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你一个自主的舞台大班美术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的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早上安排了孩子去美术室上绘画课,我正和孩子们一起准备着水粉颜料和水。杨子卉小朋友穿着漂亮的公主裙,雀跃的跑进美术教室,她的爸爸妈妈提着一个大蛋糕和一些零食跟随在后。原来,今天是子卉的生日,她要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庆祝呢。孩子们一听,一张张的小脸上有掩不住的兴奋与激动,有些机灵的孩子马上就跟小寿星说着“生日快乐”,整个生日会也过得快乐洋溢。孩子们的激动之心是难已言表的!看着他们情绪如此高涨,实在不忍心打断,于是我临时改变了自己这节课的安排二.案例描述:我告诉他们这节美术课我们就来给子卉做生日礼物。孩子们可以随意做自己想做的礼物,
2、内容材料不限,孩子们一片欢呼。因为我们是大班的孩子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合作和协调能力,首先,我让他们自由讨论商量,可以是以个人或是小组形式来准备礼物。小朋友们讨论得很激烈,有说做贺卡、花环、生日蛋糕、面具等;也有说要画一张画送给她的;还有的说要唱一首歌;甚至有小朋友打算举办化装舞会,请杨子卉来当公主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去准备工具或收集制作材料。这时他们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画室了,他们有的跑去别的班级借各种道具;有的去校园捡落叶、花瓣;甚至有为了让自己的礼物表现更独特的小朋友,特意跑去画花园写生的。这时所有能让小朋友们想到的东西全成了他们的宝贝,甚至连那些不起眼的小
3、石头(有个小朋友无意中就想出了要把石头画成小脸蛋当生日礼物。)此时的画室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工作场所,孩子自由地走动,交流声不断。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一切都在乱而有序地进行着。其中教师担任的角色-孩子的好助手,在教室来回巡视、提建议,并尽可能的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材料与工具,确保每个人或小组能认真实施并完成自己的计划。讨论的问题:说说你准备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这些材料如果画室里没有,你准备怎么解决?陈芯乐说:我要用彩色纸做一束花送给杨子卉!花枝用纸卷起来做。我还要向蔡老师借她的香水喷一喷,做一束香花送给杨子卉。曹硕说: 我今天带了一本新的故事书,我要把它送给杨子卉。不过我想把它先包装得漂亮点再送!
4、陈奕程说:我要画几个石头娃娃送给子卉,这是我星期六去爷爷家玩,爷爷教我的新本领,就是用颜料在石头上面画出一个脸的样子,很漂亮的。这时,有几个小朋友还惊奇的说:啊,石头也能画画呀! 张依祈说: 我们几个人准备一起合作用彩带布置教室。我们已经想好了,彩带可以有很多种做法!这时有小朋友提出:“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彩带呀?”陈怡瑞说:我想做一张贺卡,很想把它做得特别一点,准备用一片大树叶来做,只是不知道用什么在上面画画会更清楚点。(这时,有很多的小朋友都举手出主意,我都给予了肯定,并建议怡瑞:小朋友帮你出了这么多的主意,你可以都去尝试下,看看到底哪种方法在树叶上能够画出更漂亮的画。)三.案例的启示:1
5、.“自我学习”比“说教”更积极有效。当奕程说要画一些石头娃娃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觉得很新奇有趣。有几个小朋友还惊奇的说:啊,石头也能画画呀!奕程很自豪的向大家炫耀说:“那是当然,这个画起来可比纸上的娃娃好看多了,不信我等下画给你看吧。”这时,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同伴互动的机会,我连忙接上去说:“哇,你这个新本领可真神奇,你能当个小老师带着我们小朋友一起做这个礼物吗?”陈奕程很自豪自己新学的本领得到大家的羡慕。我及时的将这股自信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让他来当小老师,去带领一些小朋友一起制作这个新奇的石头娃娃。在这个过程中,奕程就需要对自己的知识做一个梳理,并用语言向同伴表达清楚,还需要和同伴一起去挑
6、选材料,并示范绘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奕程的表述能力,和同伴的沟通能力,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同时也让部分不知道该准备什么礼物的小朋友跟着他一起去学这种新奇的绘画方法,感受绘画形式的多样性和有趣性。整节课,没有技巧示范,只有师生间、同伴间平等地互相交流协作、讨论。这种气氛让他们很兴奋,回到放松状态下的孩子变得聪明、主动,每一次“发现”都使他们信心大增。2.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能。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保护、诱发、激励孩子这种天性。如课堂中怡瑞说:“我想做一张贺卡,很想把它做得特别一点。准备用一片大树叶来做,再装饰一下,只是不知道用什么在上面画画会更清楚点。”
7、首先这位小朋友已经在她所形成的设计思路中觉察到了问题所在,然后通过实践向人讨教。孩子们有的说用蜡笔,有的说用水粉,有的说蓝色马克笔也可以画,也有的说用粉笔试试看吧在过程中,他们不但学习了研究的方法,而且学会了协作,增强了同伴之间的交流意识。对于孩子们的想法,我没有给出决断,而是让他们大胆的去尝试,去发现,去思考。3.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非“教导者”。老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互动中的儿童与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让充满人文关爱的艺术教育给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比如在这节课中,不管他们准备什么形式的生日礼物,我做得更多的是启发、引导孩子尽情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象
8、及内心精神世界。重视孩子们想象创造的过程,给儿童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广阔的教学空间。孩子们用树叶、树皮拼贴有趣的风景画,制作贺卡;橡皮泥捏出可爱的小动物、生日蛋糕;在石头上画淘气的小娃娃;用纸折起各种小玩意儿,如:宝剑、纸鹤、手指玩具、会变的小脸这些作品清新质朴,充满着童真和天性,体现了儿童的艺术情趣,完全是孩子们心智和情绪的自然流露。4.用未泯的“童心”来聆听孩子的童音。当我走近孩子,看到他们用稚拙的表现手法和出乎想象的表现形式来展示他们心中的构思时,那一份真挚而强烈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使我开始对已有的成见提出质疑:成人真的比儿童复杂、完美吗?孩子真的是一张需要被描绘的白纸吗?我们苦苦寻觅的艺术
9、真谛离我们是远是近?艺术真的是能从博物馆里学到的吗?还是那早已与生俱来的,却在漫漫的路上被我们遗失了的那一份“真”呢?在美术教育改革中,我们不用成人化、专业化的要求来限制儿童。而是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眼光来审视评价孩子们的作品。在教学中尊重儿童的性格和主体地位,允许孩子们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尝试成功的喜悦。尊重儿童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允许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实施鼓励性评价,不挫伤其自尊心。尊重儿童生命状态的自然表述,允许他们在作品表现风格手法上自主选择。教师因材施教,促使其健康发展。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允许他们对不同美术门类及工具材料的偏爱,教师
10、因势力导,利用各种渠道为其创造条件。四.案例思考:具有挑战的开放互动式的课堂管理首先,良好的课堂管理并不意味着课堂安静,老师心平气和。正如美国教育家古德.布罗菲在透视课堂一书中所强调的那样,课堂管理应该是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而不是加强教师对孩子的控制。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是从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开始的。当课堂变得更加民主的时候,当互相尊重的态度建立起来时,他们就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为自己的行为负更多的责任。其次,教师应具备同时处理发生的两件事或更多事件的能力。(1)课堂也需要多面性、民主性任何人只要进入课堂都会发现它是一个多么繁忙的地方。开放式的课堂模式具有多面性的特征,许多事情
11、都可能在不同的层面发生。正如我临时改变后的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同需要,兴趣和能力,这种多面性给课堂管理带来挑战。这时,我不能将自己定位在孩子课堂中的“保姆”,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位孩子解决他们需要的材料和碰到的问题。所以我需要睿智的发现孩子碰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表达出来,再将这些问题抛给更多的孩子,去引导他们参与思考、讨论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的给孩子创造自我学习的机会。(2) 课堂具有共时性和不可预料性。一个活动中不仅会衍生很多小活动,而且可能会同时发生。老师必须能够同时处理好各方面的事情。就如我并不知道大班的小朋友,会想出那么多平时根本没有接触过的艺术表现形式
12、,如在石头上画画、用树叶做贺卡等等,甚至想到了用彩带来布置舞台表演。这种教学中的不可预料性需要老师具有管理和调节能力。如课堂中,有小朋友需要彩带,去发现美术室并没有准备这种材料,那就需要到幼儿园其他班级去咨询和搜集。有的小朋友要画石头娃娃,这也需要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去寻找合适的石头,有的小朋友要去画花园写生。这些活动都要离开我们的活动室,离开老师的视线。而我们不可能亦步亦趋的都跟在我们小朋友的身边。所以,在孩子离开去搜集材料的时候,我会跟他们聊聊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向别人搜集材料时该怎么使用礼貌用语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下才能进行。同时,因为活动是孩子自发的,有了这样
13、的心理动力,小朋友就不会在校园里随意的撒玩,而是很有目的性的去完成自己的任务。(3) 课堂的公开性和整合性。公开性给我们的调节课堂带来困难,教师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对一个孩子的态度和做法都会让别的孩子看到。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孩子的行为有时会极大影响教师与其他孩子的关系。教师的思想行为能促进孩子道德、动机、成绩、和自尊的发展。细心的教师试图用课堂中的每一个变化来启发、鼓励每一个孩子,并试图使孩子的学习更加有意义,更加切合实际、有成就。活动中,我发现其实有部分的孩子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礼物好的。这时陈奕程又很自豪的向同伴介绍自己新学的本领。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奕程的本领,同时基于对奕程的了解,他是
14、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和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孩子,我相信他能够胜任“小老师”这个角色。于是让他带领着这部分不知道要做什么的孩子一起去学习这种新奇的作画方式,去感受美术活动的多样性和有趣性。(4) 让课堂具有自己的历史性。过去的课堂模式对现在和将来都会有影响。这次活动中,我让孩子感受了“自己做主、自己选择”的活动模式,在活动中,孩子们知道了遇到问题可以跟老师、同伴一起讨论、商量。知道了拿不准哪种方法好的时候,都可以去试一试、做一做,这样才能比较出最好的方法。也知道了有了新本领可以和同伴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他们还知道在讨论完以后的程序安排,那就是让他们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制作计划。孩子知道老师在活动中始终是自
15、己奇思妙想的忠实“支持者”,是自己活动的“合作者”,自己遇到困惑时的“引导者”。我认为我的孩子理解我在活动中的反应和期望。这种模式是正面的、积极的、受孩子喜欢和乐意接受的。那么始终如一的坚持着这种理念是很重要的,这次的活动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活动结束的时候,孩子的作品也陆续完工了。小朋友们相互介绍着自己的礼品,交流制作中的心得,表达自己的心意。在此过程中,孩子了解到了更多别人的新发现与制作技巧。整节课的问题产生于孩子中间,是生活化的、社会化的。这个临时改变的自主活动使孩子养成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和敏锐性,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正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想,如果美术课能给孩子们带来愉悦、兴奋、激动、欢笑使他们人人参与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那么这就是我的课堂教学最成功之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