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好一个“一点锁定180度”.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925824 上传时间:2025-0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1.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一个“一点锁定180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好一个“一点锁定180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一个“一点锁定180度” ―――《三角形的内角》教学实录及评析 授课: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孙红强 点评: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杨 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将其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共4个子类。在每一类中都渗透“过程性目标”的思想,用“经历、体验、探索”三个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经历、体验、探索”就是要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结果(抽象)、应用与拓展进行个体体验、群体合作交流。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变过去只“重视结果”为现在的“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两者并重的新型数学教育教学理念。而这些过程在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具体到一节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出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性”呢?笔者以为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主要体现为数学知识的“生长过程”,也即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从过去对它们视而不见,转变为今天加强对它们开发、呈现,并试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长”的全过程,在研究数学知识“生长过程”中提升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能力。现行的数学新教材的确加大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板块设计,但要实现把数学知识“生长过程”教学化,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仅仅借助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完全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开发教材,设计数学知识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生长过程”中走过。下面以人教课标实验版7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一节教学为例,来作一探索。 1.探究新知 1.1.情景、设疑 师:某地板砖厂生产一种三角形的地板.要求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60度;质量检测员在检查地板是否合格时,却只测量了两个角就做出结论,他这样做有道理吗? 生1:有道理。因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为180度 ,测量三角形中的两个角就能算出第三个角。 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为180度”这个结论我们还没有论证。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时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1.2.剪纸、拼图 生2:用量角器量各个内角的度数,计算它们和,得出结论。 生3:用撕拼的方法。将三角形中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旁,看是否构成平角。 生4:用折纸的方法,将三个角折叠到一起。 师:大家能猜想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以上三位同学又为我们提供了采用实验的手段进行验证的好方法。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你们究竟是怎样验证的呢?哪些同学愿意代表你们的小组上来展示你们小组的验证方法? 生5:我们用两种方法进行验证: 一种方法是测量法,如图1 ,分别测得∠A=58°, ∠B=62°,∠C=60°,这样就有: ∠A+∠B+∠C=58°+62°+60°=180°; 另一种方法是剪拼法,如图2,将∠A、∠B剪下拼到点C处,可以得到∠A+∠B+∠C=180°。 58° 60° 62° C°° B°° A°° 图1 师:在图2中你是怎样判断∠A+∠B+∠C=180°? 生6:因为∠A、∠B、∠C它们拼成了一个平角。 生7:我们小组也是用剪拼的方法,不过拼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这是我们拼的图形(如图3),∠A、∠B、∠C也拼成了一个平角。 生8:我们小组是这样拼的,只把∠A移动拼在∠C处(如图4)。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到:∠A+∠B+∠C=180°。 师:生8不仅拼出了图形,而且还给予了必要的论证方法,实验的结论经过了推理论证,结果是可靠的。 【点评】学生经过剪、拼图活动,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为180°”,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激发了自由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1.3.发现、生成 师:好,数学结论正确性是要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上述实验结果是否可靠,还需要加以证明。刚才的拼图过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证明思路和方法,请把你们的方法由来及证明方法在小组内说说,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互相取长补短。 (同学们互相讨论着,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师:从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大家有很多好方法。现在请各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作准备,代表你们小组进行“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必须说明你的方法的由来和证明思路。 (第6小组的代表拿着笔和纸兴冲冲来到实物展台前。) 师:现在大家注意,前面的同学在展示他的方法时,我们要认真听、仔细看。在汇报结束后,我们就可以针对他的方法和根据提出问题,然后请做汇报的同学答辩。 生9(第6小组的代表):过点C作CD∥AB,延长BC到E,证明过程如下: 因为∠1=∠A,∠2=∠B, 所以∠A+∠B+∠C=180°。 E D C B A 2 1 图5 师:生9为我们展示了他的证明方法。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0:生9的说理过程有问题。以下是我们小组的说理过程: 因为CD∥AB, 所以∠1=∠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ACB+∠1+∠2=180°,(平角意义) 所以∠A+∠B+∠C=180°。 师:不错。补充以后因果关系就比较清楚了。不过,生10同学的说理过程也存在问题,还需加上“过点C作CD∥AB,并延长BC到点E” 就更好了。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无人再举手)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你是怎样想到过点C作 AB的平行线CD? 生9:由图2的拼法可以发现:把∠A剪下并拼到点C处时,得到∠A=∠A,根据内错角相等,可以得到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A=∠A,就相当于把∠A剪下并拼到点C处。这样,我们就得到图5的作平行线方法。 师:不错,你们很善于借助拼图中的经验,如果不做平行线呢? (生11高高地举起了手) E D C B A 2 1 图6 生11:如图6,我直接在点C处以点C为角的顶点,CA为角 的一边,在三角形外画∠1=∠A。理由如下: 因为∠1=∠A, 所以CD∥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为CD∥AB, 所以∠2=∠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所以∠A+∠B+∠C=∠1+∠2+∠ACB=180° 。 图7 C B A 1 2 F E 师:好!其他小组还有方法吗? 生12(第4小组的代表):我们受拼图3的启发, 过点C画EF∥AB,如图7。这样相当于把∠A、∠B拼 在∠C的两旁。理由为: 因为EF∥AB, 所以∠1=∠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图8 C B A D ∠2=∠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所以∠A+∠B+∠C=∠1+∠2+∠ACB=180°。 生13:(第1小组代表):我们受拼图4的启发,如图8, 过点C作CD∥AB .理由如下: 因为CD∥AB, 所以∠B+∠B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所以∠A+∠B+∠ACB=180° 。 生14:我认为生13的说理不够准确。应在第一个“所以”后加上“∠ACD=∠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我有点佩服大家了(学生笑),不仅能从拼图中发现方法,采用不同的途径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板书),而且道理也讲得明白。 【点评】:在证明过程中,有的学生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有的则是以三角形的一个角的顶点为顶点,这个角的一边为边在三角形外部做一个角等于其他两个角的任一个,构成内错角 ,获得平行线。这些辅助线的作法是在学生拼图后由实验而发现的,其“生长过程”合情合理。 1.4.拓展、探究 (由于平行线这种辅助线作法在平面几何中有着很重要的应用,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 师:有人说“过平面上任一点作三角形边的平行线均可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结论 ”,大家认为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学生已发现过三角形的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可达目的。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尝试过其它点画平行线,……,不一会有学生举起了手。) 生4(用折纸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同学): 如图9,在BC上任意取一点P,作PE∥AC、PD∥AB。说理过程如下: A B 1 4 C 3 2 D E 图9 P 因为PD∥AB, 所以∠1=∠B、∠A=∠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为PE∥AC, 所以∠3=∠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所以∠A+∠B+∠C=∠3+∠4+∠1=∠BPC=180°。 生15(第2小组的代表):如图10,在△ABC的内部任取一点P, 分别作MN∥BC、PD∥AB 、PE∥AC。 因为MN∥BC,所以∠AMN=∠B、∠ANM=∠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 B N M C P D E 图10 接下来就可以转化为生4的证明方法了。 A B N M C P D E 图11 生16(第3小组的代表):在△ABC外任取一点P,如图11所示,分别作MN∥BC交AB、AC的延长线于点M、N,作PD∥AB 、PE∥AC分别交AC、AB于点D、E。 证明方法和生15的方法差不多。 …… 【点评】: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教师提出一个更能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的研究境地,学生在这个研究境地中发现的就不在是一招一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通过合作研究,发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的转化所在。让学生“身不由己”经历从“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1.5.归纳、升华 师:大家都研究好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研究的方法归纳一下呢? (学生开始讨论了,有的从作辅助线的多少入手,有的从图形的关系入手。) 生17:我认为从作平行线的点的位置分类归纳好些,可分三种情况:点在三角形边上;点在三角形内;点在三角形外。 师:好!我把同学们刚才的方法归纳一下,有以下规律: 过三角形所在平面内的任意一点作三角形边的平行线,均可达到目的。 ①如果过三角形的顶点做平行线,只需作一条平行线即可,如图5,图7,图8的情形; ②如果过三角形一边上一点作平行线(顶点外,含边的延长线上的点),需作两条平行线。如图9的情形: ③如果过三角形内或外一点作平行线,需作三条平行线。如图10,图11的情形。 师: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的研究,我给你们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一点“锁定”180度。 (正当老师准备结束三角形内角和结论的论证时,又有一位学生把手高高的举起了。) 生18:老师,我们过三角形三个顶点作平行线也可论证。下面是论证过程: 如图12,在BC上取点D,连结AD, 过点B、C分别作BE∥AD,CF∥AD, 因为BE∥AD,CF∥AD,所以BE∥AD∥CF, 所以∠1=∠3,∠4=∠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BC+∠FC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因∠BAC=∠3+∠4, 所以∠ABC+∠BAC+∠ACB=180°, 即∠A+∠B+∠C=∠BPC=180°。 (难道老师还没有想到吗?这可是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的。) 师:很好!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我都没有想到这样的方法,看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是很多的,相信同学们一定还能发现其他一些方法。课后继续在小组内研究交流,把好的方法也给老师学学。 【点评】: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研究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学生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就不再是零散的、单一的,而是“多法合一”,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今后多边形内角和的论证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2.运用新知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结论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地运用,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例、如图13,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图13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以上问题,并在草稿纸上写出解答过程. 生19(来到展台前):这是我的解答过程. 解:∠CAB=80°-50°=30° ∠ABC=180°-80°-40°=60° 所以∠ACB=180°-30°-60°=90° 答:从C岛看AB岛的夹角为90° 师:生19同学的解答基本正确,但说理的过程还有待完善。以下是老师的解答过程,请大家对照自己的解答过程看一看.(多媒体显示) 解:∠CAB=∠BAD-∠CAD=80°-50°=30° D A E B F C 图14 因为AD∥BE,可得:∠BAD+∠ABE=180° 所以∠ABE=180-∠BAD=180°-80°=100° ∠ABC=∠ABE-∠EBC=180°-40°=60° 在△ABC中 ∠ACB=180°-∠ABC-∠CAB=180°-60°-30°=90° 答:从C岛看AB岛的夹角为90°. 师:你们还能想出这个例题的其它解法? 生20:如图14,过点C画CF∥AD, 由CF∥AD可得,∠BCF=∠DAC=50°, 因为AD∥BE,所以CF∥AD∥BE, 由CF∥BE可得,∠BCF=∠CBE=40°, 所以∠ACB=∠ACF+∠BCF=50°+40°=90°。 【点评】:设计一题多解是例题的学习也成为过程性知识的新生长点,拓展了学生探究能力的“生长”空间。 师:再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1、2题。 …… 3.拓展新知 师:你们能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 (短暂的安静后,一些学生兴奋得站起来) 生21: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连接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和就是四边形的内角和。 师:很好,你们已经会类比研究问题了,请同学们课后研究“n(n≥5)边形的内角和”。 4.整理新知 师:你们在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谈谈你们的所获。 生22: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生23:“一点锁定180度”的论证方法:过任意一点作三角形边的平行线都可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生24: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度。 生25:从拼图中可以发现作辅助线的方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你们还有什么疑惑或思考? D A C E M F N B BA C A 图15 生4(折纸的同学):如图15,我可以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到平角∠BFC处,但是我无法证明这种方法的成立。 师:你很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你提出的问题还需要以后学习的数学知识,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关注这个问题,直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为止。 5.巩固新知 教师布置作业。 …… 教学评析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学生从小学就有所接触和应用。而初中学段再来研究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从平面几何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等角度进行探索。所以要与小学单纯的测量、拼接而或结论的教学过程有所差别,要站立在学生小学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猜想、实验、发现、验证、再发现的过程,既要教学生操作猜想,又要教学生推理论证。通过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来构建数学教学过程,兴趣会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在研究知识“生长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不再是仅有的结果性知识,对数学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数学思想方法、动态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观念的过程性知识悄然而生,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节课的教学优点比较多,下面简要评析如下: (1)设置动手操作活动,培植学生研究能力 “三角形内角和”结论的掌握,学生在小学就会,若快速的把知识讲完,让学生再次记住结论,然后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学生就会失去一个研究问题的过程。老师在进行教学流程设计中,关注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设置,表面上看是一个重复活动,实际上教师借助司空见惯的一个个剪、拼活动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引导学生从更理性的角度进行观察、发现,进而进行推理论证,学生无意识的被牵引到数学知识“生长过程”的场景中,教师已经潜移默化的将研究问题的方法“教授”给学生,于无形之中培植了学生研究能力。 (2)开发知识“生长过程”,实现过程结果并重 在数学教学中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这已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共识。这节课教学着重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发现及论证等结果性知识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开发、展示:教师对教材结构进行了重组,利用学生剪、拼活动,让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从数学图形直观上开发了结果性知识的“生长过程”;教师又突破了教材的推理论证形式,借助剪、拼图形引导学生获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论证的辅助线作法,从数学逻辑思维本质上开发了过程性知识的“生长过程”。这样,“数形结合”(形:三角形;数: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建模”(从实际三角形纸板建立三角形图形,从纸板剪、拼构成的图形的线条构造辅助线,均是建模过程;将三角形问题转化为平行线问题,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三角形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转化方法)的数学思想方法已经感染了学生。学生真实的从这些“生长过程”中走过,才能实现在数学教学中结果与过程并重,过程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3)开放研究问题形式,激活学科思维拓展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研究的形式比较多样,教师富于创设形式多样的研究问题方式和方法,除了上述谈及的操作等活动的设置外,教师注意从数学思维层面进行挖掘、开发。从“三角形内角和”结论发现、简单论证、推广论证、归纳总结、实际应用等角度进行预设和引导,冲破常规教学模式,放手引导学生探索,特别是在思维方法“一点锁定180度”归纳前,教师借助“过平面上任一点作三角形边的平行线均可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结论”进行“抛砖引玉”,一些不得了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拓展得到了激活,可以说,不经历深层拓展探索,是难获得思维深刻的。 (4)构建“教”“学”多边互动,获得师生教学双赢 “教”与“学”活动,合二为一本质就是教学。这节课不仅关注了“教”的预设,而且突出了“学”的创设,关注了“学”的动态发展。教师从开课的情景创设,“三角形内角和结论”的发现,结论的验证方法,动手操作直观观察活动,推理论证全程等环节进行了多边互动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进行质疑。在看似“花哨”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悄然进行着……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