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下《观刈麦》说课稿河大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902079 上传时间:2025-0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观刈麦》说课稿河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观刈麦》说课稿河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观刈麦》说课稿河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观刈麦》说课稿河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观刈麦》说课稿河大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长春版七年级下观刈麦说课稿一、 说教材(一)说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初三),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初中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本课时位于第五册第六单元,在这之前的诗歌教学中,主要以诵读、积累为主,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欣赏诗歌的知识、能力,本课时的教学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巩固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诗歌的能力,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时注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另外,高中第三册第一单元便是诗歌鉴赏单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将此课课型定为诗歌欣赏课,与高一的诗歌鉴赏形成过渡,整个诗歌教学便可形成“诵读感悟欣赏品味鉴赏评价”这样一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链。因此,从显性价值来看,本课时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从隐性价值的角度看,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麦者的生活场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这便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同时,在学生中攀比之风日盛的今天,学习本诗可以达到学文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对父母(劳动人民)的感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二)说教学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通过场景描写来反映主题(方法培养点)。2、记诵名句,积累名

3、言妙句。3、感受白居易平实的语言风格。【能力目标】1、通过发现诗歌的美点,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能力训练点)。2、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判情趣。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的意识(本课时的思想教育点)。(三)说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关键【教学重、难点】 发现诗歌的美点,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关键】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在于以场景描写作为切入点二、 说教法新的教材应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导引,以新的教学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常规,中考改革方向也引领着我们走创新之路。1、发现美点教学法 布鲁纳提醒我们:教学过程就是在教

4、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到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就本课时而言,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的美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时发现美点之后的交流(以“我发现此诗 写得最好,好在 ”或“我最喜欢的诗句是 ,因为 ”为格式的自由谈)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中考增加的开放性试题中有一类:找出自己喜爱的语句,并说明理由,也使发现美点成为本课的训练点。2、互动式对话教学法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世界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

5、创造活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成为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如果说思考是一种精神的舞蹈,那么缺乏对话的教学只能是寂寞的舞蹈。在教学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生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生能够直接获取信息,语文课不应是教师面对黑板的语言独白,而应是师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超越时空的灵魂交流,最终达到“奇文共欣赏,疑难相与析”的效果。3、创

6、设情境情感唤醒法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沟通,和文本的内容产生共鸣,自己仿佛成为诗中的人物,与他们同苦同悲,共尝人间冷暖,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读诗的环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其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密切,只有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适合于学习新知的观念时,有效的认知活动才能产生,情感也是如此。学生的生活与诗中说到的劳动人民的疾苦相距甚远,尤其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句,多媒体教学录像放映天下粮仓中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场面(卖女儿换馍馍、避税憋死儿子),加之音乐的

7、渲染,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容易营造出师生情感和谐共振的理想情境。对过去的生活真实可感,学生再体会诗中的语句,自然会有更深刻的领悟。4、赏识教学法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中学生活泼、富有朝气、有激情,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显露自己的才能,希望自己被赏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如果引导得法,将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采用赏识教学法,对生大胆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引进形成性评价),给予掌声,必然会使学生在课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5、自主探究教学法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

8、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教师应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从教材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寻资料,自主探究,在不断地引进知识信息时,学生的潜在智能才会在信息的刺激和激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中,并且获得深刻的情绪体验。三、 说学法学情分析:所任教的初三(9)班学生虽不是科技班,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水平较均衡,差

9、生面较小,有利于开展开放式的教学。弱点: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进行重点训练,提高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1、闭目听读再造形象法 让学生闭目听读诗歌,再造形象。这首诗是叙事诗,有着三个具体的场景,这就有了想像的基础。海沧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绝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民家庭,诗歌观刈麦所描绘的割麦者和拾麦者在烈日下劳作的场景是学生们经常在田地间能看到的,这就有利于再造形象,想象劳动人民的艰辛,通过想像,学生也更能体会劳动人民的疾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增强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2、自主合作学习法 “不会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国内外学校心理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是面向未

10、来、改善学习的良好途径,组内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生在课外时间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资料,资源共享,交流看法,在自学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的过程中,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创新精神,促成能力和思维的发展。3、反复诵读感悟法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基础,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4、比较分析讨论法 观刈麦与悯农、卖炭翁有着相似之处,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通过比较分析,生能更深入地把握人民的艰辛和作者的情感。5、结

11、合自身体验拓展法 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学习本诗,谈谈平日见到劳动人民劳作的情景的所见所感,既“导流”,又“引源”,有利于学生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四、 说程序教材处理:诵读感悟发现美点交流拓展(一)课前自主探究阶段学生依据教师发给的导学提纲,到图书馆或网络寻找所需资料,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可到图书馆看看学生的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得到满足。(二)导入:用一个失衡的天平设下悬念,引起思考,激发兴趣,要学生学完此诗后,又社会现象来解释失衡的天平。(2分钟)(三)闭目听读再造形象阶段(5分钟)师配乐朗读,用意在于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

12、情唤情,营造出师生情感和谐共振的理想环境。学生闭目听读诗歌,想像割麦者和拾麦者在烈日下劳作的情景。师提示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创造性的想像。(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想象场面初步感悟诗歌内容。)过渡:大家所叙的场景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下面请大家反复诵读,反复品味。(四)反复诵读感悟阶段(3分钟)生反复诵读诗,可由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自由读等形式相结合,师适时予以点拨。(针对所有学生)教学策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过渡:同学们在读诗的时候很动情,你被诗中的哪一点打动了呢?(五)发现美点交流阶段(23分钟)(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师点出发现的角度)抓住“传情点”切入

13、,场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播放录像天下粮仓片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情感(创设情境唤醒情感)。生发现诗中的美点,以“我认为此诗 最好,好在 ”或“我最喜欢的诗句是 ,因为 ”为形式展开自由谈,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去发现诗中的场景,诗的语言等。之后填图失衡的天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学策略:通过发现美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过渡:由本诗扩展到悯农、卖炭翁等诗。(六)比较分析讨论阶段(5分钟)生分小组讨论还有哪些文学作品写出了同样的场面,或同样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师给予引导(针对所有学生)。(七)生结合自身体验畅谈感想阶段(5分钟)生结合自己平日里所见的情景,畅谈自己的读诗后的感想。(针对所有学生)师给予指导,引导其余生补充。最后用一句格言与同学共勉。教学策略:赏识教学法,鼓励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八)熟读成诵布置作业阶段(2分钟)将本诗改写成记叙文。(要求结合自身经验,合理想像,创造性地改写)附:板书设计“我”不事农桑却有余粮劳动人民辛勤忙碌万分痛苦旧社会全 品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