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901997 上传时间:2025-01-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懊悔、宛转、郝、祈祷、哽”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作者都德3、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理解课文中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教学难点: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2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

2、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二、资料助读1、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

3、,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2、走近作者。都德(1867-1942),法国作家,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儿子,龚古尔学院院士。与著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极右的一方。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1904年与莫拉斯认识。1908年与莫拉斯合编保王派的法兰西行动报,发表了无数激烈的极右派言论。1920年一度当选为议会议员。曾以诋毁法国政府罪入狱,越狱流亡到比利时。两年后获赦回到巴黎。莱昂都德年轻时认识很多文学界和政治界的知名人物

4、,后来写了我所认识的巴黎(1930)和回忆录多卷。他拥护君主政体,拥护极右的政治主张,但他的友谊和文艺观点有的不受他的政治立场所影响,他与极端排犹的德吕蒙和犹太族作家施沃布交往;与右派文学评论家马西斯友善,但是为马西斯所猛烈攻击的个人主义的作家纪德辩护;他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古尔文学奖;发现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写过一部著名的文学评论愚蠢的十九世纪(1922),猛烈攻击19世纪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3、关于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

5、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做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之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 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

6、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 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

7、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4、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 小说分

8、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三、整体感知1、注音踱(du) 气氛(fn) 郝叟(ho su)膝头(x)惩罚(chng)赚钱(zhun)钥匙(yo shi) 字帖(ti) 祈祷(q do)哽(gng) 懊悔(o hu)2、解释词语叟su:年老的男人。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踱du:慢步行走。诧ch异:觉得十分奇怪。祈q祷do:原意是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宛转:(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悔不该这样。3、文章脉络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写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二部

9、分(723),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朗士对平时不用功的悔过。第三部分(24文末),写“最后一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的异常表现,突出了他的爱国精神。四、研讨课文 1、指名读第16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2、“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 有几个原因?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于是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3、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学生从课文中找。然后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10、画眉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4、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回答后归纳: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贪玩,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吸引了读者急于读下去。 5、再齐读第16自然段。 6、研讨第710自然段 指名读课

11、文,提出问题:到了学校,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指名回答。 老师启发学生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厉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只有在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小结:这部分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人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

12、吸引住,值得学习。第二课时一、 速读课文,然后继续分析第三、四部分1指名读第11自然段。2研讨: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3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二、 学习第1216自然段1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12让学生默读第12-16自然段。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讨论后

13、明确: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3、研讨: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止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4、老师归纳: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

14、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5、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自然段。体会文中感情。三、 提问引入下一部分: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1、指名读第18、19自然段。2、讨论: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四、阅读第20自然段(重点讲析这一段)1为什么

15、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明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这句话的含义是: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战斗的武器,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起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第二

16、问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赞美自己的母语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方面谈。)3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五、阅读第2l23自然段 1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归纳: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17、。2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y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表达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3、提问:第22自然段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后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的想像,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四十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4、提问:初级班学习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郎士又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归纳: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

18、”。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小结:第2123自然段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第1123自然段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六、 讲析第2429自然段,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指名朗读这一部分。读后概括:钟声和号声说明了放学的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19、,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明确: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要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这两个字表示了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它也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

20、,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七、人物形象分析韩麦尔先生:他是个普通的乡镇小学教师。工作不算很认真,他对亡国的无比愤恨,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他的爱国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极高的精神境界。小弗郎士:原来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懊悔以前没能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感情与以前也迥然不同。对于韩麦尔先生,他万分依恋,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他不再

21、是一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了,他成熟起来了。他转变的原因是: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的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八、重点探究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

22、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外在装束、他的语言、他的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

23、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那么,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伟大语言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的,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

24、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都是那么令人感动。这一番话,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

25、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

26、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九、语言品析: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

27、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

28、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十、写作方法1、以小见大: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如这篇小说,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沦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感情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2、独立成段:主要作用是突出强调。标出本小说相关段落,说说作用。3、标出反复的句子或词语,说说作用。4、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标出相关句子。5、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找出小说中相关内容。十一、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