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1、理解背诵: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讲做人应该换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考链接:1、文学常识。论
2、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2、字词。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愠:怨恨,心里不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危险或疑惑);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凭什么);默而识之(识:记住);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忠:诚心诚意。习:温习。处:据有,取。所恶:厌恶,讨厌。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任重道
3、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说”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三:泛指多次。三省:多次检查,反省。(3)温故而知新。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故:旧的知识。(4)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大夫不能够不强毅。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给予别人。欲:要。施:给,送。4、“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顺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如
4、“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转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陋室铭一、作者及相关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二、文章思想内容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再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交友及室主人所做之事的叙述
5、,表现了作者的情怀,后又以诸荀、扬雄自比,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三、中考链接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上。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弹奏。阅金经:这里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形体,身体。 2、翻译下面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由于)主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
6、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用课文原名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答: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
7、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7、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示例: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示例: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
8、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换负。10、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示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诗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提示: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爱莲说 周敦颐 宋一、内容梳理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贵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异。2、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
9、感情。3、句式特点:骈散相间,音韵私韵,顿挫有致。二、重点字词蕃:多 独:仅,只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亭亭:挺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鲜:少 宜:当然 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 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 益:更加三、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香气远播,越发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4、菊之爱
10、,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不家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四、中考链接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
11、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6、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7、“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是“贪慕富贵,随波逐流”。“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8、“
12、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9、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作君子。古诗词中,
13、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玉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写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交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桃花源记一、内容概述(主题):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
14、的美发愿望。二、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缘溪行(沿,沿着)落英缤纷(花)落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初极狭,才通人(仅仅)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交通(互相通达)悉如外人(全,都)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见渔人,乃大惊(竟,竟然)便要还家(邀请)咸来问讯(都,全)无问津者(渡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乃不知有汉(竟,竟然)无论魏、晋(不要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陈说,叙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5、(邀请)此中人语云(告诉)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处处志之(做标记)便扶向路(沿,沿着)便扶向路(原先)欣然规往(计划,打算)咸来问讯(询问消息) 2、翻译下列句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吧惋。译: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
16、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长叹惋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自酒食。译:其他的人又一一邀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他)。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便沿着原先的路(往回走),(并)到处做了标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渔人)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3、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答:(示例)环境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4、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徐: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
17、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5、试分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答:担心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6、用原文语句作答。(1)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答:“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9、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
18、说是何人所居。答:诸葛亮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10、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答:(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来回答即可。)11、从文章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 答:提示,可以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一、重点词语欣然:高兴地(样子) 念:想,考虑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
19、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益: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 但:只,只是 耳:罢了三、重点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中考链接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
20、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
21、的这种心态。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5、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22、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马说一、作者及作品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人,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二、文章思想内容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三、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故虽有名马:即使。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
23、喂养。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且欲与常马等:尚且,况且。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喂牲口用的食器;马棚,马厩。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按照;规律,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华,通“才”。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其真无马邪!:表推测,反问的语气。 2、翻译下列句子。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如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顿能吃一石谷子。食马者不知其所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24、其能千里马? 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真是不识好马呀。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5、用原文语句填空。 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中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示例:对千里马遭遇的惋惜,对饲马者(当权者)埋没人才的痛恨之情。7、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示例:需要自身的实力,也需要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还需要外界对自己实力的欣赏。8、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示例: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小石潭记一、作者及作品简介柳宗元(773819),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顺宗永贞远年
26、(805)他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后,他被贬谪永州,后又转柳州,直至死在那里。故又称“柳柳州”。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在永州,作者一住就是10年。作者为了排遣郁闷,搜奇觅胜,放情山水,写了许多水游记,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心胸气度寄托在里面。即为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本文是期中的第4篇。二、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作品中写鱼,既写了鱼的悠然自得,也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写溪水和溪岸,通过“斗折
27、蛇行”、“犬牙差互”的比喻,“明灭可见”的描写,以及动静相融的笔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溪身和溪流的特点。三、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从小丘西行:向西。心乐之:感到快乐。伐竹取道:砍伐。水尤清冽:格外,非常;寒冷。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估计数目。日光下澈:通“彻”,穿过,透过。影布石上:倒映。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往来翕忽:轻快敏捷。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爬行一样。其岸势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悄(qio)怆(chung)幽邃: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记之而去:于是;离开。2、翻译下列句子。 青树翠蔓,
28、蒙铭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太阳光直照水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头上。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互相逗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文看不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长时间停留。3、简要分析选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第二段写景采用了侧
29、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4、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一、内容梳理1、本文是篇赠序,属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2、本文讲述方面内容,第一段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第二段采用对比的手法,叙说当今大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不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第三段点明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二、重点字词1、嗜: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取得,文中指买到 假:借 怠:懈怠,放松 益:更加 患:忧虑
30、,担心 硕:大,指学问渊博 游:交往,外出求学 尝:曾经 趋:快步走 降:减,减退 辞色:言辞和神色 援:引述 质:询问 请:询问,请教 叱咄:大声斥责 复:回答 俟:等待 卒:终于,最终 负:北 屣:鞋 曳:拖 沃灌:洗濯 再:两次 臭:气味,文中指香料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缊:乱麻 敞:破旧 慕艳:艳羡,十分羡慕 奉:供养 天质:天然资质 卑:低下 岂:难道,哪里 谒:拜见 夷:平和 亲:父母 礼愈至(周到) 无从(办法) 至舍(到) 致书以观(来)以中有足乐(因为)以是(因此) 从乡之先达(向) 以为贽(把) 以衾(用) 稍逾约:约定的期限 汤:热水 腰:挂在腰间 走:跑 四支:支通“
31、肢”,肢体 被绮绣:被同“披”,穿 三、重点语句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译:抄写完后,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译: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5、曰再食,无鲜把滋味之享。译: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6、余则缊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我却穿着
32、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8、县官曰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译:朝廷每天供应膳食,父母每年给(他们)准备皮袍和绸衣,没有受冻挨饿的顾虑。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支最,岂他人之过哉?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不能养成良好道德品行,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四、中考链接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用四个字)。 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兴趣浓厚,信念坚定,心态良好
33、)2、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敞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联系实际,谈谈从该句得到的启示。示例: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示例: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4、段中写读书刻苦的语句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人多以节假余”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75、作者写自之求学经历有何作用?用自己求学时的艰辛勤奋和太学生
34、优越的条件作对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专心致志。6、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7、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只要能像宋濂那样勤奋专心,条件好,也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8、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抄书之苦,求师之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9、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示例:虽然
35、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夺求学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10、文中段哪些语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余幼时即嗜学;慕圣贤之道;心中有足乐者。醉翁亭记 欧阳修一、内容梳理全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二、重点字词1、环:环绕 诸:众多 尤:尤其,特别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靠近 名:命名,取名 辄:就 自谓:用自己的别号(“醉翁
36、”)来命名 自号:给自己取别号 意:情趣 得:领会 寓:寄托 开:消散 螟:昏暗 晦明:有时昏暗,有时明亮 佳:美 伛偻:脊梁弯曲,借指老人 提携:牵抚,借指小孩 渔:钓鱼,捕鱼 为酒:酿造 洌:(洒)水清 肴:荤菜 蔌:蔬菜 杂然:杂乱的样子 陈:摆放 酣:畅饮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都借指音乐 交错:交互错杂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已而:不久 翳:遮蔽 上下:树的上部是下部蔚然而深秀(秀丽)泻出于两峰(从) 佳木秀(茂盛) 太守自谓(称谓命名)临于泉上(在) 太守谓谁(为,是) 杂然而前陈(表修饰) 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深秀(幽深)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山行(沿着山
37、路) 自号(取别号) 野芳(香花) 临溪而渔(钓鱼,捕鱼) 乐其乐(以为快乐) 三、重点语句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译: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了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醉泉啊)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译:给之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心酒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
38、啊。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醉酒,泉水甜酒水清。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四、中考链接1、第二段中其乐“无穷”指何而言的?(指朝暮四时的游玩之乐)2、
39、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游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3、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壹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悠怨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旷达)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声。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
40、的凄寒之气。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5、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从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6、“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回答: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
41、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7、“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另一件事情上,也指别有企图。8、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乐”的含义是什么?(a、寄情山水之乐;b、与民同乐之乐)16 段写春夏秋冬之景的句子分别是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 文中最能说明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文中生动刻画太守外貌特征,醉酒神态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段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出师表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
42、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21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二、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
43、)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1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衰亡,衰败) (20)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为保全节操而死) (21)躬耕于南阳(亲自,自身) (22)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鄙陋)
44、 (23)猥自枉屈(屈尊就卑) (24)由是感激(因此) (25)遂许先帝以驱驰(比喻奔走效力) (26)夙夜忧叹(早) (27)恐托付不效(没有效果) (28)深入不毛(指地面所生长的草木) (29)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庶,期望。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攘除,驱除,铲除。) (30)至于斟酌损益(斟酌,反复考虑,择善而定。损益,增减,兴革。) (3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懈怠) (32)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33)以咨诹善道(询问) (34)临表涕零(下雨,比喻如雨一般落下)2、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
45、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译:(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人的志气。(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译:如果有做坏事、触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译: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
46、因。(8)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险的关头奉命出使。(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1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1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译: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认识、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遗命。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答:1(广开言路) (2)(严明赏罚
47、) (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 4、作者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答: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5、作者在结尾写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涕零”的原因。答:(示例)诸葛亮因为想到了先帝对自己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临崩寄大事于己的信任,还有怕完不成先帝遗愿的焦虑,百感交集的“涕零”。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8、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答: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