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经典诵读成为孩子心灵飞翔的翅膀蒙学教材三字经教学片段反思片段一教师:孩子们已经读了很久三字经了,今天,能用不同的方法吟诵给大家听听吗?谁先来?学生1:我先来!“人之初,性本善”学生2:我也能,而且能用不同的方法吟诵。我和同桌一起来对答。学生:教师:孩子们真是一群优雅的小吟诵家啊,老师这为你们高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字经,感受它的魅力,展示你们的风采,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片段二教师: 小朋友们已经很着急要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了,不过先别着急听老师来提提要求好不好?一会请你借助拼音把这两段三字经先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
2、办?学生:读拼音。教师:对,借助拼音把它读准确。同时在读的时候请你注意这两个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听清楚要求了吗?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教师:小朋友在读书的时候眼睛看书看的特别仔细,让我们用眼睛看着书把课文从头到尾再用心地读一遍,开始吧!教师:刚才大家读得都那么用心,有的同学把课文读了好几遍,那现在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呢?教师:其他同学我们的眼睛看着哪呀?耳朵干什么啊?学生:看着书,认真听。教师:你们真会学习,那就让我们用心地听如果听到他那读错了就小声的给他提个醒。(设计意图:接触新课文,首先让学生把字句读准,停顿得当,做到眼看、口读心思、耳听 ,不填字漏字,不颠倒,不重复。 )学生:
3、读片段一。学生:读片段二。教师:刚才潘家乐有点紧张我们让他把他读错的那个地方再读一读好吗?学生:纠正错误,再读。教师:谁再来读一读?学生:我来全部读。教师:我看有的同学还想读,那同桌俩互相读读这篇课文,一人读一个部分,互相听听看他读的正确了吗?如果有错你就帮他指出来,让他改正后再多读几遍。看哪两位同学读得最认真。(设计意图:熟读课文的过程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的过程,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让学生反复练读,纠正错误,由不熟到熟练,由不流畅到流畅。,正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教师:谁来说说你觉得你的同桌读的怎么样?学生:我觉得我的同桌读的特别流利,也不多字也不少字。就是“蚕吐丝”那读错了。教师:那你
4、帮助他了吗?学生:他自己改正了。教师:那你对他有什么希望和建议?学生:希望他多读点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或问问老师、同学。教师:谁再来说说你觉得你的同桌读的怎么样?学生:我的同桌读的流利如水,希望她以后读的时候再加一点点感情。学生:他读的正确流利,没有多字没有少字,而且他读书的时候他的眼睛一直在看着书。他读的很好听,希望他以后继续努力。教师:我发现杨诺特别会评价同学,他提到了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同桌读书时眼睛是一直看着书的。谁还想评价评价自己的同桌?学生:他读的正确流利就是没有感情。教师:一会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会读的更有感情。学生:我的同桌读的特别快,我希望她以后读书时慢一点把字读清楚。教师
5、:有的同学还想说那请你们像刚才那些同学那样互相评价评价你的同桌。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让同桌进行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加倍珍惜朗读的机会,全身心投入朗读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同龄人认可的喜悦,建立群体效应。)教师:听了同桌的建议是不是觉得自己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呀,那就自己再用心的把课文再从头到尾读一遍吧。学生:自读两个片段。教师:好最后一个同学也已经读完了,看来带着拼音的课文大家都能正确流利的读下来了,那去掉拼音的课文还能这么正确流利的读下来吗?这么自信自己先试试。学生:自读大屏幕上去掉拼音的课文。教师:
6、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读片段一。学生:读片段二。教师:我看有的同学自己已经小声的在下面读起来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读吧。学生:齐读去掉拼音的两个片段。片段三教师: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都想加入你们的行列了,能让我读读吗?那就请大家看着大屏幕,注意听我打的节奏。教师:请你也给自己加上点动听的伴奏,看着大屏幕自己试着读读第一段课文。学生:拍手读三字经片段一。教师:我们一拍手就不由自主地拍到了一起,这样吧让我们自己拍自己的再读一读,好吗?学生:拍手自读三字经片段一。教师:谁来给大家读读?学生:指名站起来读三字经第一部分。(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同感老师的表演读,来抛“砖”引“玉”
7、,使学生进入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家园。)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低年段儿童的语文教材主要安排以拼音、识字教学为主,我国传统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封建社会儿童最早接触到的识字教材与读物。它们虽不是诗歌,却深深地印着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通篇皆为整齐押韵的三字或四字小节,结构整齐悦目,读来简洁凝练,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特别适合低年级孩子进行诵读。下面就三字经的教学片段加以分析,谈谈诵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8、,主要的支点就是“读”,采用自读、练读、指读、合作读、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本,并感悟文本。这一系列的过程,层层深入,步步提高要求,从这可以看出阅读是有层次的,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我认为诵读,是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唯一途径。一、 让文章熟读成诵古人说读书“须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对文本的阅读,要想做到熟读成诵,要先能熟读,反复朗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再结合文义阅读,理清思路,直至脱口成诵。在片段二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按要求初读反馈,接着同桌间自读反馈,再接着互相讨论评价读的质量,进行总结读,
9、这些多样化得活动充分显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鼓励学生加强诵读训练,在多样化语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调动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只有这样的层次教学,才能为学生的熟读成诵奠定基础。二、 让老师成为诵读的典范聆听出色的诵读,犹如听一首优美的歌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教师的诵读示范对学生影响很大。声情并茂的诵读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诵读的欲望。在片段三中,老师就利用自己伴有节奏的范读,给了学生非常好的示范,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积极性,他们有的采
10、用拍手读,有的采用对答,有的还用简单的旋律唱出来,给课堂带来了轻松活泼的氛围,孩子与老师其乐融融。三、 让方法成为诵读的眼睛。画龙需要点睛,任何的课堂都需要点睛之笔。在语文课堂中,读是方法,读是手段,但是读也需要方法,没有阅读方法的支撑,读书将如一潭死水,不起一点涟漪,课堂也永远不会有龙腾地那瞬间的精彩。吟读、朗读、朗诵;范读、仿读、跟读;齐读、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析读、品读、评读、研读,这些读法类型的视角各异,从声音表现、组织形式到阅读层级等均有涉及。但我认为都可以为诵读而运用。适当的范读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分角色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品读可以带来学生情感的升华。如果整个诵读过
11、程能由这些优秀的读书法建构,我相信课堂一定会由一双明亮的眼睛指引,到达成功彼岸。四、让经典融入诵读,让诵读成为孩子心灵飞翔的翅膀。现代蒙学教材的学习强调反复吟咏,熟读成诵,正是在诵读中,教材的押韵美感、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体现出来,或者说正是教材语言特有的声律美感内在地决定了吟咏诵读是其主要学习方式。因听声而记真切,因吟诵而见其美,美感的教育不是外在的,就在语言的声音美本身!今天的语文低段教材,基本采用先集中学拼音后分散识字,采用了浅显通俗的白话韵语配合拼音识字,但在平仄起伏、抑扬顿挫方面不如传统蒙学教材那样讲究,汉语言的声律奥妙和平仄节奏美感体现得不太充分。 在研究中每天让孩子反复吟诵这类读本,美辞佳句尽入腹中,积累日丰,有助于培养学生凝练、典雅的文言语感和美感,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识字量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促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