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7 建筑电气安全技术n n7.1 接地与接零n n7.1.1 接地概述n n电气设备的某部分用金属与大地作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接地。埋入地中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体(或接地极)。兼作接地用的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基础、金属管道和设备等,称为自然接1 地体;而为了接地埋入地中的圆钢、角钢等接地体,称为人工接地体。连接设备接地部分与接地体的金属导线,称为接地线。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称为接地装置。n n1)电气设备接地的目的n n2)接地电流在大地中的流散与电位梯度n n3)接地电阻n n7.1.2 接地类型和作用n n1)接地类型n n(1)工作接地2图7.1 接地示意图n n(2)保护接地图7.1 接地示意图图7.2 接地体周围电场分布3图7.3 接地保护示意图n n2)接零保护n n3)重复接地图7.3 接地保护示意图图7.4 接零保护示意图4n n4)防雷接地n n5)屏蔽接地n n6)专用电气设备的接地n n7.1.3 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的接地划分n n1)电气设备的分类及要求n n2)电气设备的接地要求n n7.1.4 接地与接零设计注意事项n n7.1.5 各种接地的电阻值要求n n7.2 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5n n7.2.1 国际电工委员会对系统接地的文字代号规定n n7.2.2 IT系统图7.5 IT系统6n n7.2.3 TT系统n nTT系统在确保安全用电方面还存在以下 不足:n n在采用TT系统的电气设备发生单相碰壳故障时,接地电流并 不很大,往往不能使 保护装置动作,这将 导致线路长期带故障 运行。图7.6 TT接地系统7图7.6 TT接地系统n n当TT系统中的用电设备只是由于绝缘不良引起漏电时,因漏电电流往往不大(仅 为mA级),不可能使线路的保护装置动作,这也导致漏电设备的外壳长期带电,增加了人体触电的危险。n n7.2.4 TN系统n nTN-C系统(三相四线制)n nTN-S系统(三相五线制)n nTN-C-S系统(三相四线制与三相五线制的混合系统)8图7.7 TN系统图7.7 TN系统9n n7.3 雷电的产生及破坏作用n n7.3.1 雷电的产生n n7.3.2 建筑物遭受雷击的一般情况n n(1)直接雷击n n(2)雷电波侵入n n7.3.3 雷电对建筑 物的危害n n(1)雷电的热效应和 机械效应图7.8 负极性下行先导雷击发展示意图10图7.8 负极性下行先导雷击发展示意图n n(2)雷电的电磁效应n n7.3.4 建筑物落雷的相关因素和民用建筑的防雷分类n n1)建筑物遭受雷击的相关因素n n建筑物落雷的次数多少,不仅与当地的雷电活动频繁程度有关,而且还与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征有关。n n2)建筑物的防雷分类n n(1)一类防雷民用建筑物11n n(2)二类防雷民用建筑物n n(3)三类防雷民用建筑物n n7.3.5 建筑物年雷击次数的计算n n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 n2)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n n3)建筑物等效面积12n n7.4 建筑物的防雷与 接地n n7.4.1 建筑物的防雷 措施n n1)一般的防雷措施及 防雷装置图7.9 建筑物的等效面积13n n(1)接闪器141516171819表7.2 避雷网布置n n必须符合下列要求:n n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n n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 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 于12 m。20表7.3 引下线的规格n n(2)引下线的设置n n(3)接地装置n n(4)各类防雷建筑物n n2)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及防雷装置n n3)防止雷电反击的措施21n n7.4.2 高层建筑和 特殊建筑物的防雷n n1)高层建筑的防雷n n2)古建筑物和木结 构建筑物的防雷n n3)有爆炸和火灾危 险的建筑物防雷n n(1)有爆炸危险的建 图7.10 阀型避雷器1间隙;2可变电阻;3瓷瓶;4避雷器;5变压器22筑物防雷筑物防雷n n(2)有火灾危险的建筑物的防雷n n4)烟囱和放气管的防雷n n7.4.3 建筑工地的防雷2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