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在语文课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能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与道的结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下面是我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为学生树立榜样,启发学生明白道理。 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因而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光靠理论性说教是不
2、行的。小学语文课的许多内容思想性都很强,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把抽象的道德标准具体化,通过文中生动、具体、感人的事例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明白道理,引导学生以优秀人物为榜样,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在教小抄写员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方法。首先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叙利奥的父亲为什么在自己很劳累的情况下坚决拒绝儿子帮他抄写签条?2、叙利奥为什么会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忍受着冤枉坚持帮父亲抄写签条?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了一个有家庭责任感和关心热爱父母的形象,并让学生展开讨论:作为小学生,和叙利奥相比自己做的
3、怎么样?有个同学说,自家里自己是独生女,大人们什么活也不让她干,她从没了解过大人是怎样的辛苦。还有个同学说自己从没帮大人做过什么我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以叙利奥为榜样,让他们每人帮大人做一件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了培养。 二、理解字、词、句、段,引导学生自悟道理。 每一篇文章,其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字、词、句、段之中,因此,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仔细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学生定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如詹天佑一文,课文开头就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教学
4、中我从“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着手,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背景,想想当时的情况,以及詹天佑在修路过程中所克服的种种困难。在此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京张铁路的修筑成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从而激起学生奋发学习、为祖国争光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学习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举了一个平常生活中的小例子提问:冬天,你的手不小心被炉子的火烫了一下,你会怎样?同学们回答会很疼,会哭,会马上缩回来然后找医生等等。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文章使人最受感动的语句,好多同学就找出了“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整整半个小时”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这
5、时候邱少云会感到怎样?他为什么不跳起来或者叫起来?他在想什么?他这样做靠的是什么?如果你是邱少云你会怎样做?同学们情绪高涨,讨论问题非常热烈。最后得出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向邱少云学习,学习他严守纪律的精神,要时刻以国家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为重。在随后的学校组织的一次朗读比赛中,我们班的同学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他们热情很高,大家群策群力,把那次活动搞的特别出色。三、让学生进入角色,领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平时上语文课时,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学生如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就会经历一次由感知文字到感受情感的心理变化过程,促使学生自己品出文章的“味”、悟出文章的“情”来。如我在教灯光一文时,在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了解课文内容之后着重进行朗读课文的方法指导并进行范读,而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使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以达到教学本课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使学生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渐将理性认识转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