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课题:物理概念教学学习时数:3学时学习目标:(1) 了解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2) 理解中学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3) 掌握中学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物理概念的重要性重点物理概念教学要求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措施板书设计:物理概念教学1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一、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二、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三、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2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一、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形成概念的概括方法二、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四、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五、学会运用概念3 如何搞好中学物理概念的教学一、创
2、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常用的方法:(1)运用实验(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二、及时进行思维加工三、提供运用物理概念的机会课外作业:1谈谈影响中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因素。具体内容:物理概念教学讲述: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物理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究竟怎样认识和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本章主要阐述它的一般规律性的问题。1 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讲述: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大致可以从以下主要方面来加以认识。一、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讲述:纵观物理学内容,大体可
3、分为物理现象、事实、概念、规律和理论。其中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因为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原理、公式和定则等)反映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例如阿基米德定律,它反映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重的关系,如果学生对液体、浮力、重力的概念不清,就无法正确理解这一规律了。另外,如果没有一系列物理概念作为基础,就无法形成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例如,若没有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一系列概念,就不能形成电学的理论体系;同样,若没有光源、光线、实像、虚像等一系列概念,也就无法形成几何光学的理论体系。因此,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规律的基础,而且也是物理理论的基础。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
4、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首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二、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讲述: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说“听得懂、做不来”。其症结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教学没有搞好。在教师方面,往往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注意让学生多做练习,而不注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在学生方面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其结果必然是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怎么还没谈得上知识的灵魂运用呢?事实上,能否使学生逐步领会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如力、功、能
5、等等,达到教学要求,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一章节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对整个物理学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三、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讲述: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对重点物理概念的认识,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动手、动脑、动笔、动口等活动,特别需要经历一个特殊认识与一般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反复结合、互相作用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自我调节,因为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调节,学生才能用新的思维形式去认识新的事物,才能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理解学习的过程,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讲述:综上所述,
6、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好概念,学生学好概念,对于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2 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一、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形成概念的概括方法讲述: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首先应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即通过联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列举各种事例及进行必要的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小组实验等等,使学生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使之对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以建立起对研究对象的正确而清晰的表象,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其次,概念的形成,并不是感性材料的堆积,而是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概括的产物。因此,在学生已有足够数量的感性认识的
7、基础上,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的概括,即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去逐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达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讲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形成概念的概括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如建立机械运动、功能、力的初步概念等等,就是用这种方法。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不太自觉地用过这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有足够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做基础,又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属性,学生就不难掌握。另一种是把被研究的事物的某一属性隔离出来加以研究,用另外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加以定义,如密度、加速度、电阻、磁感应强
8、度等概念的建立,就是用这种方法。这种抽象概括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建立概念时常用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花大力气使学生学会这种方法。二、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讲述:物理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在概念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例如“密度”这个概念,一定要使学生懂得不同的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只有从这两方面来分析,才能使学生明白:对一定的物质来说,不管质量和体积的大小如何,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这种比值不变性,就是物质的某一种本质属性的反映,叫做密度。理解了这
9、一点,学生就不会把看成是质量越大,密度越大;体积越大,密度越小了。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讲述:物理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概念的外延,它说明概念反映的是哪些对象。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洛仑兹力,就是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一些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要逐步使学生了解它的外延,使学生通过对物理概念外延的了解,逐步深化和扩展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四、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讲述:联系的观点是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教学中,揭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和扩展对所学物
10、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比较,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就能使学生分清不同概念所反映的不同本质属性,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不清。例如,在热学中,热量、温度、比热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学生只有认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三个概念。类似的问题还有:电势与电压、速度与加速度、动量与动能、振动与波动等等。五、学会运用概念讲述:“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同时,在运用过程中,学生对概念上的缺陷才能暴露出来,以便于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完善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学过“密度”这一概念后,可以向学生提问:质量
11、是1kg的钢球,切去500g。其密度是否变化,或许有学生回答:质量减少一半,密度就变为原来的一半了。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减少一半,其体积也随之减少一半,两者的比值即密度是否与其质量的大小有关?通过这样的分析,让他们悟出密度没有变化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的理解,同时也进行了分析方法的初步训练。3 如何搞好中学物理概念的教学讲述:在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一般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讲述:在中学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这是由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常用方法有:
12、(一)运用实验讲述: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若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地思考。例如要学习“大气压”的概念,有经验的教师曾创设过这样的一个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鸭蛋,置于较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停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蛋置于瓶口上,学生们惊疑地看到鸡蛋慢慢地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在瓶中。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学生们不但立即引起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激发起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讲述: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运用实验来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既要有
13、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更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来,注意观察它的变化及其产生条件,以使从中发现它的本质属性。(二)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讲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许多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例如,在进行压强、摩擦、惯性等概念的教学时,都可以利用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知的事例来创设物理环境。这种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运用生活事例来创设的物理环境,也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讲述: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所举的事例必须是学生确已熟知的,且要恰当和典型。否则会使学生感到不可捉摸。讲述:
14、除此之外,运用图表、幻灯、电影、电视、多媒体和参观等等,也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二、及时进行思维加工讲述: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概括的产物。所以,在中学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若只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即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及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则尽管教师在作出物理概念的文字或数学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
15、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形成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对于物理量,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加工,得到它的量度公式,进而分析、比较它的量度公式与物理意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电阻这个概念的教学,学生从实验中直接取得的是几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电阻这一物理概念呢?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分析一类数据,从对这一类数据的分析、整理中可以得出:对同一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它的电流强度I之比,是一个与U与I都无关的恒量R;然后再考查另一类(或几类)数据,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可以初步概括出如下结论:每个金属导体本身都存在着
16、一个恒量R,不同的导体具有不同的R值。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如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恒量,不同物质这个恒量的值不同,这个恒量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再让学生悟出这个不同的恒量R,也一定表征着导体的某种固有特性。接着引导学生对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相同的电压下,恒量R值大的电流强度小,恒量R值小的电流强度大,因此,R的大小反映了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于是引出电阻这一概念。最后,让学生试用文字及数学式(R=U/I)作出正确的表达。讲述:在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要让学生自己悟出(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的本质
17、属性。三、提供运用物理概念的机会讲述: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还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培养他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提供运用物理概念的机会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任务这一。例如,学了“惯性”和“摩擦”以后,向学生提问:如果锤头从木把上脱落,用什么办法可把锤头装牢?道理何在?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惯性”、“摩擦”等知识解决这一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分析、说明它的道理。再如,在学了电阻的概念以后,可以让学生讨论:通过某
18、导体的电流强度为1A时,测得它的电阻为2。现在若让它通过2A的电流,则其电阻为多大?有的学生认为电阻与电流强度成反比,是1。在学了电功率的概念以后,还可提问:当通过一个导体的电流强度增大到原来的3倍时,电流的功率为原来的几倍?有的学生会回答3倍(P=UI),如此等等。问题都出在对电阻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有的是不会正确地分析运用。因此,对前者可启发学生:导体的电阻是否随着通过的电流强度的改变而改变?让学生回到讨论电阻这个概念的定义去解决。对后者,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当通过某一导体的电流强度增大时,两端的电压变不变?怎么变;为什么?这样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总结教训,有利于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运用概念去解决物理问题的训练。讲述:在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所提的物理问题,要具有典型性、灵活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