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2)利用声音传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需要传声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2)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交
2、流、合作意识,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语: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都使人感到刺耳难听。乡村夜晚稻田中的蛙声,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想知道与声音有关的哪些问题呢?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一)声音的产生做一做请同学们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
3、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具体方案:(1) (2) (3) (4) 体 验同学们用手摸着喉头,然后发出声音,这时手指有什么样的感觉。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 议一议学生讨论交流,上述物体(橡皮筋)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是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只有固体能发声吗?液体和气体呢?小结归纳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2 叫做声源。演 示(1)把发声的音叉放入不中,溅起水花。(2)扬声器发声时,纸屑上下跳动说明: 。(3)用碎纸屑洒在鼓面上,发声时纸
4、屑跳动,用手按住鼓面,纸屑停止跳动,小鼓不再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应 用让学生说出一些发声物体振动的事例。想一想 大家能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事例吗?(二)声音的传播做一做(1)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当同学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如果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试一试你还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吗?(2)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让同学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想一想它们在声音传播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析总结: 、 、 可以传声。讨论交流 请学生举一些气体、液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演 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中,再把
5、瓶内空气逐渐抽出,声音有何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归纳 1声音的传播需要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不能传声。(三)声音是一种波演 示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引 导介绍: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是人眼看不见。演 示图1-7实验议一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结归纳 1声音也是一种波叫 ,声音在空气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做一做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想一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要测量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慢,需要测量出哪些
6、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学生分析总结: 议一议怎样估测声音在空气中(300m以上距离)传播的快慢呢?学生讨论交流后总结: 点 拨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 m/s;钢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 m/s。小结归纳 1空气中的声速:340m/s。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ld v液v气。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类型一: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例1 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产生 而发声的;在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 传入耳的。例2 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
7、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经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类型二: 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例3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吓逃走,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 A大地空气水鱼 B空气水一一鱼C大地水鱼 D水鱼例4 如图7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 _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 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 _(选填“还能”或“不
8、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类型三: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例5 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例6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的声速v(m/s)物 质声 速物 质声 速空气(15)340海水(25)1531空气(25)346铀(棒)3750软木500大理石3810煤油1324铝(棒)5000蒸馏水1497铁(棒)5200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至少写两个):(1) ; 。(2) 。(3)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总结 1声音是由于
9、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声;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具有能量。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 1在图9中,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_。(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 _。(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_ _(选填“能”或
10、“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理由是: 。2阅读材料会“跳动”的声音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会“跳跃”。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千米到16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令人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千米半径一直到半径300千米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这真是令人奇怪而有趣的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地带呢?原来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传播时,爱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当声音经过这些地方时,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向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一种“跳动”现象。上面所说的现象就是爆炸声上下跳动产生的。有人总结了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要下雨或者已经下雨了。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温度低,容易传播声音。请回答:(1)声音喜欢走什么样的介质?(2)简述由传声差别预测天气的道理。答案:(1) (2) 五、作业 课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