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采 得 百 花 酿 成 蜜
——“积累与运用”题复习摭谈
我省中考语文的“积累与运用”部分在内容的安排及试题的设置上,每年都坚持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试题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省情民风,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该部分试题内容广泛,题型丰富,考点繁多,又是“开卷首题”,老师对此部分可谓是爱恨交加。那么,如何有效地对这部分进行复习,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案,这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把握方向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研读课标
2.明确考点
这部分主要的考点有:
3.试题走向
近三年中考语文试题之积累与运用的特点分析
年份
标准
2008
2009
2010
积累
与运用
题量(题)
5
8
8
分值(分)
22
26
26
比重(%)
18.33
21.67
21.67
我们可以发现,2010年与2009年相比,试题数量,分值及难度基本相同,但在题型上略微有变化,2009年、2010年“积累与运用”的分值比2008年增加了4分,古诗文默写部分由2008年的10分降至8分。其考查了都是课标推荐的50篇(首)优秀诗文。语言运用与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容量很大,内容较全面,层次较合理,考查内容紧扣语文教材,侧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
二、我的做法 ●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夯实基础
该部分(除古诗文默写外)复习在时间上不宜过长,以两周为准。
1.古诗文默写
古诗文默写题一般有四种形式:直接型、理解型、运用型、拓展型。近两年来我省只考查了前两种题型,其中理解型有2至4分。这类题往往是古诗文中的句子本身蕴含深刻的内涵,或者是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而赋予某些文句的内涵。
为了更有效地复习好,老师先把古诗文按朝代编印好,并在每首题目后注上本首诗词的类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别诗),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及理解。
(1)用一个月时间全面背诵《课标》要求的必背篇目。由于在上新课时学生大部分都能背出,故本阶段只是一个温习(能流利背诵)的过程,这阶段可以由列长负责。
(2)再用半个月时间,在中午时段组织学生统一默写,同桌间互相订正,加深印象。
(3)教师统一设计并印发好默写纸,只写题目,让学生在课堂前几分钟默写,统一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批改,然后交老师检查,要求学生把错误的字写在旁边,便于加深记忆。
(4)老师对课标要求掌握的诗文中的主旨句、因果句、哲理句、对偶句、描写句、警策句等作归纳,特别是文言课文中的句子,要求学生强记。
★做理解题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提示词语。
2.音、形和词语、成语的辨析
从2009年开始“音形”题型又出现在试卷中。去年的该道题字词全部来自课内,而且每个选项音形各错一个,但是在2010年就只错一处,这值得我们注意;“词语使用”也是2009年再次走进试卷的,近两年考题都是两项来自课外,两项来自课内。我们估计这种题型今年还会相当稳定。
(1)我们把六册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词分册整理好。我们对其中的成语不仅要把原文中的话写出来,而且要把该成语的意思解释出来。
(2)利用每天早读时背诵记忆,特别是对成语意思的识记。
(3)反复做好两种题型:注音题和据拼音写汉字题。每次的量不多,只做
16K单面,一般只要10—15分钟,做好后交老师批改。
(4)对容易混淆的字词重点提示加以区别。如:清冽/清洌,荫蔽/荫庇,良莠yǒu不齐,滂pāng沱,气氛fēn等。
3.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1)学生先做相关的题目。
(2)师生一起归纳病句的类型。
成份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否定不当,不合逻辑等。
(3)归纳出解题的方法。
缩句法,朗读法,逻辑分析法,排除法等。
4.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这类题型近三年都考过,是一种稳定的题型。从近两年来看,试题材料以说明性文字更受命题者青睐。
(1)学生先做相关题目。
(2)师生一起归纳方法。
找对象,理思路,看标志,还要特别注意用排除法等。
5.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此类题型往往是命题人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图片、表格)材料,要求考生阅读这些材料后,从中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题目全面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从近两年来看,这类题目的考查都与热点时事、国内外热点新闻密切相关,从而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科学引领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1)材料概括题
A.明确材料的性质
B.找准陈述的对象
C.归纳陈述的要点
D.组成简明连贯的语言
★综观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寻找关键词正成为热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
格式去解答:(什么)谁+哪里+(怎么样)干什么
(2)图形题
A.抓住特点(先整体观察,再局部探寻,透过现象看本质。)
B.善于联想
C.学会表达
(3)表格题
A.横向与纵向比较,发现规律
B.同中求异,异中寻同
要做好图表题,我是这样做的:
①.先教学生读懂题目中的“主题”。
②.关注其变化,特别是与主题相关的变化,还要注意有结论性的数据文字。③.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应与主题联系在一起)。
6.综合性学习
这类题型已经趋于稳定。综观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主题:
● 科技与生活(2010)
● 国内外重大事及社会热点(2009)
● 学生与社会(2008)
● 省情民风、古迹探寻(2007)
● 教育与文化
● 能源生态与环保
● 感恩与民生
这种题目丰富,涵盖面广,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活动情景类
(2)省情民风类
(3)评价概括类
(4)自主设计类
我是这样做的:
①.学生整理出以前搞过的活动。如读书、探月等。
②.学生依据近几年的考试试题,自主命题,以表扬为主,奖励优秀。
③.选出老师认为好的题目,用于考试中,激发大家的兴趣。
(二)强化训练
1.时间安排在5月1日至6月14日,为期45天。
2.每5天考试3天,试卷讲评2天。
3.备课组在5月1日前一星期命制并印刷好三套试题,要求:积累与运用题和古诗文阅读题原创,并且这三套试卷要涵盖中考所有的考点。
4.第四、五套试卷要根据前三次考试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命制把学生未掌握的知识或学生更薄弱的知识点再次加以巩固。
5.最后三套试卷根据最新信息或老师认为重要的知识进行组卷。
三、我的思考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1.探讨两种认识
(1)教与不教一个样
(2)不考不教
2.树立两种意识
(1)宏观意识
(2)微观意识
3.培养两种习惯
(1)书写习惯
(2)读写习惯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