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1透镜(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结合教材中的讲解(可用投影片或课件辅助),使学生认识到透镜表面的形状特征,从而引出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透镜”,并介绍透镜的概念。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新课
(一)透镜
1.提出问题
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子即透镜.
发给学生各种类型的透镜.
总结并画出或投影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透镜,说明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
2.进行猜想
3.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实验一:观察手平行光射向透镜后,光线的传播路径的改变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放入透镜后,透过透镜区域光的亮度和光照范围的变化.
提出:放入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看到什么现象?
4. 归纳总结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实验二:用激光演示仪演示.
演示将一束平行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光线的传播情况,并说明: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一点上,所以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平行光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所以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二).焦点和焦距
根据学生作图情况反馈,利用多媒体演示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传播,给出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还要说明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帮助学生领会虚焦点的含义:除让学生迎着光看外,可以借助光路图告诉学生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演示每个透镜的焦点有两个.它们关于透镜的中心对称.再换用焦距不同的透镜重复实验,得出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实验三:用平行光找凸透镜的焦点.
老师指出这一点我们叫它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注意提醒学生:最小最亮的光斑要通过对比找到).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换成凹透镜重复上面实验,还能否在纸上找到亮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集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归纳总结课堂小结
透镜的分类,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透镜对光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