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拯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以及结构形式。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通过本文记叙,认识包拯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教育学生要为人刚正、廉洁,使学生热爱今天的新社会。 4、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1、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2、了解包拯的优秀品质。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通读课文,熟悉课文。读准字音。 二、导入新课 “青天大人”是我们对封建社会清正廉明的官吏的美,其中包拯青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来学习这篇古文包拯。 三、正课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
2、、比照阅读。 对照课文,根据下边注释,大体了解本文记叙的相关内容。 明确:本文介绍了包拯为官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表现包拯的优秀品质。 3、补充课文字词解释,再读课文。 主来诉:失主/起诉 杀而鬻之:表顺接/代牛 惊服:吃惊/叹服 徙知端州:平迁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因为/都/用来/赠送 使契丹:出使 其人遂无以对:就,于是/用来/应对,回答 虽甚嫉恶:即使/很,十分 不从吾志:听从 4、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5、请学生试译下列语句。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明确:(当时)有人偷割别人家的牛的舌头,失主来告状。 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明确:涿州也曾经开城门,剌探边疆军事机密
3、,何必开便门呢? 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明确:(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没有一个不因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6、请学生复述文中介绍包拯的四件事。 四、作业: 1、文中表明包拯廉洁奉公的语句: 2、文中表现包拯爱憎分明的语句: 3、文中表现包拯生活俭朴的语句: 4、文中表现包拯改革诉讼制度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包拯的廉洁的美好品格?通过什么事例表现? 明确: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文中通过包拯在端州任职,一改以往惯例,不谋私利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廉洁的美好品格。 2、包拯性格刚烈,可是他爱憎分明,又有原则性,从哪些语句
4、可以看出? 明确: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3、文中包拯位高权重,可是他生活极为俭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包拯素以“包青天”见称,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能够直接面对百姓,倾听他们的冤情呢? 明确: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5、包拯严以律己,对后世子孙同样充满了希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明确: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分析 1、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 本文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文章开篇先介绍人物姓名、籍贯等。第二步,以人物生平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第三步以议论的表达方式,评价人物,本文最后一段从人物的性格,为人处事,生活简朴作风以及遗训四个方面总结了上文。因而全文脉络清晰,详略有致。文章还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写。 2、本文结构特点。 先分说后总说,先记叙,后议论。 3、本文以事写人 审盗割牛舌案表现包拯机智,断案如神。 任职于端州表现包拯廉洁奉公。 使契丹表现人物立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任开封府历明吏制、广开言听。 四、小结 本文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包拯青天这个人物,告诉我们为官清正廉洁,才能造福一方百姓,造福于国家。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