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鼓励对于小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摘要】 现在的小学教育中,较少看到教师脸上由工作所带来的灿烂的笑容,较少听到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鼓励与赞美。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其背后的原因不容忽视。教师的鼓励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究竟该如何实现部分教师的转变,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整理,论述和总结。 【关键词】 教师鼓励 小学生 转变 正文 中国有句古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于是,为人师者似乎有了理由对学生的错误加以疾言厉色的指责,在办公室,在教室,在操场,我们都不难发现教师满脸怒气,学生垂手恭听的情景。有时,教师也会采取较为温和的方式 循循善诱。于是,常常
2、可见教师苦口婆心地劝说开导的情形。但学生似乎不甚领情&有的学生压根儿就没听进去教师的唠叨;有的学生第二天又出现同样的错误;更有甚者,表面低眉顺眼,实则对教师怀怒在心,或干脆与教师公开顶撞。 毋庸质疑,教师的初衷都是为了学生,但所采取的行动似乎让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其实,在批评、责骂,甚或羞辱均无效之后,是否可以尝试“鼓励”与“赞美”?这种方法很简单,但有些教师却很少尝试或很难坚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师道尊严的无法摒弃“师道尊严”。本指教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是学习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强调严格的教学计
3、划、教学大纲的作用,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切都对现在部分教师师生关系的处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传统的“师道尊严”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因教师在认知、情感、伦理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而让某些教师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而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忽视学生的需要,使师生关系变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无论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比较远,一节课下来,居然连一丝笑容也没有,这就是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表现。 二完美主义教育观念的追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的期盼,其实, 有时教师的愿望更加强烈。教师手边成擦的教辅参考资料、办公桌上堆积
4、如山的作业、不辞辛苦打印出来的试卷就是明证。 从理论上说,完美主义实际上是忽视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放大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以追求完美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中,追求完美的教育观念所带来的过多的指责和否定,带给学生的往往是消极的心理感受。它使孩子长期生活在挫败的阴影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领略不到学习中那种过关斩将的兴奋、茅塞顿开的激动、登堂人室的欣喜。充塞孩子心里的常常是惭愧自责、前途暗淡、破罐破摔的颓败情绪。即使教师的这种指责是善意的、有根据的,学生在内心深处也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学生的需求和个性被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三沉重的压力也是因素之一。人们赋予教师许多灿烂的“花冠”,如“
5、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灵的雕塑家”“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由此种种赞誉我们应该明白,作为教师,应有稳定的教育心境状态自信、乐观、积极、向上。但据抽样调查显示,55%的中小学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他们紧张、失眠、焦虑、烦躁、忧郁小学教师工作项目繁多,除了经常的超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师还有备课、批改作业、课外答疑、准备试题、个别辅导等工作。而班主任,不仅要负责班级的学习成绩,还要对班级的纪律、安全负责,所以还有更多的琐碎、繁杂之事。如与学校各管理部门的配合协调,准备接待各种检查,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向家长通报情况,与各科老师沟通信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等等。 小学教师工作时间较长。教
6、师看似每天只上几节课,其实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要耗去很多时间和精力。特别是班主任,常常是从早上六、七点到学校, 一直要到晚上十点等学生睡下之后才能休息。甚至在休息之后也不得安宁,因为夜间电话铃声一响起,就很有可能是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遇到了困难。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 9.67 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 1.67 小时,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 1 小时,娱乐时间少 0.5 小时左右, 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约为420 小时。 除此之外,教师恒心的缺少对此有所影响。教师的教育对象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他们或者思想进步缓慢,或者品德
7、水平时高时低,甚至出现某些倒退。而传媒的发达,使得现在的学生更多地接受着来自社会的或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并深受其影响。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充满矛盾和挫折,往往昨天讲过的知识,今天提问便有学生一问三不知;昨天嘱托的事情,今天便有一堆学生忘记;昨天宣布的规定,今天便有学生违反;苦口婆心的劝诫,学生置若阁闻? 声色俱厉的批评,学生无动于衷;满含希望的赞美,没有预期的回应。由此,教师有时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如果再缺少恒心,我们的老师也就失去了耐心,失去了信心,很难对学生坚持鼓励与赞美。 俗语说:好言一句三九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说明不同倾向的语言对人的身心能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中
8、,无论是在知识、智力还是在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成熟时期,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学、自我教育的能力都有欠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在天真的孩子眼里。教师一般都具有某种权威性,教师还常常以家长代理者形象出现在学生心目中。在这一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一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教师期望具有其自我应验的预言效果。为了验证教师期望是否具有自我应验的预言效果,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于 1968 年将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学期之初对他们实施一种普通能力测验,并告诉实验组的教师他们班级的学生未来具有优异
9、发展的可能,控制组的教师则没有给予任何测验结果,在学期结束时实验者再对受试者实施相相同的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测验成绩比控制组有明显的增加。根据此研究结果,两位学者均承认教师期望具有其自我应验的预言效果,即 教师的期望产生后可引发教师一连串的和其期望相符合的的情感、行为与态度,最后导致教师原来的期望成为现实。 教师期望的形成是教师期望(鼓励)心理品质与学生自我期望心理品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自我期望心理品质及其行为表现也是教师期望(鼓励)心理品质的输入信息之一。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这一信息检查、调整自己的期望(鼓励)与行为方式,也要引导学生培养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能力,控制内
10、、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鼓励学生尽最大努力来实现教师的期望,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因此,在平时的课堂里,教师应该多利用“期望效应”,把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看成天才,在教育过程中时常给学生一些期望,在上课时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采取适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及时的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就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在学习时就会加倍努力。 二面对所有学生都不要吝啬鼓励和赞美。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教师尊重学生,重要的是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尤其要平等公
11、正地对待“差生”,要相信每个“差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班的每位学生,学生的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别,如果对优等生大加赞赏,给予更多的注意,更多的关心,无疑是“锦上添花”。后进生学习习惯和基础都差,在学习上存在消极心理,其突出表现是对学玎存有恐惧和厌烦情绪。人们常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的教师不但要珍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要以博大无私的爱心对后进生给予“特别关照”,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的学生机会,并从不同方面捕捉学生身上的优点,给予肯定、表扬,使之享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他们的尊严感和自信心。对于学生来
12、说,老师的鼓励是和煦的春风,是温暖的阳光,是学习的动力。同时鼓励也可以增强学牛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变学生的态度,转变学生的观念,增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它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甩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让自己更快乐,请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明确地认识到:教师的责任,不单是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心灵和人格上强大起来,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正直、自信、坚毅和充满活力。而教师通过鼓励来点燃学生的心灵之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怎样的鼓励才能较好地达到这种教育目的呢?结合
13、教育实践,以下教师鼓励应遵循的原则: 一 赏识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种控制行为的手段,鼓励胜过批评,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肯定的印象,渴望教师的褒奖,哪怕是最差的学生。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应该改变以批评教育为主的方法,代之以鼓励、赞赏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养成乐观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同时要有一双善于洞察学生心灵的眼睛,对学生的细微闪光点加以表扬。因为要使人发挥最大潜能的最好方法便是赞赏和鼓励。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就有过这样一句名言:“人性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给学生以尊重,就是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潜能的机会,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它独特的个性。学生人虽小,但自
14、尊心都很强,思想特别敏感,感情也特别脆弱。做老师的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他们,赏识并尊重他们,让学生在受人尊重中学会尊重别人,从而唤醒自己的良知。切忌对学生进行凌辱和滥用惩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从而采取过激的抵制手段。 二包容与公平相渗透的原则。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学生本是一个不完善的、未完成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恰恰始于改正错误。如果教育者能给学生以宽容、谅解,并尊重他们的隐私,让学生感到自己行为上的失误并不影响自己的整体形象时,他也会学会宽容,学会尊重,并努力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自己的
15、人格,从而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所理解的“公平”并非是说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一模一样,而是指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应该遵循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原则对每个学生在思想上一视同仁,在方法上因材施教;要相信“人有其才,人尽其才”,不以成绩来评定人格的高低,而应创造平等互助的良好环境,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相信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有其生命的亮点,并给予中肯而公正的评价,从而美化学生的心灵。“教育是心灵的教育。只有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时,才会产生最好的教育。” 三期待与引导相融合的原则。任何人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愿望达到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和兴奋又产
16、生一种继续追求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进一步的动力和兴趣。因此,教师应以信任、期待来激发学生的动力。正象亨利福达斯所说的,“我们是我们认为的人,我们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心理学也证明,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期望会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看成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集体对他们的重视;由此获得心理满足,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力量。因此,教师的鼓励和期望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情感力量。 那么面对现状,教师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呢? 一、以新的眼光来看问题,我们就可以发现 “师道尊严”中的“尊严”不是权威,不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图腾,而是一种“尊重”。这个“尊重”,有两个
17、层面: 第一个是外部的、客观的层面,教师是人,而且是具有一定的知识,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类;教育是一项事业,而且是一项继往开来,关系国家民族兴衰的伟大事业。因此,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师理应受到全体国人和整个社会的尊重。 第二个是内部的、主观的层面。教师要具有“尊严”,要获得尊重,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身修养。“师道尊严”应建立在教师自身德、才、学、识基础之上,而不应仰仗外在制度权威。 基于上述理解,我认为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固守传统的“师道尊严”,而让学生课堂内外的生活刻板、沉闷,毫无生机。我们应当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赞美他们的闪光点。因为鼓励、赞美是开启孩
18、子心灵之门的钥匙,是点燃孩子生命火焰的火种。 二,教师应该放弃完美主义的教育观念,鼓励赞美自己的学生。其实,老师应该做的,是在孩子的心头播撒鼓励赞美,嫁接信心,培养自豪。我们常常羡慕西方孩子那种“舍我其谁”的自信。他们总是把“根据我的思考”“我认为”“我的结论是”挂在嘴边。这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让他们拥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藐视困难的勇气、勇于创新的魄力。这种自信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让人感到可敬而又可畏。只教知识,而没教自信的教育称不上成功的教育。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被欣赏,他就不会获得自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曾这样说过:“赏识犹如阳光滋润万物生长,而赏识教育就是生存教育,就是发展教育,
19、就是成功教育”。 三,就教师本身而言,教师也是人,在教书育人中得到享受,在生活中得到享受,这才构成完整的幸福。而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 调整一个人的情绪。所以教师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为自己减压,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练练书法?养几盆花,种几兜草,爬几次山;打打球,品品茶,看看书6767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理,只有自己感到幸福了,才能在对孩子的鼓励和赞美中引领孩子感悟生命、感悟幸福。 参考文献 1 李希责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宋广文,王立军.影响中小学教师期望的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1998,(2). 3 卢金义.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J. 管理学家.2009,(12). 4 胡萍薇,陈全英.教师评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3, 5(3) 5 刘志利.要鼓励不要嘲讽-谈教师的语言倾向性对学生的影响J. 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14) 6 王东华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2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