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被提到重要的地位。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社会的一些问题,以及自身的弱点等原因,造成了各种心理问题,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比较严重。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个性,勤奋好学、面对困难勇于面对并解决等健康心理倾向,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课题。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教育,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一、信息技术课中,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2、。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学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讲解与示范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师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
3、、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习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二、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信息技术学科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例如:在信息技术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讲述收集信息时的注意事项
4、来正确引导学生区分纷繁复杂的信息,自觉抵制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同时在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三、优化信息技术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信息技术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配备电脑要求人人动手操作。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1、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微机室电脑数量有限,学生上机两人一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动结组,采取合作式学习,在一台电脑上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
5、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2、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网络的出现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心理和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处理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求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中我们把学生制作的优秀电子板报供学生们互相欣赏,交流经验。作品被选中的同学自
6、信心大大增加,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努力。作品没被选中的同学他会受到激励,用功学习,争取自己的作品也能被张贴在教室墙报中。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创造思维。在美的熏陶下,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培养。四、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很多学生因为沉迷聊天或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网络的这些弊端就阻止学生上网。那么,怎么办呢?首先,必须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向学生宣传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给学生讲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第三,不要忽视老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这样,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得到了加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按照规范行事,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决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