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现象。(3)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过程与方法(1) 乐于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过程(2)、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分析、猜想、推理总结。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设计思路: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看
2、到的现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提出问题激发矛盾,接着安排探究活动1,认识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为了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为探究活动,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现象。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及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推理教学器材:斜面、小车、木板、毛巾、棉布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通过对物理学史上的几位著名人士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描述介绍,让学生自己发表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认识到力和运动之间到底有
3、什么关系而引入到活动探究上来。二、新课教学:(一)、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在桌面上推动物体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立即停止演示实验:在桌面上再推动物体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继续保持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动或就要停下来”即:物体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运动和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二)、活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提出问题: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到阻力的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2、设计验证实验:介绍与观察教材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以下问题: 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其目的是什么?(获得相同的水平初速度,要通过实验来说明) 让同一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表面上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几次实验中是否需用同一辆小车?收集证据与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比较每次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将实验探究结果记录在书本的表格内。分析与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
5、实验进行推理,若没有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其运动的路程越长,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时间越长,当物体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时,物体运动的时间将越来越长,如果受到的阻力为0,物体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伽利略根据实验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运动笛卡尔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事实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
6、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三)、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应突出以下关键字、词: “一切”表示宇宙间万事万物,即三维空间所有物体都应遵循这一规律 “总”表示过去遵守、现在遵守、将来也遵守即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第一定律总是成立的 “或”表示“二者居其一”即原来运动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不可能转变为静止三、小结: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虽然世界上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但大量的事实可以验证这一定律是正确的牛顿第一定律还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也就
7、是说,力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能使物体的速度加大或减小,也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课后记:本节的教学主要围绕“力和运动”关系开展教学设计,从物理学上的讨论到实际生活事例的分析,从活动的设计探究到归纳总结,从规律的得出到知识的应用,都要紧紧抓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三节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知道并能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在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过程中,进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行建立惯性的
8、概念;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惯性的存在,以生活中常见的交通事故说明惯性有害的一面,体现“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知道并能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教学器材:小车、木块、棋子、尺子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观察与思考:(a)、课本图中最下面的棋子受到力的作用后飞了出去,而上面的棋子在水平方向仍保持静止;(b)中弓弦恢复原状后运动的箭仍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飞出去;(c)汽车启动时,车中的人由于要保持静止状态而向后仰;(d)紧急刹车时汽车不会立即停止,而要继续向
9、前运动一段距离。这四个问题说明了什么?二、新课教学(一)、惯性:原来静止的物体仍要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其实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在物理上称为惯性。(二)、活动:观察惯性现象学生活动1:把一张纸条压在竖直放的钢笔帽下,迅速抽掉纸条,而钢笔帽静止不动学生活动2:竖直叠放五枚棋子,用长塑料尺迅速打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四枚棋子并没有倒下,而是落在原来位置的正下方。学生活动3: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学生活动4:走路者遇到障碍物时会跌到学生活动5:把杯中的水倒掉总结归纳:惯性是物体本身
10、的一种性质,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的这种性质就要表现出来。(三)、生活中的惯性: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有许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举例加以说明并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1请同学们列举在学习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且作出合理的分析2生活物理社会提问:“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时的安全防护”交流:高速公路上行车时,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有哪些与惯性有关的交通安全规定?配带安全带、车与车之间要保持车距、禁止超载课后记:以“惯性”的学习为主,倡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安排、表演物体具有惯性的活动,教学设计中要重在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要把惯性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许多实际事例结合起来,重视知识的应用。本
11、课给出众多器材和学生自备器材,设计实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学中可能出现众多实验设计,采用具有竞赛性质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设计在全班演示、相互评价,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钻研精神,第四节 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最简单的平衡是二力平衡(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2)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设计思路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教学的重点,本节的
12、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首先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建立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然后通过科学探究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因此设计教学过程要把做好探究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在规律的基础上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难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教学器材:小车、木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活动:观察与思考在
13、我们的生活中,物体受到各种各样力的作用而处于某种运动状态,请同学们想一想,书本中展现的几幅图景中,物体分别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它们又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认真地观察教材图,通过比较四幅图中航天测量船、潜水艇、天花板上悬挂的电灯以及降落的“神州”返回舱的运动状态的异同,体会各图中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并分别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或看到的类似的运动事例,讨论各种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交流与讨论:每小组选出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总结与归纳: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在物理上把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
14、到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二、新课教学: (一)、二力平衡的概念 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很多,如静止在讲台上的书本、匀速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匀速下降的降落伞等,引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现象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找到他们共同的性质,建立二力平衡的概念。归纳: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就称做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是平衡现象中最简单的现象。提问:在你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你还观察或知道哪些二力平衡的现象?不妨给大家介绍介绍。(二)、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提出问题: 二力平衡的现象这么多,那么二力平衡时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猜想与假设: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可能相等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方向
15、可能相反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能.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能.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能.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能.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能.设计计划制定方案:围绕学生提出的猜想进行设计,摒弃不合理的猜想,选取合理的猜想进行设计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很好,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实验提示:为了实验方便,本活动主要探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满足的条件。由于本活动应注意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要控制哪些物理量不变?要改变哪个物理量?要能通过实验的探究,分析得出某一物理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探究与验证:按照教材图所示,进行器材安装,注意控制硬纸板两个对角上细线拉力的大小,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
16、个对角拉力的大小 实验一: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实验二: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实验三: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研究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收集证据:根据实验条件的改变,及时记录下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归纳: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验证同学们提出的猜想。物体处于二力平衡时,满足的条件是: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处于二力平衡的物体一般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
17、态或保持静止状态、判定一个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定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就一定是平衡力,处于二力平衡二是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定首先,看物体受到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再分析两个力是否符合“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若这些条件都满足,则物体就处于二力平衡其中有任一个条件不满足,物体就不能处于二力平衡(三)、小结:物体处于二力平衡时,满足的条件是: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处于二力平衡的物体一般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
18、态、课后记:实验器材的选择也可以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也可以用小车代替硬纸片等。可根据条件,既可以做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以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时,要分步控制和改变实验的条件,探究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在两个力的作用下,硬纸板的运动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后应和前面已讲过的物体的漂浮条件和悬浮条件相呼应,以便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同时提出问题:“若物体受到两个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会如何变化?这样可和前节物体上浮、下沉相呼应,又为下节力和运动关系的学习埋下伏笔。第四节 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
19、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重点: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教学难点: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 什么是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根据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二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满足二力平衡时,则可以判
20、定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例题解析例题一: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情况例题二:悬挂在天花板上静止不动的电灯的受力情况例题三:阅读书本“读一读”“潜水艇的浮与沉”,体会二力平衡在物体浮沉条件中的应用例题四:漂浮的特点与应用:活动的设计:如何用一根细木棒与细铁丝区别盐水与水?例题五:画二力平衡的示意图(二)、练习:1、小明骑在自行车上不断地用力蹬,使自行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当他停止用力蹬后,自行车由于 仍继续前行,因为有 作用,自行车的运动会逐渐停下。2、质量50g的墨水瓶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墨水瓶的支持力大小是 ,支持力的方向是 。3、起重机吊着一个物体匀速上升和匀速
21、下降,拉力分别为F1和F2,比较F1、F2,有F1 F2;这两种状态都是 状态。4、一质量为0.5kg的圆环沿竖直放在地面上的直杆匀速下滑,则圆环受到的摩擦力为_,地面对直杆的支持力(已知直杆重20N)为_。(g取10N/kg)5、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汽车最终将停止,这是因为( )A汽车所受的重力与支持力平衡 B汽车受到摩擦力作用C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作用D汽车不受力作用6、轿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受力不平衡 B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竖直方向上受力不平衡C汽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水平方向上受力不平衡D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
22、衡,竖直方向上受力也平衡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B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C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D彼此不互相接触的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8、体育课上二(10)的平伟和徐鹏两同学进行爬绳和爬杆比赛平伟爬绳徐鹏爬杆,两人同时匀速向上爬,则()A徐鹏受杆的摩擦力小于他受的重力B平伟受绳的摩擦力大于他受的重力C徐鹏受的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D平伟受的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一节 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对运动的一般特征的总结。全文始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在使用教材时体现了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
23、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打破学科本位的界限的新的教学模式。1.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运动无处不在,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相对性这几个方面展开。2.以运动的众多现象的视频播放引入新课,在师生的互动性教学过程中逐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一般特征。并且要很好的渗透与物理相关的人文思想,社会科学等知识。3.以运动的相对性为例进行生活*物理*社会(STS)教学的尝试,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开拓与创新等综合性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运动现象。2. 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引导学
24、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研究运动。教学重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就成了本节课乃至本章的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板书:“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二、教授新课(一)、机械运动”
25、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1)、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2)、组织同学看课本“活动1”,提问:图中的几号小孩运动了?(3)、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小结:机械运动:
26、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教师以行驶的小汽车为例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
27、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1)、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2)、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28、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相对静止 (1)、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2)、在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教师小结:像受油机和加油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3)、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9、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四、练习:1、当你站在商场中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你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参照物:墙壁柜台运动;参照物:扶梯上的台阶-静止) 2、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3、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时,
30、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1、2、3。 第二节: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材分析:在以往的教学中,先给出速度的定义,讲解其物理意义,再通过做题反复训练以达到掌握的目的。但在科学课本中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获得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总结出速度的概念,这样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做起题来得心应手。这个探究相对来说比较难,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对于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和小组合作
31、式教学及自学式相结合。这样效果会更好。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新课程带给全体师生的巨大变化。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
32、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能够对速度的单位进行简单的运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呵呵变速直线的特征。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从多种渠道搜集、估测一些物体的速度。教学重点:1、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单位间的换算。教学理念:通过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的分析逐步建立速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本节教学中速度的换算以及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等有
33、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则。教具准备:投影仪及资料片。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提出问题: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小动物的场景。再放一段蜗牛爬行的情景。让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运动快慢,引入课题。新课教学(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1、教师提问:你在上学的路上看到哪个物体运动的快?你知道我们班上哪个同学跑的快?你是怎样比较他们运动快慢的?只用时间或路程能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吗?(通过具体的事例)在以上的基础上引入课题: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2、学生活动:看书96页“有关游泳比赛”并分组讨论:观众和裁判各是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让学生分别代
34、表观众和裁判来叙述各是如何比较的。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有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 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教师直接可告诉学生:物理学中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1、利用以上方法来比较火车和汽车的快慢学生分析具体的事例:火车第六次大提速后可在5min内行驶15000m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40s可行驶1400m先由学生说出分析过程,教师板书分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给出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强调单位时间是指:1分钟或1秒或1小时(类似单位体积)2、 速度的公式引导学生分析上面速度大小的得出速度的公式:速度=路程/
35、时间介绍各物理量的符号给出:v=s/t v-速度 s-路程t-时间教师强调公式的意义:s 和 t 相对应,必须是同一段路程中的路程和时间3、 速度的单位仍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分析过程,由学生说出速度的单位:m/s提问学生:15 m/s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5米。你还知道速度的哪些单位?(km/h是速度的常用单位)15 m/s和15km/h哪个速度大?教师讲解速度的单位换算学生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磁悬浮列车450km/h=_m/s猎豹的速度30m/s=_km/h10ms_=_=_. 36kmh_=_=_.指导学生看书98页“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速度的计算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
36、员跑完全程用了11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解:由公式v=可知运动员的速度为:v1=91ms摩托车的速度:v240kmh4040111ms因为v2v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6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利用书中例题2作为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练习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14h强调: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例题3: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速度学生读题,提问学生如何获取信息
37、。由学生上台板演解题过程,其他学生预以评价。教师强调解题的规范格式:a、写出所依据的原理公式b、把上述公式进行变换c、代入数据(统一单位)d、进行运算e、得出结果(要有单位)5、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说出其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速度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教师突出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分析题目: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大小恒定不变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学生举例:生活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多举、再让其他学生分析)6、探讨安全问题关爱生命人快步行走时的速度大约是2 m/s,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大约是45 m/s,人要安全横穿12m宽的道路,至少要离行驶过来的汽车多远,才能保证安全。在学生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回答分析过程和结果。三、本节知识小节(由学生总结)1、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定义3、速度的公式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5、速度的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