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两极”与“冷战
一、解读课程标准
1----3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2、过程与方法
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从多种角度看待、分析某个历史事件。
三、教材结构分析
“‘两极’与‘冷战’”──雅尔塔会议本是召开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次重要会议,
从资本主义世界看,德意日三国被打败,英法被削弱,只有美国实力大增,概而言之,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减弱;从社会主义阵营看,亚欧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当“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相继建立之时,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战后初期,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是美苏两国的主要矛盾。
美国凭借急剧膨胀的实力欲称霸世界,并对苏联展开了“冷战”。随着苏联霸权主义的膨胀,逐渐成为能够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军事强国。在这种情况下,美苏争霸日益加剧。这一时期,国家利益的争夺成为美苏争霸的焦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由于种种原因,双方虽未公开发生过直接的、大规模的“热战”,但间接的“热战”和各种形式的“冷战”却持续了近四十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应放在分析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使学生认识到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的危害。难点是分析战后新格局形成及演变的深刻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对一些难解的问题加以讲解。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开探究。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时数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地图导入
利用教材上的图1-1,首先在地图上指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位置,然后简要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消长,帮助学生树立起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整体印象,由此导入新课。
1.“冷战”政策形成
准备一幅苏联解体前的《欧洲政区图》,在图上指出丘吉尔所说的“铁幕”的位置,让学生大致了解“铁幕演说”中提到的城市,再结合图1-1,勾画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范围。
联系前面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结合课文,说说杜鲁门演说的核心内容。(美国要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即实行“冷战”政策。)
【活动答案】
杜鲁门认为,国情咨文“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必须进行干涉。苏联几天后即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1947年9月,苏联和其他8个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在宣言中明确指出,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
“杜鲁门主义”实际上宣布:苏联是美国的敌人,美国的对外政策是“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因此,“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
2.“北约”“华约”建立
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活动答案】
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
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和南斯拉夫。
3.“冷战”和美苏争霸
在图1-3至图1-6中,反映冷战的图片有哪些?反映美苏争霸的图片有哪些?(冷战:东柏林建起柏林墙,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及美国侵越战争;美苏争霸:双方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特别是核武器的疯狂军备竞赛,以及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为什么没有导致战争爆发?(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都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拥有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器,当时确实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但也正因为如此,双方互相威慑,彼此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另外,苏联军事实力稍逊于美国,赫鲁晓夫只好妥协,最终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美国侵越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对战争的态度怎样?说明了什么?(由于侵越战争时间长、损失大,美国越战越惨。随着美国不断把战争升级,国内民众的反对越来越强烈。这反映出人民不想再遭受战争之苦,祈盼和平的愿望。民众的呼声和反战行动最终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小结]
展示课件,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对要点问题进行提问。
[布置作业]
新教材新学案1----3页。
九、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跨度大、内容头许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该将探究和讲授相结合。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应该以讲解为主。另外,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比较陌生,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另外,安排课时再多一点时间,有点匆忙,学生理解较慢。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纳米比亚独立胜利的意义;苏伊士运河的收复;万隆会议;结盟运动;十七国集团。
二、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到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教学难点:亚非拉国家的崛起的表现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补充相关知识点讨论
导入建议
提问导入
教师可直接提问:“非洲既有“富饶的大陆”之称,又被叫做“黑非洲”或“苦难的大洲”,你能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吗?”引导学生回忆七、八年级学过的有关非洲的自然环境、资源与历史发展的知识,从而导入新课。
一、独立浪潮席卷非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首先,利用图1-7,让学生找出1956年前非洲政治版图中的独立国家。(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和埃及4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约有90%的地区仍为殖民地。)
然后,可分三个阶段剖析图1-7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①战后初期,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阶段;
②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有3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全面展开阶段,特别是1960年将民族解放运动推向高潮;
③70~80年代,有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阶段。
到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欧洲殖民者入侵、奴役非洲的历史彻底结束,非洲人民取得最终胜利。
为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苏伊士运河战争,给学生展示图片,补充相关的苏伊士运河的知识: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到黑海的康斯坦察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过好望角可缩短86%的距离;同样,从荷兰的鹿特丹到日本的东京,也可缩短23%的距离。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占全世界海运货物总量的14%。苏伊士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3年,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5.7亿美元。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见课件)然后提问:埃及纳赛尔政府收归苏伊士运河说明了什么?(埃及虽然在1952年获得独立,但革命任务尚未完成。埃及收回了运河所有权,捍卫了民族主权,是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化。)
二、亚非拉的声音,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阅读课本内容提问:
(1)为何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在此基础上,还可适当补充万隆会议的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议的宗旨,即促进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讨论共同面对的问题,维护民族主权和废除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问题。
启发学生联系上一课题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议期间会出现反对共产主义、影射攻击中国的情况?(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虽然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但帝国主义并没有停止活动,它们极力进行挑拨,致使少数国家代表提出反共言论,会议一度出现混乱。)
中国代表团又是怎样应对的?(周恩来总理发挥外交才能,识破了帝国主义的破坏行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认为各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与团结。这一原则的提出打破了会议的僵局,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广泛支持,促进了亚非的团结与合作。)
(2)讨论各国的共同追求:
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补充“亚洲四小龙”的知识(见课件)
阅读“七十七国集团”的材料认识如何在主权独立的情况下实现各国共同利益。
三、中东“石油危机”
在适当补充或提供一些图片资料(见课件)回答如下问题:
1、1973年的“石油危机”有哪些表现?(油价上涨、油源减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经济下滑。)
2、“石油危机”是通常意义上的石油短缺吗?(中东几大产油国石油储量仍很丰富,危机主要是由于石油禁运和油价上涨而导致的。)
3、透过石油危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阿拉伯国家不甘心继续做帝国主义廉价的原油输出国,而决心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源优势,使阿拉伯国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小结:联系我国的经济发展,认识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说课稿
“两极”与“冷战 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冷战”的概念,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
⑵了解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
⑶理解“冷战”和“热战”的关系。
⑷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能力与方法
⑴分析“冷战”的原因,探究“冷战”和两极格局之间的关系。学会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⑵辨证地看待“冷战”对世界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而形成的遏制和对抗不符合世界发展的需要,只有和平合作才能实现国家间的共赢。
(三)教学重点:
“冷战”兴起的原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四)教学难点:
“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本课的有关内容,但“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改变。战时共同对敌、并肩浴血奋战的反法西斯同盟瓦解,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美苏两国为什么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对立的格局给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通过设立疑问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我根据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普通中学高一学生,基础较差这个学情,我自主设置四个步骤来完成这课书的教学。
首先,我设置的第一目是“冷战”兴起的原因。
在讲这一目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出美苏两国领导人讲话的材料,并依据这些材料设立了三个问题:1.斯大林的话反映出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么?(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2.杜鲁门的话反映了美国战后的什么意愿?(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3.由此可见,“冷战”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我利用这些二战后两国领导人的话作为材料,就能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二战后引起两国关系恶化的原因;且用问题导学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分析出“冷战”形成的原因,对每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出“冷战”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掌握了这些内容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也体现了“探究”的精神,又能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其次,我设置的第二目是“冷战”的形成过程。
在讲这一目时,我用谈话法和阅读指导法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让学生了解美苏对抗的相关史实。然后播放一组幻灯片:包括“冷战”开始的标志,美苏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的全方位对抗,以及“冷战”的缩影——柏林危机。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峙的表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一过程的了解。“冷战”的形成过程阅读性较强,知识点比较明确,而且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遏制与反遏制、对抗与反对抗的线索也比较清晰,属于学生了解识记的层次。所以把“冷战”的形成过程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展开自主学习,从而理清“冷战”形成的基本步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再次,我设置的第三目是“冷战”中的“热战”。
“ 冷战”时期的“热战”不是本课的重点,所以不需要展开论述。而“冷战”时期的“热战”是以美国参与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最为典型。我首先向学生展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两幅图和美国人在战后的两种态度(错误的选择和心有余悸)作为材料,来反映出“热战”的实质(是“冷战”的延续)和影响,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历史图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最后,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最终概括:“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三)教学总结
通过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不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不同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和平相处,理性、宽容和智慧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最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遏制和对抗没有出路,和平、合作才能共赢!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1945年12月29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咨文中宣布:“胜利已经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为实现材料中的目标,美国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其真实的目的何在?(措施: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真实目的:通过这一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
六、板书设计
一、“冷战”兴起的原因
1、二战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2、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
3、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世界霸权的政策,并视苏联为障碍
4、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根本原因
二、“冷战”的具体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共产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经互会
军事上:北约——华约
缩影: 柏林危机
三、“冷战”中的“热战”
原因:美苏双方在亚洲地区争夺激烈
表现: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
四、“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
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3、使世界避免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两极”与“冷战 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态度和价值方面:
A通过对本节中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必须坚持共产主义。
B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 到人民群众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作用。
2. 能力目标:
(1)对两极的形成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冷战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识图解图能力,并能在材料中理解和分析
3.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两大阵营相斗的情况,掌握丘吉尔和杜鲁门及他们的主张和言论,并能在教学中掌握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
4.学生指导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在图表中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两框内容的连续教学,使学生在整体上掌握分析概括的方法。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方面,雅尔塔会议所作决定是重点,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及美苏争霸是重点。
2.难点方面,冷战在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是难点。
三.课堂设计思路:
1.本课准备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POWERPOINT作为主要教学手段。
2.在教学中利用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3.以讨论式为主,师在旁为指引作用。
四. 教学过程:
师:暑假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同学知道里边的一些英雄人物吗?
生:举例(如赵云、许褚、陆逊等)
师:你能对上边的这些人物的属国作一归类吗?这些属国之间他们基本上是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
通过生之讨论得出格局之义
导入新课
师:几千年前格局是那样,现阶段的格局又是怎么样的?
师:猜猜看,幻灯片上的都是谁?他们是哪一个国家的,这些国家在现在世界的地位怎么样?
师:播放新时期各国领导人的照片
生:讨论之并得出结论---------是新时期“一超多强”的局面。
师:细心的同学可以看看,这里边少了一个在上世纪非常威风的国家,找找看,哪一个国家没了?
生找,并总结出苏联的缺失。
师:为什么苏联会在这个世界消失了?要说苏联的消失还得跟一件事有关,这就是今天所要介绍的内容-------《两极与冷战》
师:板书
雅尔塔协定的教学
师:播放《雅尔塔三巨头》的图片
师:这图片中的人物都是谁?他们的一次会面是在哪一年形成的,有什么主要内容?
生: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里,会议讨论了战后重建的问题,
师:战后重建?怎么重建?你知道最主要是在哪里重建了?
师:试着从这挂图里找出一个特殊的,与以前的地图不一样的国度,
师:那么在一次会议里,他们讨论的是怎么样来重建?
生:东部靠近苏联的属苏联,西部属美国主管。
师:那么你们讨论一下,这一次会议上的划分对世界的格局是否有其暗示?
师:结合这幅挂图来看看,1945、1947、1949等,这一些数字都是在哪个事件之后?
生:得出结论:奠定了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的基础。
师:美国离欧洲远吗?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虽只是一洋之隔,然而美国到欧洲却是非常遥远,那么,美国为什么千里迢迢到欧洲来跟苏联搞了个“分治德国”?其分治的目的何在?
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因为美国想要称霸世界,而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却不断向西欧扩张,阻止了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师:正是由于苏联的扩张,美国感到自己的称霸受到了许多威胁,于是美国就跟苏联决裂开了。
师:那么决裂了的双方有没有直接用武力来一决胜负?
他们是采取了什么方式来进行的?
生:没用武力。因为怕引起更多的战争而导致双方都陷入核战争中
师:播放《柏林墙》的图片,
师:这是为什么,他们隔开的是什么?一道墙是不是就能阻止核导弹的进攻?这种斗争方式跟以前的一战二战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生:总结出,这是不用武力,而用禁止人们往来的形式来进行双方的对抗。
师:由于这种方式跟以往的形式有许多不同,特别是区别于旧式的对抗,于是我们又给了他们一个新的定义:冷战。
板书 冷战
冷战面面观的教学
师:播放丘吉尔的图片,并请一个同学朗读他的一些演说辞,
师:他是谁?这言论的铁幕是什么意思?
生:讨论,丘吉尔,铁幕指的是美苏两方阵营不相往来
师:这个就叫铁幕演说,在他的影响之下,双方的阵营里互骂声越来越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经形成了水火不容之势。
师:在他的影响之下,美国马上作出了反应:
师:播放美国援助欧洲的各种物资图片,这些物资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有什么作用?
生:主要集中在西欧,可以资助他们国内的反对党势力,借此来阻止苏联的扩张。
师:这个计划是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首先提出来,所以我们就称之为“马歇尔计划”
师:应该说,美国的援助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在意识上他们也加大了灌输。
师:播放“杜鲁门的封面图片”
师:从这些英文拼写里说说看,他是谁?他有什么主张?
生:讨论之,并在教材里找到相对应的语句,结论:是杜鲁门,
师:他说的话中心意思是什么?目标是针对谁的?
英:丘吉尔:铁幕演说 意识形态上的冷战形成
师:小结:冷战
美:经济:马歇尔计划 政治:杜鲁门主义
目的:振欧遏共 称霸世界
师:正是由于双方的冷战,世界上就形成了两大水火不容的阵营
师:在双方的争斗之下,世界上又发生了哪些与他们有关联的大事?
师:播放《柏林墙》,这是什么事件里的?为什么要修这墙?它的修建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并得出结论,是冷战的具体表现
师:播放《古巴导弹危机漫画》,这是什么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这一事件?它是由哪些方面而引起的?
生:因为美苏在争霸。这也是由于美苏的冷战的表现点
师:古巴导弹危机最终怎么解决的?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解决?
生:由于人民的反对,由于双方惧怕核武器的威力。
师:你能用更多更妥当的话语来形容人民大众的威力吗?
生:讨论之,要求学生能体会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课堂大讨论:苏联原先是社会主义国家,可是在1990年的时候一下子解体了。它也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往日的辉煌没了,那么我们在现阶段的建设中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教训?
生:讨论。可围绕经济,发展的方向等介绍
师:小结: 雅尔塔协定
播放幻灯片
两极的形成和两大阵营的对峙
东西德分治
两极与冷战
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方面:
冷战面面观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争霸: 越南战争
师:作业:联系作业本相关内容,做好作业本上的理解题。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 说课教案
教学导入:
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同时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后初期的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形成高潮。
新课教学:
1、教师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形势图》,让学生在地图指出亚洲哪些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独立。在此基础上提问:①亚洲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有哪三个;②“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1947年8月语)。这是印度什么时刻?(独立)印度独立有何意义?(印度是欧洲殖民者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门生的冲击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2、教师呈现《非洲大陆的进程》,首先让学生找出1956年前非洲政治版图中的独立国家。(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和埃及4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约有90%的地区仍为殖民地。)
接着教师让学生从图中观察到:
第一、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分为几个阶段(①战后初期,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阶段;②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有3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全面展开阶段,特别是1960年将民族解放运动推向高潮;③70~80年代,有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阶段。强调: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第二、非洲年是指哪一年?共有多少个国家独立?(此问题可在课前让学生查资料并在地图上标注)
第三、完成书本第9页活动题。答案见教参.
3、关于亚非会议的教学
教师首先出示图片、适当补充会议内容,有条件的话可播放纪录片《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片段,然后教师提问:
○ 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亚非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在其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①亚非会议是二战后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它的召开,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②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赢得了与会国代表团的赞成,保证了这次会议的成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在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①略。②“五项原则”的提出符合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它又是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下,它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教师总结: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与独立,宣告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此基础上召开的亚非会议,则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两者均是战后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兴起的标志。与此同时,各国都在谋求现代化,但教师应把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也追求国际经济新秩序、追求现代化。
4、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追求,建议教师不必过多展开,可作如下简介: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以后,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增长速度较快。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长较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技革命是关键原因。
(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
①关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突出事例.
②关于“七十七国集团”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讲清三点。
第一、“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为了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在反对超级大国以及帝国主义控制、剥削和掠夺的斗争中,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了“七十七国集团”;1964年在首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再次共同发表《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该组织的诞生。后又有不少发展中国家陆续加入,目前成员已增至120多个,但七十七国集团一名则一直被沿用下来。
第二、“七十七国集团”组织的目标。七十七国集团以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
第三、“七十七国集团”的作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斗争中由分散走向联合,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中国不是该集团成员国,但与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③关于中东“石油危机”的教学建议
教师适当补充或提供一些图片资料,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 1973年的“石油危机”有哪些表现?
○ “石油危机”是通常意义上的石油短缺吗?
○ 透过石油危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接着教师完成书本第10页活动题。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说课二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的内容,是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体系中关于民族解放运动专题线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亚洲非洲崛起是国际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正是他们构成了第三世界,对二战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框内容主要向学生展示了二战后亚非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崛起,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世界格局的发展脉络及其主要特点,为进一步学习本册其他单元的内容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后亚非殖民地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政治和经济上独立的表现,理解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同时以发展中国家经济争取经济上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分析某个具体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设计
多媒体:你答对了吗?
①、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国家是___(英国)
②、英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是____(印度)
③、印度是在____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宣告独立的。(二战后)
问:那你知道印度是在哪一年独立的吗?
多媒体: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1947.8
想一想:尼赫鲁讲这话时,应该是印度的什么时刻?
印度的独立有什么意义?
二战前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印度有“英王王冠上一颗最明亮的宝石”之称。二战后,印度掀起了反英斗争的怒潮。1947年8月,印度摆脱殖民统治锋利独立,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
多媒体:你答对了吗?
④、二战后_______(亚洲国家)也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
板书: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多媒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
其中____(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_____(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朝鲜、越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印度、韩国等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二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独立,那么有“苦难的大洲”之称的非洲此时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板书: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多媒体:出示《非洲的独立进程》图,(观察地图思考下列问题)
①、二战前与二战后非洲国家的独立情况反映了什么?
二战前非洲独立的国家只有三个,说明非洲深受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和践踏;二战后非洲也掀起了民族独立的浪潮,纷纷宣布独立。
②、非洲国家的独立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出现了高潮。
③、为什么把1960年称为是“非洲独立年”?
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要求学生在地图中找一找)
④、找出非洲最后独立的国家,并说说其独立的意义。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意味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奴役非洲的历史彻底结束,非洲人民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时也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从地图中可知埃及在二战前就已经独立了,但为什么埃及总统纳赛尔在1956年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全部收归国有时才说:“今天,我们真正实现了真正的主权、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自豪。……我们的财富已经还给我们了。”
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到黑海的康斯坦察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过好望角可缩短86%的距离;同样,从荷兰的鹿特丹到日本的东京,也可缩短23%的距离。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占全世界海运货物总量的14%。苏伊士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3年,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5.7亿美元。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
亚非拉国家的纷纷独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殖民的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亚洲国家摆脱了长期有殖民统治,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非洲也相继爆发了反帝武装斗争,出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但是,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美国为了实现其侵略野心,积极筹划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军事集团,制造紧张局势,干涉他国内政。在这种形势下,广大亚非国家迫切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
1954年3月,印度尼西亚政府倡议召开亚非会议,得到了亚非各国的广泛支行。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来自亚非二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与会。这是亚非两大洲的国家第一次在没在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自己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会议确立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推动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维护民族自决权等宗旨。
亚非会议
多媒体: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 召开亚非会议 (Asian-African conference)。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由于这次会议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思考:
Ø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
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经有大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Ø可为什么会议期间会出现反对共产主义、影射攻击中国的情况?
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虽然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但帝国主义并没有停止活动,它们极力进行挑拔,致使少数国家代表提出反共言论,会议一度出现混乱。
Ø中国代表团是怎样应对的?
周恩来总理发挥外交才能,识破了帝国主义的破坏行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认为各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与团结。这一原则的提出打破了会议的僵局,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广泛支持,促进了亚非的团结与合作。
多媒体:我们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
Ø周恩来同志讲的“同”与“异”分别指什么?
异:各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同:各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即会议的目的。
Ø今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公认,为什么?
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符合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它又是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下,它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