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桥朗读指导教学实录 何 燕“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面对特殊环境,特殊情感的文章,今天的孩子怎么读懂它?怎样读好它?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能力在适当地时候,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背景音乐、朗读视频引进课堂,帮助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走进自己的心灵。 桥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由于故事内容与学生有一定距离,学生很难真正走进当时场景,走进文中老汉。课堂上,我先请学生
2、反复读,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把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雨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狂奔,村民慌乱一团伴随着“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学生仿佛看到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我范读老汉沉着威严的沙哑喊话,学生的表情也凝重起来,仿佛我们就置身于洪水之中,存亡之际。“一个,两个,五个,十个,小孩奔上了木桥,我述说着当时的情景。“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孩子们大声吼起来,如同老汉一样,凶得像豹子。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通过视频清晰地放大,放大,再放大。孩子们一脸焦急,“妇女奔上了木桥,最后,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小伙子会怎样做?老汉又是怎么做的呢?结果如何?”我深情讲述着,“请同学们读出来。”这时,所有的同学不约而同捧起书,放声读起来,他们读得那么投入,那么认真。当读到“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教室里除了如泣如诉的音乐声,还有同学们的抽泣声。此时此刻,学生完全融入到了情景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已经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朗读,不就让语文之美和读书之乐融为一体了吗?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怎能不焕发出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