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采-作文的半壁江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味优美语言的魅力。2.掌握塑造语言美的方法。教学设想:能化平淡为神奇,能化抽象为具体,化直白为含蓄,化无形为有形。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点拨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学步骤:一、导入: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没看见他似的走开,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请发挥你的想像力,想一想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
2、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答案: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看到她!可见我们作文时一定要在语言表达上狠下工夫,字斟句酌,精心锤炼语言的魅力二、存在的问题:(一)不少作文的词汇量少,语言干瘪。(二)有些学生一味追求华丽辞藻,不看是否符合文章的需要。三,语言是作者思想的外化,要想使作文的语言靓起来,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善于联想,比喻和描写。语言的锤炼,决不是纯技术性、纯技巧性的,光靠反复练习,并不见得会取得显著效果。因为语言文字不是僵死的符号,它负载着人的思想、情感、意识、心灵,是活生生的,有灵魂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语言不仅仅是载体,它更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
3、成部分。一个没有爱心,感恩之心的人,一个认识水平低下,孤陋寡闻的人,是不可能写出思想深刻的语言的。 记叙文中,有不少学生文章的结尾采用议论收尾,有的议论假大空,有的议论写的太白,有的议论旁敲侧击,语言表达到不了位。议论需要理性的思考,思想深刻,表达出来的主题才能深刻。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
4、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时,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以“命运”为话题:(1)名人+名事。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这段文
5、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2)名人+名言+名德。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 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 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 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四、善用铺垫、映衬。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 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布置作业:练习:以坚持或自信或勇气为话题写一组句子,并用铺排映衬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