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作文训练效率广东惠阳高级中学初中部 黄小小内容提要: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个时期是学生思维 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语言、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鉴于此,研究如何提高初中作文训练的效率,就成了我们中学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关键词:作文训练 提高 效率走进书店,各类初中生优秀作文选比比皆是,琳琅满目。那篇篇佳作确实令人拍案叫绝。但是,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看到初中生中的出类拔萃者而忘了大多数。大多数初中生怕上作文课,作文中文不扣题、词不达意、错字百出种种现状令人
2、堪忧。初中属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如果我们一味地陶醉于少数写作尖子生的丰收成果,而无视 “大多数”初中生写作水准低下的事实,那是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的。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个时期是学生思维 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语言、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因此,初中的作文训练在整个中学语文能力的训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此,研究如何提高初中作文训练的效率,就成了我们中学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笔者就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个人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积累的看法。
3、一、作文训练的效率不高,其病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作文教学的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上的不少术语,如主题、题材、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地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语文老师套用这些术语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钱先生的话击中了时弊 ,以文学创作的标准要求学生作文,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也背离了初中作文训练应培养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的根本目标再且,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作文训练跟着考试指挥棒转,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七年级的作文训练就瞄准中
4、考,考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到了毕业班更是审时度势、猜题押宝,偏重应试技巧的传授。总之,作文教学功利性太强,而忽略了本身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2、就“学”的方面来说,多数学生缺乏写作的原动力,他们惧怕作文,甚至厌烦作文。 作文课上,“奉命作文”,不得不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拼凑字句,勉强成文。写作毫无兴趣、激情可言,其效果也只能差强人意了。3、就“教”的方面而言,弊端有三:一是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在一般的阅读与写作合编的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特有的规律性难以兼顾,训练序列的渐进性不甚明显,训练的重点又偏离目标。二是作文训练重数量而轻质量。学校教学管理中,就作文而
5、言,易于操作的当然是量化管理。故多数学校每学期作文篇数均有量的规定,一般是写8 篇大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语文教师多数要教两个班,终日疲于应付作文篇数的达标,而无力顾及作文训练的“质”的要求了。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学生作文本上朱迹斑斑,本本见红,但所批均为不痛不痒的套话、空话,很难对症下药。二、基于上述病症,我浅谈几点疗救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努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作文课上只有“要我写”的硬性任务 ,而没有“我要写”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力求让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说过:
6、“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 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 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据此,在作文训练中,我们一方面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写作;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为“用”而 写,从中体会写作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丝丝缕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要设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激发其写作兴趣。心理学表明,一定量的兴趣积累,可转化为动机。有人大讲名人学写作的故事,借此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培养意志力,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介绍法国著名
7、作家巴尔扎克,在写了一人多高的草稿纸后才得以成名。我国著名工人作家胡万春原来识字不多,后刻苦学习,投稿第201次,才在 文汇报上发表了第一篇37个字的短文,但他从此笔耕不辍,终成一代名家。以此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我们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上海有位颇有名气的作家(兼教育家)说过自己成长中的十件小事。他儿时因 出身不好,受歧视,自己也很自卑。一次在校园里遇见老校长,他恭敬地行礼,老校长细细打量他,含笑说: “你就是某某班的吧!你的作文我看过,写得很好,你以后好好写,会有出息的。”老校长的话让他兴奋不已。他想,
8、在一千多学生中,老校长能认出我,他看过我的作文又记住我,可见我的作文不一般 这样一想,他不自卑了,写作兴趣、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文章越写越好,日后果成一名作家。可见,写作兴趣一旦大增,“我要写”的欲望便可历久不衰了。我们还可通过办手抄报,习作展等展示本班学生优秀习作,并可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在拥有了些许成就感之后,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提高。2、必须调整初中作文训练的目标与训练的重点。以往的初中作文训练总是把目光盯在写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所谓“常用文体”上,文学性强,功利性也很强。我们说,中学作文训练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和小文人。社会生活
9、要求写的都是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实用文。会写生活中实用性的文章,是一个社会公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有的能力。有人对中日两国的中学作文训练做了比较,发现日本的作文教学是以训练认识性作文和实用性作文为主,而中国则是以训练文学性作文为主。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将训练目标定为“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具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达能力,会写一般社会生活中实用性的文章”即可。关于作文训练的重点,我以为应放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上。其含义有二:一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具体指语句通顺,写字规范、表意清楚,标点正确等;二是指不管写哪一类文章都必须具备的选材、组段、谋篇、立意、修改
10、等项能力,以及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表达能力。第一点看似简单,实为作文训练上的一大难点。不少学生到了高中仍然错别字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这说明初中生运用语言文字的 基本功尚未过关。这个问题应该在初中阶段很好地解决,其难度很大,切不可等闲视之。关于第二点,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基本能力,也就掌握了写各类文章的普遍性规律,能够以简驭繁,日后要他们写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的实用文,如消息、影评、杂感、贺信、工作总结等,只要对其特殊性稍事了解,也就易如反掌了。3、改进初中作文训练体系与方法。现行的作文训练一般是穿插在阅读教学的各个单元中进行,似乎处在一种附庸的地位。实际上,作文教学应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
11、重头戏,应该有它独立的教学训练体系。我认为阅读教材与作文教材必须分编。应按照上文说的训练目标与重点来设计编写独立的作文教材。七、八年级可以训练作文的基本能力为目标,按组段、选材、谋篇等作文基本能力以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来组织训练单元,再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糅合进去。九年级则参照义务教材的做法,重点训练实用文的写作。各个单元可按照从说到写 ,从述到作,从单项片断练习到综合成篇练习的模式进行编排,每次训练目标单一(达标即给高分)。一学期中片断练习应多于成篇练习,多作分解性的练习,设置台阶,最终使成篇练习达标。就作文教材的编选,我的看法是:各单元训练目标,配以少量写作知识;习作例文(
12、可整篇可片断,多选同龄人 佳作,提供多篇例文,从立意、选材、语言、谋篇等多侧面地给学生以启发,以便模仿);练习题(多用情 境作文题型,写片断或写成篇);病例评改。以上为主体部分,供课内练习用。此外,还应编入一些课外作文训练的指导,供师生选用。如写日记、读书札记、随笔,写“放胆文”。可规定每周必须完成的篇数(可以是片断、几句话)与字数,也可提示写作的范围、要求,不定具体题目。采用灵活的“开放型”的训练步骤。将作文训练放到社会、学习、生活的大环境中去,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与具 体活动中,为解决实际问题,为了“用”而练习写作;或者是把作文训练干脆变成一项具体活动,为活动的需要而完成一系列写作训练。(这种训练形式在国外已经流行)这种“开放型 ”训练模式,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中心”,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各种实际需要而写,激发了写作兴趣,强化了动机,其训练效果自然是很理想的了。以上是笔者粗浅的看法,只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写作,恋上写作,那初中生的作文能力也就得到了切实的提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