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科学探究 》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七节)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天花和牛痘的故事”的论述,知道科学家探究的一般方法,再通过对“录音机为什么没有声音”的探究,能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并不难。
2、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建立假设,并设计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 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对实验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4、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明确分工、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时的组织和调控及对学生适时适当的引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实物投影仪;家蚕(五龄蚕);录音机一台;录有“蚕花娘娘的由来”的故事磁带,并把磁带弄成卡带;实验报告单(每小组一份)。
学生准备:分组(四人一小组,选出小组长及记录员);预习“科学家与科学探究”,大致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采集各种绿色植物的茎或叶;黄瓜、青菜等蔬菜叶;梨、苹果等水果;桑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 型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课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一、 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
1、指出(板书):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很重要的方式。
2、你知道科学家怎样进行探究的吗?
3、板书科学家探究过程。
学生归纳《天花和牛痘的故事》中琴纳医生进行探究的过程。
因为《天花和牛痘的故事》学生在课前早已看熟,所以直接让学生来归纳琴纳医生的探究过程。
二、 我们进行的探究:
1、设问:科学探究只是科学家的事吗?你们会探究吗?
2、我们一起来探究(教师拿出磁带):徐丹同学有一个故事录在磁带里,要我带给大家,同时有个问题要大家用探究的方法帮她解决。
3、把磁带放入录音机,按播放键,等待一段时间,录音机还是没有声音,教师装作很着急的样子。“怎么回事呢?同学们,你们说录音机为什么放不出声音呢?”
4、同学们刚才讲了许多原因,那你们知道如何来找到真正的原因吗,怎么样来试?
5、教师在学生指引下进行排查故障。当试另一盒磁带有声音说明是原先磁带问题,让一学生检查一下磁带。发现原因后进行修理。谢谢这位同学。
5、 指出刚才大家其实已经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让学生小结一下刚才发生的事件过程。板书我们探究过程。指出:科学探究并不神秘,它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们学会观察,善于质疑,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创造。我们可以接下去听故事了。
回答。
做好听故事的准备。
替老师着急,竭力想帮助老师解决遇到的情况。(可能是音量没开,可能是……可能是……可能是……)
学生回答。(线有没有连好,调大音量、用另一盒磁带试试……)
学生找到原因(卡带)并把磁带修好。
小结我们这次探究的过程
学生能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科学家的事,有急于想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教师设置两个悬念:一是由徐丹带来的故事和问题是什么?依着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教师顺势设置第二个悬念,录音机放不出来,要学生来帮帮忙,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科学探究。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出我们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指出:科学探究不神秘,我们也能做到,关键是要多观察,多质疑,多思考,多动手。一定会有收获和创造。
享受刚才这次探究的收获——开始听故事。
三、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 插放录音:《蚕花娘娘的由来》(内容见附件一)。
2、指出徐丹同学提出的问题:蚕是不是只吃桑叶?
3、要求每小组展示课前采集的成果。
4、要求每小组结合本组所采集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5、展示几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6、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提示实验注意的细节。
7、准备发放家蚕,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教师个别小组指导。
8、展示学生实验报告单。
9、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听故事(也可以看大屏幕上的文字。)
知道徐丹同学提出的问题。
展示采集报告。
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记录员完成实验报告单第一、二、三点。(实验报告单见附件二)
组长介绍本组方案设计思路,其他组提出改进意见。
小组讨论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
组长领取家蚕,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员完成实验报告第四、五点。
展示实验报告单,组长介绍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记录员完成实验报告单第六点。
总结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检验评价、合作交流)
享受故事的意境,知道“蚕”和“桑”的由来。顺承提出问题:蚕是不是只吃桑叶?
通过展示采集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所具有的材料。然后设计出实验方案。记录员记录,组长汇报本组方案,让其他组提出改进意见。然后进一步完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感受合作与交流的成功感受。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课堂小结。
1、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实验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交流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有何启示。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实验时出现的不同问题探究。比如:有的小组可能会出现蚕连桑叶也不吃,那就可以布置作业:探究蚕为什么不吃桑叶。
2、观察家蚕的生活。
完成不同问题的探究。养好家蚕,观察家蚕怎样食桑、如何吐丝结茧等。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板书设计:
1、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很重要的方式。
2、 科学家的探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作出解释。
3、 我们的探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作出解释。
4、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检验评价→ 合作交流。
附件一:《蚕花娘娘的由来》故事内容
你们好,我是航头初中一(3)班的徐丹,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希望你们能喜欢。并有一个关于蚕的问题想请教你们。我讲的故事是《蚕花娘娘的由来》。
蚕花娘娘也叫马鸣王菩萨或马头娘,在四川和江浙一带,都可见到塑有蚕花娘娘塑像的蚕神庙:是一个骑在白马上的美丽的小姑娘!
传说很久以前,在四川省有一户人家,一天,父亲突然被强盗抓走,不知下落,母女二人非常着急。她的母亲公开宣布说:“如果有谁能平安把她丈夫救回来,就把女儿嫁给他。”刚说完,她家里的白马就挣脱缰绳跑了出去。过了几天,父亲就骑着白马回来了。可父亲不忍心把女儿嫁给一匹马,于是就狠心把马杀死了,并剥下马皮晾在院子里。
一天,当女儿路过时,忽然那张马皮跳起来,卷起她就飞走了。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在树上有一张马皮,而女儿已变成了蚕,正在不停地吐出亮晶晶的细丝把自己缠起来。又过了几天,女儿骑着马来看望父母,哀痛地说自己已经变成了神仙了,说完就飞走了。
从此,世界上有了一种新的动物,叫做“蚕”。蚕是由“缠”字变化而来的。又因为姑娘是在树上丧失生命的,大家就把这种树叫“桑(丧)”。从此,那个女孩就被当成蚕神崇拜。这就是民间传说的蚕花娘娘的来历。
那么“蚕是不是只吃桑叶”呢,你们能帮帮我吗?谢谢你们!
附件二:实验报告单
探究 实验报告
初一 ( ) 班 第 ( ) 小组 年 月 日
小组长
实验记录员
小组成员
一、提出问题
二、建立假设
实
验
三、
制
定
计
划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四、
实
施
计
划
根据您所制定的计划做实验,注意观察、调查及收集数据,并实事求是地在下面记录实验结果:
五、得出结论
六、合作
与交流
附件三:《科学探究》课件。
教学后记:
1、 转变教学观念:《科学探究》一节的教学策略我前后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原先是按照书本上的例子按部就班,结果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完成。所以我就试着找出更容易探究的实验来代替书本上的探究例子。苦想很久,也想出了好些例子,但最后都被一一否定了。一天,正当我冥思苦想时,有两位学生拿着几只蚕来问我:“老师,蚕是不是只吃桑叶呀?”他们正为这个问题吵着呢。一下子也难住了我,但同时也让我茅塞顿开,这不就能进行一次很好的探究吗? “蚕是从哪里来的?”“我家养的呀!”于是我到班里去一问,居然有十多位同学家都养着蚕呢。《科学探究》的前一节是《时间的测量》,为了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长短,我决定放一首歌让他们估计时间。可是出了点意外,录音机放不出声音,学生在下面就说开了,可能是什么什么原因。我突然想到,这也可以让学生来探究。以上两件小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科学探究必须来源于生活。我们选用的例子必须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是否有必要进行探究,或者说能不能进行探究。第二次修改是把“科学家和科学探究”的预习作为课前准备,大致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上课开始只是作一小结。把省下的这部分时间放到了学生实验中去,学生原先只能完成到制定计划这一步,经过调整能够进行一次完整的探究,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实现新课程资源结构和功能上的突破。注重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实践活动为策略,使学生从自己的探索、习得中学会认识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堂全市公开课能获得较大的认可,我觉得主要是得意于教学观念的转变。
2、 本节课得意之处:探究“录音机为什么放不出声音呢”悬念设置较自然,效果也很好。力求知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环节)的展开源于实际生活(蚕是不是只吃桑叶),重在自行探究(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止于问题的解决和拓展(蚕为什么不吃桑叶,蚕的生活)。我本身就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上“科学探究”,引发学生积极的认知感应并适时加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时,注重策略归结。
3、 本节课不足之处:蚕是对环境很敏感的动物,对于在课堂上会出现有的蚕不吃桑叶的情况已经考虑到,但还是让这一组学生对“蚕是不是只吃桑叶”作探究。这样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学生也不能完成了。
4、 学生的感受:学生对于这堂课十分新奇,很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认为有趣,特别是家里养蚕的同学回家更是把课堂里的一些情况告诉了家人,课后,把老师赠送的家蚕当成了“宝”,都表示要很好的饲养下去。还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小科学家,要把对蚕的生活探究到底,对科学探究感到并不神秘。
5、 我的困惑:农村初中班级中学生人数过多,如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却又不伤害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农村初中学生知识层次差异大,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差距甚远,“探究”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农村初中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落后,很多适合学生的探究实验苦于没有器材而不能开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何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