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宿迁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 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鲑鱼(u) 倜傥(tng) 乳媪(o) 臣以险衅(争端)B.鹰隼(sn) 萌蘖(ni) 先妣(p) 扃牗而居(关闭)C.浸渍(z) 坳堂(o) 谂知(shn) 谨赓一绝(补偿)D.龟裂(jn) 玉醅(pi) 槛阱(jin) 曩者辱赐书(从前)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无言之美并不是只就美术一方面 ,其实这个道理在伦理哲学及宗教各方面都不难发现。儒家谈教育,大半主张 ,所以拿时雨春风比喻。佛教及其他宗教之能 ,也是借沉默神秘的势
2、力。A.着眼 潜移默化 深入人心 B.着手 耳濡目染 深入人心C.着眼 耳濡目染 家喻户晓 D.着手 潜移默化 家喻户晓3.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无论作品或生涯、肉体或精神,史铁生都是和“死亡”“意义”“归宿”深深打交道的那类人,也是最亲近灵魂真相和永恒元素的那类人, 。 , , 。 ,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笑得晴朗,像秋天。在他那儿,却成了哲学,成了修行我称之为“生命修士”世界可以折叠成一副轮椅他让你发现:原来,肉体可以居住在精神里成了生命中最普通的行李疾病,在常人身上是纯苦的累赘A. B. C. D.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
3、分)A.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B.远山朝白帝,深水谒彝陵。C.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下面诗句与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庭桂酿花香有信,盆荷迎露绿长新。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A.春分雨水小满大暑 B.雨水春分大暑小满C.春分小满大暑雨水 D.雨水春分小满大暑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元忠张君家传归有光元君既殁之三年,其子士瀹葬之县东南;以为墓铭所以藏诸幽也,将欲发扬先人之德,莫如传。昔太史公赞留侯云: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
4、女。其论田横,则恨无不善画者,莫能图。今二子之画无有也,而尚犹想见其人,岂不以传哉?古之孝子,色不忘乎目,声不忘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士瀹之见吾先人者,安敢忘诸?遂以其所撰先人事数百言,乞予为传。予读而悲之,为叙次其语,作张元忠家传。元忠名廷臣,字符忠,其先汴人。宋南渡,徙家于苏州之昆山。弘治间,割昆山之东为太仓,故今为州人。而其家犹在昆山之治城。高祖能,新城知县;曾祖注,潮阳训导;祖銮,封承德郎刑部主事;父宽,举进士,历官至广东佥事。元忠生而敏慧,佥宪公奇爱之。初为钱塘令,元忠方五六岁,携以之官。每僚佐宴集,必呼与俱。应对机警,礼容秩然,人咸异之。时有诈为台檄者,元忠从旁辩其诬,已而果然,
5、县中老吏皆惊慑。年十九,补学官弟子员,寻例贡太学。祭酒增城湛公亟称之。未几,中南都乡试。学士内江张公,尤加赏识。元忠少体弱多疾,药饵不绝于口。又宦家子弟,然自力于学,蚤岁得举。而尤能治家。其遇事强敏精悍,总理操切,无所纵贷。佥宪公其始宦远在外,迨其罢归,独日召故人宾客饮酒而已。故与佥宪公交者,皆称其有子,而自以为不可及。自初举至其卒,凡六试南宫,不第。卒时年四十三。元忠为人楚楚,门内外斩然。虽盛暑燕坐,未尝解带,与人语,纚纚不止也。赞曰:予闻元忠之将死,县有郁君善相人,元忠闻其在所亲家饮酒,使人诇之,曰:“是必谈我。”已而酒次,郁君果言元忠必不可起。明日,元忠召郁君,与对坐啜粥,谈论竟日。其精
6、强自持类如此。自以蚤岁发解,进士可必得。以其所为家者,施于吏事,优然有余。而卒困蹶,此其所以有遗恨也。(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恨无不善画者 恨:遗憾B.佥宪公奇爱之 爱:爱惜C.无所纵贷 贷:推卸D.迨其罢归 迨:等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忠的两个儿子没有父亲的画像,又想发扬先人美德,表达孝心,就请归有光作家传。B.元忠从小就很聪慧,年轻时就考中了南方的乡试举人,并且得到学士张公的赏识。C.佥宪公在外做官期间及退休后,家中的事务由元忠管理,不需要佥宪公操一点心。D.最终没有考中进士,无法在仕
7、途上施展才华,这是元忠的憾事,作者亦寄予了同情。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遂以其所撰先人事数百言,乞予为传。(2分)初为钱塘令,元忠方五六岁,携以之官。(3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4分)9.元忠为人称道的地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百花亭晚望夜归白居易百花亭上晚裴回注,云影阴晴掩复开。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注;裴回:徐行,留恋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诗歌颔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全诗以“满湖明月小船
8、回”一句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3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定乎内外之分, _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仲列传)亦欲以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是日也,天朗气清, 。 (王羲之兰亭集序)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李密陈情表)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孩子王(节选)阿城一九七六年,我在生产队已经干了七年。砍坝,烧荒,挖穴,挑苗,
9、锄带,翻地,种谷,喂猪,脱坯,割草,都已会做,只是身体弱,样样不能做到人先。自己心下却还坦然,觉得毕竟是自食其力。一月里一天,队里支书唤我到他屋里。我不知是什么事,进了门,就蹲在门槛上,等支书开口。支书远远扔过一支烟来,我没有看见,就掉在地上,发觉了,急忙捡起来,抬头笑笑。支书又扔过火来,我自己点上,吸了一口,说:“金沙江?”支书点点头,呼噜呼噜地吸他自己的水烟筒。待吸完了水烟,支书把竹筒斜靠在壁上,掸着一双粗手,又擤擤鼻子,说:“队里的生活可还苦得?”我望望支书,点点头。支书又说:“你是个人才。”我吓了一跳,以为支书在调理我,心里推磨一样想了一圈儿,并没有做错什么事,就笑着说:“支书开我的玩
10、笑。有什么我能干的活,只管派吧,我用得上心。”支书说:“我可派不了你的工了。分场调你去学校教书,明天报到。到了学校,要好好干,不能辜负了。我家老三你认得,书念得吃力,你在学校,扯他一把,闹了就打,不怕的,告诉我,我也打。”说着就递过一张纸来,上面都明明白白写着,下面有一个大红油戳,证明不是假的。我很高兴,离了支书屋里,回宿舍打点铺盖。同屋的老黑,正盘腿在床上挑脚底的刺,见我叠被卷褥子,并不理会,等到看我用绳捆行李,才伸脖子问:“搞哪样名堂?”我稳住气,轻描淡写了一番。老黑一下蹦到地上,一边往上提着裤子,一边嚷:“怎么会让你去教书?”我说:“我怎么知道?上边来了通知,写得明白。难道咱们队还有哪个
11、和我重名重姓?”老黑趿拉上两只鞋,拍着屁股出去了。一会儿,男男女女来了一大帮,都笑嘻嘻地看着我,说你个龟儿时来运转,苦出头了,美美地教娃娃认字,风吹日晒总在屋顶下。又说我是蔫土匪,逼我说使了什么好处打通关节,调到学校去吃粮。我很坦然,说大家尽可以去学校打听,我若使了半点好处,我是我刚想用上队里的公骂,想想毕竟是要教书了,嘴不好再野,就含糊一下。大家都说,谁要去查你,只是去了不要忘了大家,将来开会、看电影路过学校,也有个落脚之地。我说当然。当晚,几个平时要好的知青,各弄了一些菜,提一瓶酒,闹闹嚷嚷地喝,一时我成了人人挂在嘴边的人物,好像我要去驻联合国,要上月球。要吃香的喝辣的了。 夜里,老黑打了
12、一盆水,放在我床边,说:“洗吧。”我瞧瞧他,说:“嗬!出了什么怪星星,倒要你来给我打水?”老黑笑笑,躺在床上,扔过一支烟,自己也点着一支,说:“唉,你是先生了嘛。”我说:“什么先生不先生,天知道怎么会叫我去教书!字怕是都忘了怎么写,去了不要闹笑话。”老黑说:“字怎么会忘!这就像学凫水,骑单车,只要会了,就忘不掉。”我望着草顶,自言自语地说:“墨是黑下一个土。的是形容词连名词,地是形容词连动词,得是得是怎么用呢?”老黑说:“别穷叨叨啦,知道世上还有什么名词形容词就不错,就能教,我连这些还不知道呢。我才算上了小学就来这儿了,上学也是念语录,唉,不会有出息啦!”看时间不早,我们就都睡下。我想了许久,
13、心里有些紧张,想不通为什么要我去教书,又觉得有些得意,毕竟有人看得起,只是不知是谁。第二天一早,漫天的大雾,山沟里潮冷潮冷的。我穿上一双新尼龙丝袜,脚上茧子厚,扯得袜子咝拉咝拉响,又套上一双新解放鞋,换了一身干净裤褂,特意将白衬领扯高一些,搽一搽手脸,准备上路。我刚要提行李,老黑早将行李卷一下甩到肩上;又提了装脸盆杂物的网兜。我实在过意不去,就把砍刀抢在手里,一起走出来。场上大家正准备上山干活,一个个破衣烂衫,脏得像活猴,我就有些不好意思,想低了头快走。大家见了,都嚷:“你个憨包,还拿砍刀干什么?快扔了,还不学个教书的样子?”我反而更捏紧了刀,使出一股力,只一挥,就把路边一株小臂粗的矮树棵子斜
14、劈了。大家都喝彩,说:“学生闹了,就这么打。”我举刀告别,和老黑上路。1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13.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4分) 支书远远扔过一支烟来,我没有看见,就掉在地上,发觉了,急忙捡起来,抬头笑笑。 我稳住气,轻描淡写了一番。14.老黑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15.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三国演义的长与短王兆军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清人金圣叹,曾将我国的历史小说做了集萃式的评述,三国演义被排为“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逐鹿,魏蜀吴三国鼎立
15、,最后归于一统的历史画面,场景宏大,情节复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明珠。三国演义的作者具有非凡的叙事才能,详略张弛,纵横开合,都处理得极为恰当。其对几次大战的全景式描写,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写得波澜起伏、跌宕曲折,读来惊心动魄,将简略的史实演义得生动细致,令人叹为观止。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个个堪称艺术典型。诸葛亮是“贤相”化身,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出于圣贤而近乎神。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被后人奉为神灵,即所谓武圣人关老爷。书中有两位政治家是被脸谱化了的,一个是刘备,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而伟大的政治家
16、、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鲁迅曾说,孔明被写得过于智慧而“近妖”,刘备则被写得过于仁厚而“近伪”。后人对此,已有了比较公允客观的评价。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普及和流传,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其接近于白话的文言,浅显易懂,稍微识些字的人就能阅读。中国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前紧后松,下半部不如上半部精彩。三国演义是这样,水浒传西游记是这样,就连结构精美的
17、红楼梦也是如此。这一点,和西方的长篇小说很不同,后者几乎都是结尾好,情节紧扣,高潮总是放在最后。三国演义的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十分精彩。从刘备的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也写得很好。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文笔也不怎么精彩。以西蜀为例,从六出祁山到九伐中原,一次不如一次写得好。究其原因,不是中国小说家不懂得“高潮一过戛然而止”的道理,而是因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些故事,原本都来自元明的坊间说书人的唱本,一段一段的,罗贯中、施耐庵等作者将这些精彩的段落连缀起来,首尾连接,次第贯串,在不失历史大致的前提下,将全部故事讲完整。于是,长篇虽然完
18、成,但后边越来越松。虽然如此,说书人和读书人还是喜欢的,前者可以根据他们的本子将整个故事讲个完整。此书一出,曲艺场中就多了一种说书人。这种人把长篇小说放在桌子上,一边说,一边一页一页地揭书,因为他们记不准确情节,所以离不开书本,这种人被称为“揭张子”。可以这么说:罗贯中、施耐庵给了这些人混口饭吃的方法。至于读者,虽然觉得书的后部分情节稀松,但各种人物都一一见了始终,也算是如愿了。(选自2016.12.07人民日报(海外版)16.三国演义的“长”与“短”分别指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18.第五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七、作文(7
19、0分)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浩浩宇宙,人占有的只是片土;悠悠历史,人只是倏然的过客。又有人说,人所占空间并不小,人自小之,故小;所占时间并不短,人自短之,故短。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D(A 衅:征兆;B 妣(b)C赓:酬和) 2.A 3.B 4.A (A运用借代的修辞。B“朝”“谒”二字赋予“远山”“深水”以人的情感。C “带”字将老鹤横空飞翔的轻快表现出来,同时将老鹤拟人化,把“老鹤横飞”的情景生动的描绘出来。D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水以深情厚意,形象生动。)5.B 6.C (贷:
20、宽恕)7.A (“今二子之画无有也”指的是没有张良和田横二个人的画像。)8.张士瀹就把他写的几百字的关于他父亲的事迹(交给我),请我替他写家传。(事数百言,为传各1分)当初(佥宪公)做钱塘县令时,张元忠才五六岁,(佥宪公)便携带他到官任上。(为,方,之各1分。)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人死的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固:本来;或:有的人;用:因为;判断句式各1分。)9.应对机敏;善于识辨;勤勉于学;强于管理;礼容整肃。(答出4点即可)参考译文:元君去世后三年,他儿子张士瀹(yu)在县东南安葬了他;他认为墓志铭是用来埋藏在墓中的,想要发扬光大先人的美德,不
21、如作传。从前太史公称赞留侯说:见到他的画像,外貌像美丽的女子。他评论田横时,就遗憾并非没有擅长作画的人,但没有谁能够画下他的画像。现在这两个人的画像我们没有,我们却还想见到他们的人,难道不是因为太史公给他们作传吗?古代的孝子,先人的神情总在眼前呈现,声音总在耳畔回响,心思、爱好总是铭记在心。见过我父亲的张士瀹,怎么敢忘记这些呢?就把他写的几百字的他父亲的事迹,请我替他作传。我读后感到悲伤,替他按顺序叙述他的话,就写了张元忠家传。张元忠名字叫廷臣,字符忠,他祖上是河南开封人。宋朝时南渡,迁居到苏州的昆山。弘治年间,把昆山的东面割为太仓,所以现在是太仓人。但他家还住在昆山的治所。他的高祖父张能,担
22、任新城的知县;曾祖父张注,担任潮阳训导;祖父张銮,被封为承德郎刑部主事;父亲张宽,考中进士,历任官职,做到广东佥事。张元忠出生就很聪明,佥宪公感到奇异很爱惜他。当初他担任钱塘县令时,张元忠才五六岁,就带着元忠到官府。每次同事属官宴会聚集时,一定叫着元忠与他一起去。元忠与人对答机智敏锐,礼制仪容井然有序,人人都对他的才智感到惊异。当时有人伪造朝廷诘责的文书,元忠在旁边分辨出它是假的,不久果真得到验证,县里精于吏事、熟谙公务案牍的官吏都很惊慌害怕。元忠十九岁时,补做了县学生员,不久援例纳捐进入太学。祭酒增城湛公多次称赞他。没有多久,元忠考中了南都乡试举人,大学士内江人张公,特别赏识他。元忠从小体弱
23、多病,吃的药物从未断过。又是官宦家的孩子,然而自己努力学习,早年就中了举人。元忠特别能治家。他遇到事情坚强机敏精明能干,主持事务操作得当,没有什么放任之事。佥宪公刚开始在外面做官,等到他罢官回来,只有每天召集老朋友喝酒罢了。与佥宪公交往的老朋友,都称赞他有个好儿子,认为自已的孩子比不上。元忠从他起初考进士到他去世,一共考了六次,没有考中。去世时年仅四十三岁。元忠为人仪表整洁,在家里家外都整齐严肃。即使是盛夏闲坐休息,也未曾解过衣带,与别人交谈,连绵不断。赞说:我听说元忠去世前夕,县里有个郁先生善于给人看相,元忠听说他在自己亲近朋友家喝酒,就让人去探听,说:“他一定是谈论我。”不久宴饮间,郁先生
24、果真说到元忠必定起不来。第二天,元忠叫来郁先生,和他面对面坐着喝粥,谈论一整天。他精明干练都像这样。自己认为早年中举,进士一定能得中。用他治家的方法,施行在吏治事情上,一定会安然有余。然而最终困窘不振,这也是他有遗憾的原因。10.照应标题,点明时间、地点;写出了天气的阴晴不定;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每点1分)视听结合,日色渐暮是视觉;雨声袭来是听觉(2分);比拟,风雨渡江运用了比拟修辞,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突至的凄凉景象(2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1分),诗人借船行湖上明月朗照的宁静辽阔景象抒发返家时的欣喜(1分)。语言含蓄、隽永(1分)。11.辩乎荣辱之境 仓廪实而知礼节 究天人之际 风
25、萧萧兮易水寒 惠风和畅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宁移白首之心 晓来谁染霜林醉 12.交待了时间背景(1分);表现了“我”在农村劳动的艰辛(1分);写出了“我”已彻底被改造,且自足于眼前的生活(1分);为下文情节的变化做铺垫(1分)。13. 表现“我”用故作轻松来掩饰内心的紧张(2分);表现“我”故作镇定来掩饰内心的激动(2分)。14.是朴实诚厚的知青形象代表(1分);推动情节发展(1分);老黑对“先生”的尊重,反映了知识贫乏的时代悲剧(2分);老黑的命名,暗示时代的黑暗和人物命运的坎坷(2分)。15.表现了农村生存状况的恶劣;展现了民风的纯朴;对脱离日相厮守的劳动群体的渐愧;对自己劳动本色的念念不忘
26、;表达了“我”对未来的热望与信心;暗示了“我”以后的道路的灰暗。(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16.长:表现了非凡的叙事才能;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流传影响广泛长远。(3分)短处:叙事前紧后松;个别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文笔到小说的后半部不精彩。(3分)17.首先,借金圣叹之口,肯定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接着,分析其长处和短处;最后,阐明说书人和读书人喜欢它的原因。18.对比论证(1分),通过和西方长篇小说对比,突出了中国长篇小说整体上前紧后松的特点(2分)。举例论证(1分),使说理具体明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分)。19. 立意参考:高莽的宇宙与短暂的人生,绵延的天地和人狭小的宿命之间的关系;跳出思维的洞穴,一草亭就是一乾坤。心自广大,何能小之。小亭很小,仅能容身;世界之大,却能容心。生命的追求就在于外在的容膝与内在的悠游相互结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