20年来电脑的逐渐普及,并没有出现毛笔使用者的剧减,反而是在增多。但她是呈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果,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毛笔逐渐成为一种带有中国文化符号意味的象征性物
7、品,毛笔和书法基本上转入了文化消费行列,成了“奢侈品”。 回顾30年,书法艺术开始成为大众艺术,以后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汉字会长期使用下去,硬笔书写、毛笔书写与普及电脑可以并存。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消灭文盲,人人都可以拿笔写字,也可以都使用电脑,所以人人都是潜在的书法人口。书法艺术还原为大众文化,从前王公贵族、士大夫把玩的高雅艺术,现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书法成为大众艺术,受大众文化环境的影响,世俗化、商品化、多元化的倾向会增强,崇高、精神、意义会淡化。现在已看到了这种动向,所以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书法艺术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崇高的审美理想,否则,书写汉字不可能成为艺术。
8、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必须深入传统文化,必须以“儒道释”为核心。这种深入传统、追求理想,肯定是个性化的,肯定带有时代的气息。一位日本学者说过:“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汉字!在最广大地域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被最长使用(3000多年)的文字,是汉字!表现最多语言的文字,是汉字!蕴藏书籍最丰富的文字,也是汉字!”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声望提高,现在许多国家、地区出现了“汉语热”,书法艺术也必然会更加频繁地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之中。现在我作为一名书法艺术教育的从业者,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肩负起了对汉字书写教育和书法艺术薪火相传的使命和义务,我能感受到这份使命和义务的分量,但我也在其中享受着一份快乐! 朝阳门朝少年之家 张蓬 200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