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议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尤其是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已经是一个普遍事实。如果不切实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一句空的口号。笔者试着从分析我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原因、思考现有政策入手,提出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实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动态稳定的设想。
一、分析。
1、小学教师进城政策。
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区学校的扩展和一些私立学校的不断增多,农村学校成了城区学校的师源供给处、师资实习地。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局制定了相应的农村小学教师进城政策,每年组织了在农村小学任教、有一定资历的教师参加选择考试,根据当年县城需要补充教师数择优录取。这类政策的实施,客观上解决了县城小学教师的不足,给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带来了进城的希望,促进了少数教师专业的发展,但却给农村小学带来了新的问题,最明显的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的进一步失衡(大部分是民师转正后留在农村的年龄大的教师和近几年新分配的教师),同时导致了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进一步降低。
2、经济收入不高。农村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县城小学与城区同类学校教师相比,也有相当差距。同时,农村小学教师的支出较之县城教师相对较大,因为现在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在县城购置了商品房,这样回家的交通费,独立生活需支出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了这些原因,使得少量农村小学教师心理上出现不平衡,从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
3、专业发展困难。一个人选择了某项工作,大部分都想尽可能干好。教师当然也不例外。而要做好一个出色的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处在农村的小学教师,许多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发展和成就的需求。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生源减少,学校规模也随之缩小,这就导致了以下结果:一是部分农村小学由于规模小,平衡班少,甚至没有平衡班,校本教研活动得不到正常开展。有些教师要同时担任几门学科教学任务,要在每门学科教学上突破,难度很大;二是教师外出学习因学校经费限制和人员紧张等原因,机会不多。工作积极性较高的、在中心小学任教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还是较大的。有部分教师,特别是偏远的教学点、年龄偏大的教师,也许一年中没有一次走出本乡听课学习提高的机会,甚至更长时间;三是缺少骨干教师引领。我乡小学管理的班子队伍中,有部分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由于管理经验的缺失,很难指导新教师在专业方面得到发展和突破。另外,农村小学生源差、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小学教师即使与县城小学教师投入同样的精力,收不到同样的教育效果,使得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成就感低。
4、孩子教育困难。据统计,我乡小学教师30岁以下占农村教师总数的70%左右,这些教师正值婚恋和哺育子女阶段,不少教师的孩子要入学和将要入学,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进县城学校读书,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们自己在偏远乡村小学上班,每天回不了城,无法照顾孩子,因而迫切地想离开农村小学到县城或周边学校工作。
二、思考。
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我县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予以解决。一是近几年按离县城的远近给,偏远乡村学校教师每月一定的交通补贴(例如我乡每月补贴70元),这一政策的实施对部分离家不算太远的教师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随着教师工资和县城小学教师奖金福利的提高,有的还给学生补课,赚取一定的补课费。相比之下,这点小小补贴已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二是实行县城及县城周边学校教师下到偏远学校支教制度。这一制度客观上解决了一些农村小学教师缺额问题,让支教教师体会到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艰辛。但在一年时间内,教师要熟悉、适应学生,学生也要适应教师,真正有效教学的时间有限。另外,支教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面对与城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条件,必须投入很大的精力,还要牵挂家里,很难有精力去指导和引领其他教师。又因为支教仅一年很难检测教学效果,对支教教师没有什么压力。况且,有些学校有因为要评职称,或者是教师超编严重才来支教的,真正教学出色的没有下到农村小学。因此,这一政策的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的。
上述措施为什么不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除了政策力度不足外,最主要的是,没有跳出农村小学教育看农村小学教育,单就某一问题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问题本身是两难的,很难就问题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农村小学教师择优进城政策,说其完全不合理是不对的。但抽调优秀小学教师进城削弱了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力量,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三、建议。
如何稳定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教育行政部门应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就农村小学教育论农村小学教育的传统思路,跳出农村小学教育看农村小学教育,通盘思考县城小学教育与农村小学教育,使两者能协调和谐发展,从办学机制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构建城乡小学共同体来实现。
构建城乡小学共同体的基本思路是:以县城的一所甚至多所优质小学为核心,与同一区域(此区域划分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内若干所相应的农村小学组成办学实体,实现共同体内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理念、资源、管理、成果等共享。
城乡小学共同体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模式,但下面几点必须具备:
1、统一管理。统一管理包括教师的统一安排、经费的统一使用、教育教学的统一要求等。
2、统一待遇。统一待遇包括教师工资、福利、奖金要统一;平等的学习进修、评优晋级的机会等。此外,农村小学教师还应享受交通费、伙食费等农村任教补贴,以此鼓励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
3、实行轮岗制度。为保证农村小学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应实行教师在城区和农村任教轮岗。
根据上述设想而构建的城乡小学共同体,笔者认为对于稳定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具有明显的作用。实际上,共同体中的农村小学教师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村小学教师,他们同时具有城区教师的身份,今年是农村教师,明年有可能是城区教师。就教师个体言,无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之分,就农村小学来讲,当然有农村教师,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实际上,随着共同体内农村小学与城区小学教师、教育质量差异的缩小,农村教师也不一定需要将子女送入城区入学;在农村学校任教与城区任教享受同样的经济待遇,还有相应的农村任教补贴,农村教师相对城区教师待遇低的问题自然不存在了。共同体可统一组织教研活动、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城乡小学共同体机制能够实现农村小学教师整体合理的动态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